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文如旅高何质量发展? 如何提升城市美学? 如何打造网红城市?
大沥取经长沙 打造文旅爆款

▲大沥调研团在长沙太平老街考察。
如何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如何将区域文化做成人人喜爱的网红IP?如何推动文旅文创产业的深度融合发展?
这是大沥推动文旅高质量发展、提升城市美学、打造网红城市所面临的课题。
带着这些问题,大沥组织镇内相关单位负责人、新闻发言人和社区宣传文化干部,于2月27日奔赴长沙,开展了一场为期三天的文旅高质量发展及新闻发言人培训。
从理论到实践,从课堂到现场,这场春天里的“取经”,给大沥调研团带来什么样的心灵撞击?长沙的文旅业发展经验,给大沥带来了哪些启示?
如何盘活旧建筑提升城市美感?
打造最具烟火气的消费场景
启示
太平老街、文和友这些长沙网红点,在最繁华的地段修旧复旧,营造出不一样的场景体验,而消费又是以网红小食、文创产品为主,这些东西消费单价不高但频次高,更能让他们聚起人气,也对大沥盘活老建筑带来启发。
在前不久的广佛湾重点项目启动仪式上,南海区委书记顾耀辉提出,要加快省佛通衢文化带建设,充分挖掘丰厚文化底蕴,做大做强醒狮、盐步老龙等超级“IP”,推动文旅文创产业深度融合发展。而南海区委常委、大沥镇委书记岑灼雄也表示,大沥要通过新中心、新动能、新文化3大战线拼出中心大沥的地位。这都为大沥文旅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什么此次培训会走进长沙?大沥镇副镇长高韵翔表示,长沙作为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之一,其城市美学、文旅文创、宜居程度都非常圈粉,让它成为国内非常聚人气的活力之城,而这些正是大沥发展文旅产业、提升城市美学所要发力的地方。“借助这次培训,希望大沥各个单位可以学习长沙文旅发展的先进经验,努力让文化有价值也有‘颜值’。”
为了学习如何盘活古建筑提升城市美感,大沥调研团于2月28日来到太平街实地考察。作为长沙保留最完整的千年古街,太平街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漫步其中,小青瓦、坡屋顶、白瓦脊、封火墙、木门窗极具历史感,而街中店内又主营各式各样的文创产品及网红美食,古建筑与现代消费结合,有一种别样的“穿越时光之美”。
正如湖南师范大学旅游学院副院长、教授许春晓在培训授课中所说,“对于消费者来说,吃的是文化,住的是感觉,行的是新奇,游的是场景,购的是念想,因此,文旅产业的发展不能只追求高大上,而最要考虑接地气,要打造最具烟火气的消费场景。”太平老街正是这样的典范。“太平老街、文和友这些长沙网红点,在最繁华的地段修旧复旧,营造出不一样的场景体验,而消费又是以网红小食、文创产品为主,这些东西消费单价不高但频次高,更能让他们聚起人气,也对大沥盘活老建筑带来启发。”大沥镇公共服务办主任叶绮华说。
如何将文旅文创转化为经济价值?
发挥文创园区产业集聚效应
启示
长沙文旅以传统文化场景为主支撑,形成了极具传播力的网红品牌,并以智慧文化场景为突破口,打造了成为智慧文旅孵化器的“中国V谷”,又以多业态立体场景为大框架,打造独特的立体文化场景,使得文旅产业不但“出圈”,还带来不错的经济效益。
如何将文旅资源发展成文旅产业、转化为经济价值?在培训中,中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禹建湘讲述了长沙的文旅发展经验。
在禹建湘看来,长沙文旅能得到这么好的发展,得益于其以传统文化场景为主支撑,形成了极具传播力的网红品牌,并以智慧文化场景为突破口,打造了成为智慧文旅孵化器的“中国V谷”,又以多业态立体场景为大框架,融合农业、工业、体育行业、教育行业等,打造长沙独特的立体文化场景,使得长沙的文旅产业不但“出圈”,还带来了不错的经济效益。
在被誉为长沙最浪漫的欧美风情街的渔人码头,调研团看到,只有400多米的滨江风情商业街,引进了拙鱼书房、如歌音乐、不二民谣餐吧、乐田宝贝、茶颜悦色等70余家品牌商家入驻,天色刚黑整个街便人声鼎沸热闹不已。
而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则是一个对标中关村而建的“中国V谷”,目前已经成为国内知名的文创内容基地、数字制作基地、版权交易基地。2022年,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实现企业营收633.5亿元,同比增长21.87%;新注册企业1027家,新引入头部企业30家,在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绩效评价中名列前茅。
文化与科技融合,是马栏山的成功密码。马栏山(长沙)视频文创园相关负责人介绍,这里有25家视频技术实验室、研究院、创新中心、创新平台等,让园区技术的底座不断增强,园区5G高新视频产业云平台,也能为入园企业提供计算、存储、网络、视频、AI、大数据分析等全链条服务。
如何提升城市公共文化空间?
活用历史文化资源打造“网红”景点
启示
长沙成功地将数字、文化、旅游、经济及高质量发展融合在一起,打造了优秀的文化产业基地、数字产业基地及旅游网红胜地。我们要学习长沙的经验,将文化、产业、城市、人文有机融合,打造超具幸福感的新大沥。
长沙城市公共空间的打造,也是此行学习的重要内容。培训期间,调研团还参观了湖南省博物院和橘子洲头。被誉为“中国第一洲”的橘子洲,不仅有闻名全球的主题雕塑——毛泽东青年艺术头像,有《沁园春·长沙》新诗词碑,更是一个桃、梅、竹园皆有的大型城市公共生态文化空间。正值初春时节,江水滔滔,清风怡人,橘子洲头的梅花盛开,游客深入其中无不陶醉。
“长沙这十年的发展进步,可以说是有目共睹。”大沥自然资源所所长姚海芳说,在城市的发展中,不是不进则退,而是走得慢就是退,长沙这种政府主导将历史人文、自然生态结合,给我们的城市规划和建设带来很多启发。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在文旅融合、创新发展方面,调研团成员也纷纷表示深受启发。“这几日的学习,深刻地感受到长沙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而且它反映为超有活力的现代文旅生机。”大沥镇渔业社区党总支副书记、社区副主任黄泳斯说,这几年大沥镇对社区疍家文化的发展也非常重视,我们将把长沙打造文旅产业的经验带回到社区,希望将疍家文化与创意旅游结合,打造更多的网红打卡点。
以文旅赋能城市品质、以文旅提升城市空间、以文旅提升居民幸福感,也是长沙文旅发展的一个经验。“城市公共空间的打造,一定要从市民、从消费者的需求出发,以人为本,这样才能真正提升居民的幸福感。”大沥镇华夏社区干部杨志江说。
“通过这几日的学习,觉得我们的发展还有好大的天地。”大沥镇党委委员吴永新表示,长沙成功地将数字、文化、旅游、经济及高质量发展融合在一起,打造了优秀的文化产业基地、数字产业基地及旅游网红胜地,将一座有温度、有幸福感的城市呈现在群众面前,“我们要学习长沙的经验,将文化、产业、城市、人文有机融合,打造超具幸福感的新大沥。”
文/图珠江时报记者赵艳丽通讯员刘成黎昭映许于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