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新闻网首页 南海 镇街 政策 文化 专题 直播 视觉南海 更多
  • 微信头条
  • 信息发布
  • 经济
  • 情报站
  • 音视频
  • 活动
  • 公告
珠江时报数字报 - 南海新闻网
  • 2023年06月08日
  • 返回头版
  • 返回版面
  • 标题导航

    第A01版:要闻

    • 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注入强大精神力量
    • 我国外贸连续4个月保持正增长
    • 献力中国式现代化 南海这样扛起担当
    • 1.7万考生从容赴考 14个考点秩序井然
    • 第十九届文博会开幕推动中国文化产业发展
    • 举办全国和美乡村篮球大赛
    • 文博专家揭秘南海与“海丝”的故事

    第A02版:要闻

    • 坚定不移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南海实践

    第A03版:要闻

    • 文博专家揭秘南海与“海丝”的故事
    • 红色故事情景剧再现烈士风采
    • 哪种口味吃货最爱?这份报告告诉你
    • 记录身边劳动美
    • 建设酸洗线前切记报批

    第A04版:关注2023高考

    • 高考首日 南海1.7万考生从容赴考

    第A06版:镇街

    • 全面释放村级工业园发展潜力
    • 自主研发核心技术 让医学检测触手可及
    • 垃圾分类进校园绿色环保入童心
    • 预防脊柱侧弯做“正直”少年
    • 关于南海区税务局大沥税务分局办税服务厅办公地址变更的通告

    第A07版:视野

    • “就业季”来临高校毕业生如何选赛道?
    • 中国平安“35周年司庆感恩回馈”系列活动走进安徽阜南

    第A08版:天下

    • 从对望到奔赴 粤港澳大湾区与海南自贸港相向而行
    • 小小益生菌 “套路”可不少
  • 数字报首页
下一篇

A07:视野

今年我国高校毕业生数量将达1158万人,创历史新高

“就业季”来临高校毕业生如何选赛道?

2023年06月08日

    又是一年“就业季”,毕业生就业话题广受社会关注。

    根据教育部数据,202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1158万,比去年增加82万人,再创历史新高。6月6日,人社部启动2023年百日千万招聘专项行动,利用100天时间集中为高校毕业生等群体提供超千万就业岗位。

    就业是民生之本,一头连着万家灯火,一头系着经济大局。随着毕业生求职进入窗口期,各地纷纷“亮招”,出台支持政策、加大企业拓岗力度、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哪里的举措最有亮点?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又应该如何长远筹谋、系统解决?

    数看就业现状“求稳”成毕业生最优选

    智联招聘在今年3月中旬至4月中旬发起调研,发布《2023大学生就业力调研报告》,围绕就业去向、就业期待、求职进展等维度,反映高校学子的就业现状。

    报告显示,“求稳”仍是大学生就业的首选因素,单位就业比例上升,自由职业比例下降,国企成为了香饽饽。2023届毕业生选择单位就业的比例从去年的50.4%上升到57.6%,选择自由职业的比例从去年的18.6%下降到13.2%。

    毕业生的就业偏好进一步反映出“求稳”的倾向。从偏好的企业类型看,国企仍是毕业生首选,占比46.7%,较去年上升2.3个百分点,且连续三年呈上升态势。选择民营企业的占比为12.6%,较去年下降4.8个百分点,连续三年呈下降态势。

    从毕业生的期望就业行业来看,互联网IT热度依旧。值得注意的是,后疫情时代制造业开始受到大学生青睐。2023届毕业生期望去IT/通信/电子/互联网的比例为25%,较去年小幅回升0.9个百分点,与21年基本持平;汽车/生产/加工/制造的占比为8.1%,较去年上升2个百分点。与此相反,房地产/建筑、教培行业占比进一步收缩,分别为5.2%、5.5%,连续三年呈下降态势。

