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合唱团指挥、艺术总监王军:
带领合唱团唱出南海最强音

■王军正在指导南海合唱团排练。 珠江时报记者/穆纪武摄 ■2021年,王军带领南海合唱团斩获广东省第十四届“百歌颂中华”歌咏活动合唱比赛金奖。(受访者供图)

■指挥台上,王军的身体随着音乐律动起伏,如痴如醉。(受访者供图)

头戴一顶鸭舌帽,一脸络腮胡,鼻梁上架着一副细框眼镜,衣着随意质朴。生活中的王军,不拘小节又和蔼健谈。然而,当音乐声起,指挥台上的他便像着了魔,身体随着音乐律动起伏,如痴如醉。
王军,现任中国音协合唱联盟副主席,也是南海合唱团的指挥、艺术总监。在他的指挥下,既有中国交响乐团等国内顶尖团队,也有热爱合唱的业余合唱团。而不管是乐队指挥还是合唱指挥,面对的团员是声乐专业的精英,还是自娱自乐的大妈大爷,王军总是游刃有余。
“他有一双魔幻的手,总能点石成金。”在业内,王军素有“排练手术刀”的雅称。而在王军看来,自己只是一位传承合唱事业的忠实践行者。他就像是一首精彩的歌曲,在“高雅艺术”和“大众文化”的变奏中,用博大的胸怀演绎出永不休止的旋律。
王军简介
王军,合唱指挥、乐队指挥。原中国国家交响乐团合唱团驻团指挥,常任中国交响乐团合唱团客席指挥,中国文化部艺术家合唱团客座指挥,中国爱乐男声合唱团客座指挥,中国歌剧舞剧院合唱团客座指挥。
现任中国音协合唱联盟副主席、欧洲国际跨文化交流协会中国地区副主席、中国合唱协会指挥委员会副主任、广东省合唱协会副会长、广东省合唱联盟副主席、大湾区国际声乐协会副主席、天津音乐学院客座指挥教授,佛山市合唱学会会长,南海合唱团指挥、艺术总监。
王军与多个交响乐团、合唱团合作执棒演出过的大型作品有:歌剧《茶花女》、马勒《第二交响曲》、贝多芬《第九交响曲》、肖斯塔科维奇《第五交响曲》、莫扎特《安魂曲》、伯疗兹《安魂曲》、奥尔夫《布兰诗歌》、《长征组歌》《黄河大合唱》等。
丰富经历练就“排练手术刀”
1960年,王军出生于湖北恩施。小小年纪的王军,就表现出过人的音乐天赋。“我从几岁开始就自己做笛子,当时不懂什么半音全音,但是准和不准我能听出来。音吹得不准,我就找原因,一看人家笛子有两个孔近一点,两个孔远一点,我就照着去调整,调到音准为止。”王军回忆。
因为有着敏锐超凡的辨音能力,11岁的王军便被湖北歌剧团招纳为小提琴演奏员。很快,王军在同一班学员中脱颖而出。时任该团指挥的王秀峰老师,发现王军具备指挥的天才潜质,于是在1979年的某一天,对王军说:“你别做小提琴手了,以后就做我的指挥助理吧。”
王秀峰是我国著名作曲家、指挥家。对于老师这个突如其来的决定,王军都愣了。在他眼中,指挥整个剧团很神气,但他从没有奢想过有一天自己会站上指挥台,更没想到王秀峰会成为他指挥艺术生涯中的第一位启蒙老师。直到现在,王军还记得自己指挥的第一部歌剧是《泪血樱花》。“刚开始王秀峰老师一直陪着我排练,在剧团连演了一个月,他会在哪个声部该进来时点一下,或者在转快、转慢的地方做提醒,更多的时候要靠自己多学习、多领悟,特别是揣摩如何演绎作品。”王军说,因为对于作品的节奏、音高有着准确的把握,后来王秀峰老师就放心大胆地让19岁的他独自去历练,带着这个歌剧巡演了一个月。
1981年,王军报考上海音乐学院。原本他想考乐队指挥,但上海音乐学院只招合唱指挥,并且全国只招一名学生。王军就抱着试试的心态报名,没想到一考即中,并师从中国合唱指挥泰斗马革顺老师。
1986年,获得上海音乐学院学士学位的王军,被中国指挥泰斗严良堃老师招纳为原中央乐团合唱团驻团指挥。在许多人看来,担任中央乐团的指挥已经是别人难以企及的高峰,但王军觉得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中国交响乐起步较晚,于是,在中央乐团工作4年后,王军萌生了到国外深造乐队指挥的念头。
1990年,王军获得美国西密执安大学全额奖学金赴美深造。在获得该校乐队指挥硕士学位之后,王军又考入世界著名的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皮波迪音乐学院,继续就读乐队指挥博士。毕业后,王军在美国担任奥什卡什交响乐团音乐总监、维斯康辛州立大学音乐教授。
