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江小学语文老师李务芬:
让学生唤醒自我 成为更好的自己

■李务芬在课堂上教学。

■李务芬与学生们打成一片。


扫码看视频
“在我眼里没有好孩子、坏孩子之分,关键是要唤醒孩子内心自我成长的需求。”秉承着“理解、唤醒”的教育理念,桂江小学语文老师李务芬怀着对教育事业的深深热爱和无限憧憬,义无反顾地投身于小学教育中。做过一年级到六年级的班主任,既带过普通班,也带过特色班,无论带任何班,李务芬最终都会让它成为学校的标杆班,成为师生共同的家:学习上互帮互助,生活中彼此关心,成长中共担责任。
人物档案
姓名:李务芬
学校:南海区桂江小学
从教感言:教育首先要唤醒孩子内心自我成长的需求。主要荣誉:名班主任工作室主持人、南海区名班主任骨干教师、佛山市优秀班主任、佛山市优秀辅导员、南海区十佳班主任、南商基金优秀班主任、南海区教育教研先进工作者、南海区基础教育改革先进个人、桂城讲师团团长、桂城街道优秀辅导员。曾在全国班主任视频会议及南方四省作经验介绍;曾获邀在2022贵州省国培计划班主任强师工程培训做讲座分享经验。
优秀前辈引领走进教学艺术之门
二十六年前,19岁的李务芬懵懵懂懂选择了师范专业,一只脚踏进教师行列,彼时的她还没有深刻领会到教师这个角色的意义。因缘际会,后来她遇到了很多优秀的老师,他们来自五湖四海,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教学教育特色,让她眼界大开,“呈现在我眼前的是一个万紫千红、百花齐放的教学世界。”
而真正引领李务芬走进教育之门的是一节课。李务芬回忆,她永远记得黎老师的那一节古诗公开课《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黎老师在课堂上是那样亲切自然,特别是她的朗读,课堂上孩子们陶醉、享受、追寻的表情,我至今还历历在目。”她发现语文课原来可以上得这样娓娓动听,富有人格魅力的老师是多么受孩子们的欢迎。
当时的李务芬就产生这样的想法:我也可以这样去上课吗?到底有没有效果?正是怀着憧憬与期待,李务芬进入课堂的精神状态发生了变化。“以前我认为上课就是要严肃,即便我讲解很清晰,引导很老练,但是孩子们对我的评价是不容易靠近,因此我尝试与学生平等对话,抓住朗读这个核心,教学的面貌也焕然一新。”李务芬说,她体会到另一番味道,从此爱上语文,爱上了教师这一行。
当老师的第二年,每人要上一节公开课,李务芬准备的是《火烧赤壁》,看到学生完全沉浸在故事中,激情昂扬,她十分满足。还有一位老师跑到办公室问她是怎样教朗读,学生的朗读这么好,“当时我心中更加坚定了教师职业的追求,全身心投入教育事业中。”
教学有法宝注重学生自醒教育
李务芬的教育理念是“理解、唤醒”。“在我眼里没有好孩子、坏孩子之分,关键是要唤醒孩子内心自我成长的需求。因此我注重学生自醒教育,开展各种活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陶冶学生良好人格。”同时,她坚持以创建“学习型班级”的理念开展班级管理,所带的每一个班级,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学习气氛浓厚、竞争意识强烈、探究思维活跃、班级凝聚力强。
今年,李务芬获得了南海区十佳班主任荣誉,对于班主任的角色,她无疑是富有经验的。她在班级建设工作中形成了德育量化积分制、班干部轮值制等系列制度,培养学生自主管理意识,激发班级活力。
同时,充分利用语文教师的学科专长,通过开展阅读活动焕发班级教育活力,通过开展亲子阅读活动,增进了家长、学生和班主任之间的沟通理解,形成家校之间的教育合力。李务芬始终将学生的德育放在首位,根据学生的特点,坚持以少先队为核心精心设计和开展丰富多彩的班队活动,使学生收获自信,走向成功。因此,她所带的班班风正、学风好,多次被评为省、街道、学校的“文明标兵班”“优秀中队”。
在班主任的道路上,李务芬不吝啬于传授经验。近年在广州花都、西樵、丹灶、桂城各小学、幼儿园等开展公开课合计近20场,发挥名师辐射引领作用,为班主任队伍建设贡献一份力量。
而对于语文教学,李务芬的理念就是让语文成为学生精神成长的沃土。她的教学风格灵动、大气厚实,课堂风趣,寓教于乐。让不少学生挠头的作文,她以两条主线进行教学:一是以语文书为载体,在课文中挖掘写作的要素,如对话的写法、神态、场景、环境描写等,让学生进行小练笔,以掌握方法为主。二是以班级周报、日记本为写作阵地,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写作,把在班级、学校、放学路上等所见所闻写进本子里。
学生因为作文发表在周报上而增强自信,又从老师的讲评课中发现不足,进而产生新的写作冲动。这种方式使得学生的写作热情高涨,渴望用文字的方式交流。现在,李务芬班里的很多学生都能每天坚持写日记,甚至有一部分同学坚持写小说。
倾听学生内心帮助孩子成为更好的自己
工作中的李务芬永远带着朝气与微笑,她希望用理解和接纳的爱成就每一位学生,以细心和爱心关怀每一个学生,践行教书育人的诺言。
李务芬常常主动找学生谈话,倾听他们的心声,分享他们的喜悦,分担他们的苦恼,与他们平等地交流,还要针对性找问题的突破口,帮助解决难题,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
李务芬回忆,曾教过五年级的一个男孩,从小父母溺爱,养成骄纵蛮横的性格、爱打架,屡教不改。经过了解才知道,这个男孩的父母经常在国外出差,疏于对他的管教,长期缺乏父母的陪伴导致他非常渴望别人的关爱。
对此,李务芬首先和他父母积极联络和沟通,提醒父母要多关心关爱他,通过书信、微信、电话等方式多与孩子保持沟通,修复亲子关系;在班上营造互帮互助的氛围,让周围的同学接纳他。同时,还安排他做语文课代表,增加与老师的沟通联络,生活学习上嘘寒问暖,一段时间后,男孩暴躁的心情平静下来,也能与别人友好相处。
在语文教学和班级活动中,李务芬发现男孩文字敏感度很高,在写作中偶尔会有特别的思考和新鲜独到的表达,令人眼前一亮,“我充分肯定了他这个优点,表扬他认真写作,经常朗读他的作文,他渐渐有了信心,越来越爱写作阅读,还经常和我沟通读书感受。”这个男孩子后来在课余的时间还不停写小说,整个人变得很有礼貌。高中之后男孩还经常和她分享文学创作的心得与疑惑。“他对文学的热情,深深震撼了我。没想到当年在他心里种下一颗文学的种子竟然能生根发芽。”
“老师最大的幸福就是看到学生成长成才。”李务芬认为,教育的意义就是采取多种方式全面唤醒学生内心的追求,激活学生内生发展动力,挖掘自己的闪光点与特长与潜能,从而成为更好的自己。
文/珠江时报记者方婷图/珠江时报记者穆纪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