    报告认为,2022年起互联网行业持续盘整,行业发展放缓,进入降本增效阶段,但其在行业规模、薪资待遇、工作模式等方面仍有明显优势,因此应届生对互联网偏好依旧。此外,国家倡导制造业要向高端迈进,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在政策扶持下,毕业生对汽车/生产/加工/制造的偏好也有明显提升。

    百日千万招聘行动助毕业生求职就业

    为畅通求职招聘渠道,强化青年就业服务,人社部6日启动2023年百日千万招聘专项行动,将利用100天时间集中为高校毕业生等群体提供超千万就业岗位,助力高校毕业生及各类劳动者求职就业。

    据人社部相关负责人介绍,该行动以“职引未来筑梦青春”为主题,多元拓展岗位渠道。相关举措包括:创新推出“就业局长访企入园拓岗活动”,主动对接重点企业、政府投资项目、工业园区等,集中收集一批急需岗位信息;及时掌握基层机关事业单位、基层服务项目、基层管理和社会服务等岗位空缺情况,广泛收集一批招募(聘)岗位信息;动员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行业协会、社会组织广泛参与,重点筛选一批适合高校毕业生学历层次、技能水平的岗位信息等。

    这位负责人表示,各地将聚焦需求量大、市场紧缺、发展前沿领域,面向医药卫生、信息技术、先进制造、节能环保等重点行业,推出行业性专场招聘活动;聚焦高校比较集中、毕业生数量较多、流动就业需求较大的地区,推出区域性专场招聘活动;聚焦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兼顾其他各类群体求职需求,推出不同定位、不同特色的群体性专场招聘活动。

    行动期间,人社部在中国公共招聘网、中国国家人才网开设线上招聘平台。各地也将在本地公共招聘服务网站开设省级平台,同步发布招聘信息,开展各具特色的直播带岗、入企探岗、视频双选会、云招聘等线上活动。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等行业协会以及中智集团、国投人力、智联招聘、58同城、前程无忧、BOSS直聘等人力资源服务企业将全程参与行动。

    毕业生就业去哪儿?各地纷纷“亮招”

    随着毕业生人数连年增加,各地不断开拓就业主渠道,例如,落实补贴以鼓励企业吸纳就业,加大频率频率组织企业招聘会,让高校负责人带头访企拓岗等。

    广西公布了2023年高校毕业生“留桂就业计划”,开展重点优质企事业单位岗位推送行动,全年提供不少于80万个高校毕业生就业岗位。安徽公布,积极引导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企业开发高质量就业岗位不少于60万个。

    同时,不少地方也鼓励毕业生采用灵活就业方式,鼓励自主创业,设置见习岗位等促进就业。比如,云南提出,对符合条件的高校毕业生申请个人创业担保贷款,原则上取消反担保要求,可提供不超过20万元不超过3年的贷款。广东明确,实施见习岗位募集计划,全年募集见习岗位数不少于6万个。

    多地还出台考公、事业单位扩招政策,并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就业。例如,考公方面,湖北安排4406个计划专门招录应届毕业生。基层就业方面,2023年甘肃省政府支持1万名未就业普通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项目。给予每人每月1500元补助,为期三年。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就业研究所研究员毛宇飞认为,连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行业方面,新兴制造业等岗位要求高,但人才知识技能与要求不匹配;二是区域方面,一线城市人才集聚,但二三线及更小城市人才不足;三是用人单位方面,国企更加稳定会受到青睐,但中小微企业变动较多不太被选择。他表示,解决这些矛盾,才有望系统解决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

    “应该从人才培养方面下功夫,尤其各高校应该加强职业教育,让毕业生无论处在哪个层面毕业,都具有核心竞争力,能为社会发展做贡献。”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认为。

    面对“就业难”毕业生调整心态很重要

    面对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当下毕业生的就业心态也较以往发生了变化,观望、“慢就业”的人数越来越多。对高校毕业生来说,当如何树立职业目标,合理规划好就业之路?

