借智引力乘势而上 实现龙舟破圈长红
南海将进一步深入挖掘龙舟文化资源 打造“南海龙堂”文化新IP

扫码看南海探寻龙舟破圈长红之道
南海龙舟成“顶流”
●截至6月24日,与南海龙舟相关的新闻报道达2531篇,仅中央级主流媒体的报道就有近40条。
●端午期间,“龙舟漂移有多酷炫”话题登上新浪
微博热搜,新华社、新华网、央视频、新浪微博、抖音、B站等平台累计吸引全网2亿网友围观,直
播观看量达3150多万。
刚过去的端午节,南海龙舟成为了网络上的“顶流”。央视、新华社、人民日报、凤凰卫视中文台等高端媒体纷纷聚焦南海龙舟,从“一天四上央视”“新华社连发四文”的频率里,南海龙舟的魅力展露无遗,还有“龙舟漂移有多酷炫”话题登上新浪微博热搜,南海龙舟累计吸引全网2亿网友围观。
如何能让“南海龙舟”从网红迈向长红,怎样打造“南海龙舟”IP?6月29日,南海举办打造龙舟地标品牌座谈会,来自政府、院校、企业、媒体各方代表对“南海龙舟”端午的现象级传播进行复盘,并提出未来的发展意见及建议。
南海龙舟出圈背后的逻辑
央视《新闻联播》新闻特写三分钟;“房东都这么拼命了”登上热搜榜;过亿网友在手机端找到最佳观看位置,隔着屏幕调侃“赢了要减租”……在刚刚过去的端午,南海用视觉、听觉、味觉、触觉的龙舟文化盛宴,抓住全国人民甚至于世界各国人民的目光。
继淄博烧烤、贵州“村BA”火爆全国后,承载了深厚情感与文化的南海龙船,成为了另一个现象级城市IP。
“南海龙舟正向实现了人们的想象力,颠覆了人们对龙舟运动、日常社区叙事的想象。”在佛山市委党校科研处副主任李丽华看来,年轻人内心里是向往社区的强链接性的,叠滘龙船漂移团结全村人为集体荣誉而战,一种源于乡土社会的熟人社区叙事方式正好满足了大家需求。
座谈会上,多位专家学者认为,南海龙舟的“出圈”,是制度和长期主义的胜利,不是偶然事件的结果。深入研究南海龙舟多年的新华社广东分社政文部副主任王浩明就提到,南海一直注重龙舟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书写了一个杂糅传统与现代、民俗和竞技的区域龙舟文化范本,这次爆火之后反应也非常快,他认为南海定能乘势而上抓住龙舟破圈的机遇。
诚然,就像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不会有无缘无故的“爆火”。2022年12月,南海发布《佛山市南海区深入实施龙舟、醒狮文化创新发展行动计划》,提出要实现龙舟、醒狮民俗和赛事活动全面普及、全民参与,促进龙狮文化与文旅产业深度融合;今年,龙舟更被写入南海区政府工作报告,要求做强醒狮、龙舟、功夫、桑园围等超级“IP”;6月22日,南海又整合区内龙舟资源,提炼龙舟文化,集结八条龙船发布“南海龙堂”文化新IP,赋予了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
深耕传统讲好本土故事
今年端午节,南海深挖本地传统文化底蕴,精心打造了多场龙舟活动,不仅带来了大量客流、提振消费,更成为本土文旅产业发展的新名片。
作为“中国龙舟运动之乡”,南海拥有龙舟数量超过1000多条,龙舟运动历史悠久、群众基础深厚,屡获世界性比赛奖项。如何深耕“南海龙舟”这个IP?专家们认为,要做好传统这篇文章。
“盐步老龙礼俗为什么可以延续至今,其实政府一直都有呵护,让盐步老龙的精神内核保持完好无损。”王浩明认为,要保护好龙舟文化的内核,体现在群众的广泛参与,这种内核精神要不断传承下去。
在他看来,推动南海龙舟发展,还要注重年轻人群体和国际传播。“体育是通用的国际语言,我们要重视传统文化在海外的意义,这是一种故乡精神,南海是龙舟精神的故乡。
南海桂城叠滘龙船漂移、九江“起龙”迎端午、西樵“半山扒龙船”、大沥盐步锦龙盛会等传统龙舟文化活动各具特色,不同镇街,龙舟的文化习俗也有所不同,这些资源该如何利用呢?
