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齐参与 老屋换新颜
里水胜利社区居民发挥所长,将闲置青砖小屋打造成活动空间
■大手拉小手,为青砖小屋改造出力。 通讯员供图
近日,里水镇胜利社区“青砖小屋”迎来开放日。面对改造一番的旧房子、栽种满园绿植的小花园,一众居民和志愿者们无不感慨。从破败不堪的老屋到如今居民活动休闲地,他们一手一脚参与其中,倍感自豪。
“青砖小屋”是“凤同心”胜利社区空间改造项目的一大成果。利用南海区社会治理创新奖励专项资金,胜利社区组建空间改造队,将一破败房屋改造一新,打造成社区文化保育与振兴、邻里关系重构与激活的一大载体。
此次改造动员了社会多元主体参与,构建起了良性的社区关系,以此凝聚起来的社区向心力,将在接下来的发展计划中迸发出更大的力量。
发动居民组建空间改造队
胜利社区地处广佛交界,2021年南海社区规划师的培育行动,启发了胜利社区第一批土生土长的社区干部和社区工作者,他们带着对社区规划和社区营造的理解,回到社区开启了营造探索之旅。
在前期调研中,居民普遍反映社区活动空间不足。而社区内仍存有闲置空间未被利用,这些闲置空间杂草丛生、垃圾堆积,反而增加了卫生保洁的压力,居民期望把这些空间充分利用。
对此,社区党委与经济社合力,由丰岗经济社无偿提供一间闲置的青砖屋,作为公共空间改造的试点。项目启动后,胜利社区积极挖掘培育社区志愿服务骨干,组建了一支12人的空间改造队,成员包括居民10人、经济社社委1人、社区党委1人。
得益于过往的服务积累与群众基础,胜利社区先从活跃的长者志愿者入手,物色了积极正向、思想觉悟较高、对社区工作抱有热情并具有一定影响力的长者加入改造队;同时,根据家长的社区参与活跃度、时间弹性等,筛选了包括2名党员在内的年轻家长加入其中。虽然队员对“社区营造”“空间改造”的认知不多,但在社区党委、党员的带头下,他们尝试以开放、积极的心态接受新事物。
空间改造队成员发挥了各自优势:长者队员对社区历史文化的熟知,为奠定空间改造的基调发挥了重要作用;青年队员则把儿童、青年人的观念与需求融入空间规划;经济社及社区党委为改造方案的落地提供了坚实的后盾。
希望打造一个有层次感、能承载记忆的空间;希望有本土文化展示、传承,互动,公共教育的功能,老少咸宜;希望可以带小朋友体验旧式灶台做饭,以旧物展示给小朋友讲以往的故事……大家朴实而美好的想法,在多次谈论中逐步达成共识,最终成为可行的改造方案。
议事协商顺利推进改造
参与项目的社工方洁虹回忆,丰岗经济社无偿提供的闲置青砖屋已丢荒多年,外墙破败,垃圾满地,里面更是破烂不堪,缺乏照明、采光等,厨房、房间等早已积满了厚厚的黑色泥垢,清理起来难度很大。
为了学习先进经验,胜利社区党委书记邓泳赞带队,率社区“两委”干部、经济社社委、空间改造队志愿者到顺德勒流、伦教等地实地参访及培训,加深对空间改造、社区治理、议事协商的认知,提高了志愿者积极性及行动力,促进了空间改造议题的顺利推进及行动方案的有效落地。
通过体验和学习,空间改造队成员先后开展了5次座谈会,对空间愿景、空间功能、空间命名、空间美化、空间活动等议题进行充分探讨,形成有效的行动方案。
对于“青砖小屋”的内部布置,改造队一致认为可采取旧物征集的方式来布置。多名居民得知消息主动联系社区,将雕花大床、梳妆台、椅子、灯盏等多件旧物无偿捐献给社区,用于小屋后期活化及旧物展示。
改造队对“青砖小屋”卫生进行深度清洁,在小屋院子花坛和花盆上种花,对小屋的内饰进行优化。在系列行动下,“青砖小屋”脱胎换骨,获得了居民和改造参与者的一致肯定。
推动居民参与社区治理
“凤同心”胜利社区空间改造项目后,成效非常明显,不仅居民有所得益,社区干部也在工作中得到锤炼。
全职妈妈黄艳子是2009年嫁到胜利社区的外地媳妇,一开始和邻里互动不多,这次她带着儿子参与了“青砖小屋”的改造过程。“很开心有机会参加小屋改造,认识了一群有趣的伙伴,做了一件有意义的事。”
花艺师郑小丹也是嫁到胜利社区的外地媳妇,平时积极参与各项社区活动,本次也参与了改造。她说,大家一起捡垃圾、种植绿植、布置房屋,很好地促进了邻里之间的沟通,期待以后我们可以约在“青砖小屋”聊天、活动、聚餐,也希望更多人关注我们的社区和我们在做的事情,越来越多年轻人能参与社区发展。
在“青砖小屋”改造的一年多时间里,胜利社区从最开始的大包大揽式改造,慢慢转变为居民参与的空间改造。社区党委委员马倩雅也成为根据居民意见进行综合考虑的推进者。从简单的议事协商开始,一步步引导居民参与到社区公共事务中来,让居民更加了解社区的运作,也让居民的才能得以展示,形成一股合作向上的力量。
南海区社区规划师2019~2021年培育总导师林梅旋认为,基层社区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不同角色以怎样的状态和方式去沟通、推进行动至关重要。基层政府作为社区共治的引领者和规划者,可以为社区治理多元角色发挥支持作用。广大居民作为社区建设的主体,能够参与并看到与自己的关联,从而更有意愿去维护和参与其中。“青砖小屋”的改造,是推动多元角色参与社区治理的成功尝试。
文/珠江时报记者陈志健通讯员方洁虹卢艳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