    云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就业促进与农民工工作处副处长李玮婷表示,“一次选择定终身”的择业观已成历史,她建议高校毕业生不妨把自己的理想和目标分解成若干小目标,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发展”的理念,积极面对社会现实,主动顺应时代要求,逐步实现自己的梦想。“这不仅是家人的期望,也是个人发展的需要,更是青年人的一种社会责任。”

    同时,人口质量和人口素质的提升,将有利于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各地经济正企稳回升,为高校毕业实现顺利就业创业打了一剂“强心针”。

    “95后、00后作为新成长起来的一代,他们拥有高学历、新思维、敢打敢拼、勇于突破、不畏失败,这是众多企业雇主非常欣赏的特质。社会应当给予他们更多的包容心,为他们营造更加开放的就业环境,帮助他们缓解焦虑。相信他们也一定会成为各行各业的中流砥柱。”李玮婷说。

    对毕业生个人而言,毛宇飞与熊丙奇都提出,在当前竞争压力较大前提下,应届毕业生首先要调整心态,要用乐观的态度面对就业,再结合自己的能力选择就业岗位。

    此外,“对于当下的毕业生而言,最好还要掌握一些数字化技能,包括excel软件处理、编程技术等,这些在当前数字时代求职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毛宇飞补充道。

    ◎观点

    就业服务容不得花拳绣腿

    访企拓岗、万企进校、春风行动、人才计划、春季就业攻坚、出台引才留才政策……今年以来,线上线下连续不断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专项活动在各地如火如荼展开,教育、人社等有关部门以及各大高校使出浑身解数、拿出“绝活儿”,帮助高校毕业生“轻装上阵”。然而,少数高校就业负责人和毕业生反映,就业工作中频现“花样追求”,实际意义不大,还对就业工作产生不良影响。

    追求氛围感,实则“花架子”。“今年以来,不少招聘会在学校开了,数百上千家用人单位过来了,但不少参会的用人单位提供的岗位,不符合学生的期待。”25岁的硕士毕业生高元元(化名)表示对校内招聘会“不感冒”。

    “看起来很热闹,实际上含金量不高。”北京一所985高校毕业生说,自己换好正装、印好简历,参加招聘会时,却发现有的企业参会只是为自己“打个广告”,甚至没有招聘计划。这样的招聘会难免沦为“大帮哄”“花架子”,学生很难通过招聘会拿到offer。

    追求大场面,实效难保障。“现在大部分毕业生处于实习和求职阶段,没有返校。我们只能四处抓人、求人参加活动。”东北地区一名高校就业工作负责人说,一些地方创新组织“人才周”活动,各级地方政府部门走进校园,但“初衷虽好,时机欠佳,效果难保”。

    多位高校受访辅导员表示,为提高“上座率”“参与度”,“显得学校足够重视”,高校只能想尽办法让学生参加,给各个学院、班级发通知、下任务,比如“每班出3人”“把就业活动的参加率纳入就业工作考核”等,不仅增加了学校工作负担,有的学生还产生不满情绪,实际效果怎样却没人关注。

    追求“数好看”,学生“被就业”。考研“二战”“三战”学生越来越多,成为不少老师眼中的“就业困难户”。无奈之下,有辅导员和学生商量搞个转账截图,假装学生做家教有工资收入,最终算作“灵活就业”。“不签就业协议,就不给发毕业证”“先挂在老师开的公司名下”……业内人士指出,一些地方单纯追求形式上的高就业率,不惜采取虚假就业手段,导致学生“被就业”。

    这些“花拳绣腿”的就业活动,不仅花了钱财、费了工夫,还苦了学校、伤了学生,值得警惕。

    (综合新华社、人民网、界面新闻、潮新闻)整理/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黎国栋

珠江时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rnh222@126.com 举报电话:0757-81212540

地址:佛山市南海区桂城街道南海大道北57号 邮编:528200 电话:0757-81212540 传真:0757-83873205

互联网新闻登载服务许可证:粤ICP备17097190号-1 粤公网安备 44060502000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