“作为政府,包括各镇街和社区,应该持续挖掘南海龙舟文化与资源,例如发源地、典故、人物、节庆节点等都要梳理好,要用权威的方式把它固定下来,再传承下去。”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中文学院院长、教授陈恩维建议,打造南海龙舟IP要有全域观,注重镇街联动和特色品牌打造,把南海龙舟的链条做长。同时,还可以打造全国性的龙舟锦标赛,让各地高手到南海同台竞技比拼。
打造水上南海龙舟IP
飞桨逐浪,南海龙舟频频出圈,接下来如何乘势而上?
“‘南海龙堂’是‘水上南海’高质量发展战略发布后的首个基于岭南水文化底蕴应运而生的城市公共文化IP,也是继‘南海狮团’之后城市IP新生力量。”南海区委宣传部副部长、区文广旅体局副局长刘夏远表示,龙舟是“水上南海”战略中水人文板块中的具体抓手,二者也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
他建议,可基于叠滘龙船漂移为核心卖点,把端午节打造成狂欢节作为营销理念,目的是把南海打造成端午期间全国最具吸引力的旅游目的地。
“打造南海龙舟IP不是一蹴而就,还要进行深度的挖掘和梳理。”南海区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局长梁惠颜表示,接下来南海会开发更多龙舟业态,如线下的龙舟体验、打造龙舟消费场景、开发龙舟文创产品等。
南海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方华刚表示,打造南海龙舟IP,要坚持久久为功,重要的目的不是网上噱头,而是要把这种龙舟文化精神传承下去。“首先要挖掘民俗资源,讲好龙舟故事,可通过媒体和影视多渠道宣传;其次,要传承半山扒龙舟的改革精神和盐步老龙的契约精神;此外,还要做好政府服务,做好环境提升,打造龙舟活动时做好上下谋划,让龙舟成为南海的标志性品牌。”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中文学院院长、教授
陈恩维
如何继续做强南海龙舟这个品牌?对南海龙舟定位高度还可以再高一点,当前国家非常重视文化传承,不仅仅在于经济,还有社会治理。同时要尊重传统,把南海龙舟的历史、仪式、特色等无一遗漏的挖掘出来,做好根基;其次是创新性,注重各镇街联动,一个镇街推出一个龙舟品牌,把龙舟的链条做长。可以探讨把龙舟与带货直播相结合,例如龙船饭、龙舟的周边产品等等,把南海龙舟这个IP做大。
新华社广东分社政文部副主任
王浩明
南海龙舟火了,接下来要如何发展?当下南海龙舟的火爆是一把双刃剑,在发展的过程中一方面要注重传统内核,另一方面政府行为要有边界感。龙舟文化的内核要始终保持群众的自发性,政府的行为不能深入到其内核中去,这才能让其延续千百年,不惧经济的波动和文化的转变。同时,政府也要做好龙舟文化的挖掘和梳理,可以每年以不同的主题推出龙舟活动,打造南海龙舟IP。
佛山市委党校科研处副主任
李丽华
南海龙舟何以出圈?叠滘龙船漂移一方面正好实现了人们的想象力,一方面也颠覆了人们对龙舟运动、对日常社区叙事的想象。如现在人与人之间越来越陌生,然而龙舟却还以社区强链接性团结整村人为集体荣誉奋战,这种强链接性实际上是年轻人内心所向往的。南海要在创新的同时保持龙舟文化的传统内核,保证内容上的强大吸引力,持续保持人们对龙舟运动的想象力。
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知政分公司副总经理
王旭
当南海龙舟开出美丽花朵,就要紧追而上提供更丰厚的土壤让其开得更艳。叠滘龙船漂移凭其唯一性和独特性,已成为了今年端午国内龙舟赛事的天花板。南海要继续做优餐饮、交通、住宿等相关配套服务设施留住人、吸引人,抓住机遇带动城市经济发展,着力将南海龙舟打造成为现象级的“长红”IP。如在保证村民和其他市民游客都有好的观赛体验方面,可改造升级河道两旁的硬件设施,建立阶梯式安全观看台。
南方日报佛山新闻部副主任、南海全媒体平台主编
赵越
今年端午节,全国至少有500个地方要打造高端龙舟品牌,可能想到有1万种打造方法,最后为何只有南海火爆出圈?决定性的元素之一是视频,因为南海龙舟在社交媒体上具有趣味性的传播属性。如何把龙舟的热度变现?可以多听听旅行社、网络博主、新一代游客的建议和想法,用景区思维和服务思维去打造南海龙舟,把“摄影棚”打造为“娱乐场”,让更多市民游客参与进来。
文/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洪晓诗黄梦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