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潜育新促发展 各地大力拼经济

■今年以来,海南省海口市着力打造“市集经济”。图为游客在海口日月广场逛古风市集。新华社发

■保定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一家风电设备制造企业工人在生产车间工作。新华社发
新年开工后,全国各地吹响“全力拼经济”号角,从政府到平台企业,再到金融机构等,推出更多真招实招,促进生活服务业加快恢复,培育消费新增长点。与此同时,还大力推进营商环境建设和招商项目落地,更好拉动经济发展。
激活消费
生活服务业获多重支持
“从家出发,步行5分钟,新鲜蔬菜、水果在小区门口的小任果蔬都可以买到,十分方便。”“周末想放松一下心情,步行10分钟就能到阅彩城,家门口就有商业街区,简直太幸福了!”“晚上和闺蜜一起来中街不夜城撸串聊天,顺便还能淘到便宜好看的小饰品。”
这是宁夏打造便民生活圈的消费新变化,也是全国各地推动生活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畅通城市经济微循环,带动消费回暖的新景象。
1月28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到,加力扩消费,推动帮扶生活服务业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纾困、促进汽车等大宗消费政策全面落地。组织开展丰富多样的促消费活动,促进接触型消费加快恢复。
在近日举行的发布会上,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束珏婷表示,近年来,商务部积极推进便民生活圈建设。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一圈一策,推动补齐便民服务设施短板,完善生活基本保障类业态和品质提升类业态,例如,让修鞋、配钥匙等“小修小补”规范有序回归百姓生活,让适老化服务、休闲娱乐等设施更加丰富,使居民生活消费更便利。
“下一步,商务部将会同有关部门在试点基础上,开展三年行动计划,全面推进便民生活圈建设,更好惠及百姓生活。”束珏婷说。
地方上也在积极出台举措,为生活服务业企业纾困减负,同时支持实体零售等商户发展。例如,日前,人民银行福州中心支行、福建银保监局联合出台《关于金融促消费工作十条措施》,要求积极用好省级政策性风险资金池和财政贴息,加强对餐饮、娱乐、文旅、零售等受疫情冲击行业特别是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的金融纾困帮扶。近日印发的《南宁市2023年促消费若干措施》明确,鼓励推动连锁经营等新零售业态发展,推进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鼓励大型连锁企业拓展社区市场。
商务部研究院流通与消费研究所研究员关利欣表示,本轮促消费举措进一步优化,方向主要集中在强化政策引领、谋划重点活动、优化平台载体等方面,把消费促进政策的成效发挥到最大。“兴商聚市不断形成消费热潮,多渠道增加优质供给增强生活便利性,从而更好地实现扩内需促消费。”
着力培育消费新增长点
围绕培育消费新的增长点,更多优化举措可期。
其中,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实施乡村休闲旅游精品工程,推动乡村民宿提质升级。文件还鼓励发展农产品电商直采、定制生产等模式,建设农副产品直播电商基地。
商务部也表示,将促进新业态新模式健康有序发展,推动生活服务数字化转型,促进线上线下融合,顺应消费升级趋势,促进绿色消费、智能消费、健康消费,发展首店首发经济,打造更多消费新场景,释放消费新活力。
福建、浙江、广西等多地纷纷加大对消费新业态的支持力度,推出了包括创新金融支持新兴消费业态和模式,实施“培育热点扩增量”行动,开展潮流主题消费活动等举措。
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陈丽芬看来,新技术对消费创新赋能作用明显,消费新方式深刻改变着人们的消费理念和方式,优化相关举措,有利于持续释放消费创新活力动力,培育消费新增长点。
陈丽芬认为,目前消费加快回暖复苏,中央和地方各部门均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出台各项促消费举措,形成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居民消费的良好局面,随着政策的加力提效,供需双侧不断优化,消费预期和信心日益增强,消费将重回经济主拉动力地位。
关利欣分析,近期促进服务消费复苏、释放农村消费潜力、培育新型消费场景等促消费措施,是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报告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落实扩大内需战略、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的务实举措,将进一步巩固消费市场恢复的良好势头,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
地方行动
招商引资力度持续加大
为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近期,从中央到地方都在加码招商引资,鼓励外商企业到华投资兴业。
今年1月1日,《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2022年版)》正式生效施行,总条目1474条,与上一版相比,增加239条、修改167条。增加的条目数量达到近年来新高。
此外,去年以来,商务部出台了促进制造业引资、鼓励外资研发中心发展等一系列专项政策。
“今年,商务部将全力推动这些政策落地开花,并将根据中央部署,再推出一批政策措施。存量政策和增量政策叠加发力,给外资企业带来更多获得感。”商务部外国投资管理司负责人孟华婷说。
从地方层面看,绝大多数地方就吸引和扩大外资作出工作部署。浙江提出,新的一年,将以超强决心、超常举措、超大力度吸引全球投资合作;江苏提出,将全面推动境外招商引资工作,谋划推出一批省级境外招商经贸活动,统筹指导各地赴境外招商。
2月1日,浙江赴欧洲投资促进团启程;2月7日,大连境外招商团开启赴日招商;2月8日,南京市高质量发展暨服务业扩大开放(港澳)推介会在香港举行……各地创新方式抓招商,大步“走出去”、大力“请进来”,举办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推介会、座谈会,积极挖掘企业投资意向。
与此同时,各地不断创新举措,持续提升贸易自由化便利化水平。比如,广西、云南、黑龙江创新模式,进一步推动边民互市贸易发展。陕西创新跨境电商散货“先报关、后装箱”模式,通关时效提高了2至3天。
专家认为,中央和地方推出的一系列吸引外资政策,不仅有利于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也有利于进一步稳住外商投资,优化投资结构,提振外资预期和信心。
在政策叠加效应下,不少外资企业正在加码布局。例如,宝洁大中华区董事长、首席执行官许敏日前在广东省高质量发展大会上表示,将把宝洁国际贸易供应链控制中心从欧洲迁至广东,负责《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等市场的进出口业务管理服务,奠定以粤港澳大湾区为核心、进一步辐射欧亚市场的战略布局。
政策支持
减税降费
“补血
”又“造血”
近日市场监管总局统计显示,截至2023年1月,我国市场主体达1.7亿户,其中个体工商户1.14亿户,约占总量三分之二,带动近3亿人就业。
再小的企业,都是市场中的“生命”。小店商铺里藏着事关百姓生计、生活的大账本,是经济活动的“毛细血管”,对稳增长、促就业、惠民生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焕发个体经济生机活力,离不开税收“输血给氧”。近年来,各地区、各部门也出台了一系列帮扶个体工商户等小微市场主体发展的政策措施,精准扶困。
2020年,阶段性免征个体工商户社保费,允许个体工商户延缓缴纳当年个人所得税和社保费。
2021年,我国将包括个体工商户在内的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免税月销售额从10万元提高到15万元,对个体工商户应纳税所得额不超过100万元的部分,在已有优惠政策的基础上减半征收个人所得税。
2022年11月《促进个体工商户发展条例》施行,完善了促进发展及保护权益的制度措施,从登记注册、经营场所供给以及资金、财税、金融、社保、创业就业、社区便民、知识产权保护等多方面,对个体工商户发展提供了全方位支持。条例实施首月,全国新登记个体工商户204.03万户,环比增长14.9%,有效激发了个体工商户创业创新活力。
据了解,在2022年的税费支持政策中,最为受益的主体是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税缓费超1.7万亿元,占总规模的比重约四成;另外,近八成个体工商户在2022年无需缴纳税款。从各行业情况看,制造业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税缓费近1.5万亿元,占比35%左右,是受益最明显的行业。
近日政策力度不断加码,国务院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了《助力中小微企业稳增长调结构强能力若干措施》(下称《措施》),为进一步推动稳增长稳预期、着力促进中小微企业调结构强能力,提出15项具体举措,为中小微企业发展注入活力。
《措施》明确提出,将结合实际优化调整2022年底到期的阶段性税收减免政策。对此,中国人民大学中小企业研究院副院长孙文凯表示,这其实是针对小微企业及个体工商户的税费减免政策;其次也为特定行业提供了税收减免政策,以及社保缓缴等政策。
春江水暖鸭先知。个体工商户等小微市场主体的健康成长,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韧性所在,也是中国经济活力的生动注解。
(综合新华社、经济参考报、中国证券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