2002年,王军回国,并活跃于交响乐、合唱领域。在他的指挥下,数十个合唱团在国际、国内合唱比赛中屡获金奖。社会一度有这样的传闻,“只要想拿奖,就找王军指挥”,而在业界,王军也有“排练手术刀”的雅称,即排练效果立竿见影,能精准找出问题所在并能快速让团队提升,有“点石成金”的神奇功力。“指挥是一个需要经验历练的行业。”王军坦言,丰富的国内国外学习和工作经历,让他能够在乐队指挥和合唱指挥之间游刃有余。但他认为,音乐不是炫技,而是陶冶心灵,提高人的修养和素质。
为中国合唱事业做点事情
情怀有多大,事业就有多大。
回忆起2002年回国的初衷,王军当时的想法只有一个:“为中国的合唱事业做点事情。”他始终感念求学期间两位恩师——马革顺和严良堃。“马革顺老师是真正的大师,他从不炫耀自己。”王军说,恩师淡泊名利、与世无争,其对音乐事业的专注对自己影响深刻。
而恩师严良堃的民族情怀,则如高山般屹立在王军心中,成为他的信仰。“严良堃老师曾师从冼星海学指挥,他的音乐演出生涯是在《黄河大合唱》的歌声中成长起来的,他做的任何一件事,都是想着整个民族,而不是个人,因此,我也时刻提醒自己和教育学生,要以国家为先,民族为重。”王军说。
于是,王军回国后的首要事情,便是打破业余合唱团和专业合唱团的壁垒,他的教学足迹遍布广州、深圳、中山、顺德、南海,甚至远至厦门、大连、哈尔滨、贵阳等地。凭着极高的专业素养,王军指导排练和指挥的业余合唱团屡屡获奖。
以“百歌颂中华”歌咏活动为例,它是广东省重要的一项群众文化活动品牌,每两年一届,自1994年以来已举办了十四届。王军从2009年至2021年分别指挥不同的团队参加了五届“百歌颂中华”,其中有四届带领团队获得全场最高分,有三届指挥不同队伍并斩获“双金奖”。
因此,不少地方为留住王军,开出高薪甚至编制岗位等优厚条件,但王军都婉拒了,“我回国并不只是满足于为一个地方,或某一个剧院做事,而是想在全国范围内做点事情。”
在王军看来,中国有着庞大的合唱爱好群体,业余合唱团非常红火,但却缺乏专业的引领,因为专业的指挥基本都在专业合唱团里。“这么庞大的合唱爱好群体,提升他们的音乐素养,对促进全民艺术素养的提升有着重要意义。”王军认为,专业和业余本应“一家亲”,两者之间无需“摩拳擦掌”,相反要互融互通方能相得益彰和共同进步。
在带团之余,王军还专注于合唱指挥教学工作。起初,他奔走于各大城市授课,但线下授课的受众终究有限,而且,奔走过程中也耗费不少时间。于是,从2018年起,王军进驻合唱e家,并作为首席进行线上授课。
“我希望合唱e家能做成中国音乐最大的平台,为国家的音乐事业发展做点贡献。通过这个平台,所有爱好合唱的人都可以进行教学和交流。”王军介绍,目前合唱e家已举办了多期艺术大家的公益讲座,让更多热爱合唱的人从中受益。
带领南海合唱团唱出最强音
如今,王军定居在南海。提起与南海的结缘,还要追溯到2006年。那一年,王军带领深圳南山的合唱团到厦门参加第四届世界合唱比赛。比赛中,王军展示出极高的艺术素养。对专业人才求贤若渴的南海,对王军发出诚挚邀请,希望他能帮忙指导排练南海合唱团。之后,王军常到南海排练,并邂逅了如今的妻子倪妙英,从此与南海结下不解之缘。
2019年,王军退休。“南海是我下半生的家乡,我希望为家乡多做点事情。”于是,王军更加积极推动南海合唱事业的发展,在里水镇筹谋创建国内首个“合唱小镇”;作为指挥带领南海区教师合唱团和合唱e家·室内合唱团在广东大型原创交响组歌《这就是我们》中唱响佛山好声音;指导排练南海合唱团,并带领团队先后斩获广东省第十四届“百歌颂中华”歌咏活动合唱比赛金奖、第十六届中国国际合唱节成人组混声合唱“一级团”称号。
“南海合唱团就像是自己看着长大的孩子,很有亲切感。”王军介绍,他很早就接触南海合唱团,但真正担任常驻指挥则是从2021年开始。那一年,南海整合原南海合唱团和南海教师合唱团成员,并重新考核招收新团员,整个团队仍需磨合。尽管如此,南海合唱团还是克服重重困难,一路披荆斩棘勇夺广东省第十四届“百歌颂中华”合唱比赛金奖。
回忆起“备战”过程,王军依然印象深刻。凭着丰富的指挥经验,王军特意选取了《最深的牵挂》和《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作为参赛曲目。“南海合唱团虽然需要磨合,但不少团员都是声乐专业毕业的音乐老师,个人能力比较强,像《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需要磅礴的气势,团员的声音条件完全可以达到。”
在比赛当天,王军更是充分发挥合唱团的“灵魂”角色,积极调动团员的情绪。“感动人心的永远是发自内心的声音,合唱团中大部分是党员,他们都怀着对党和祖国的拳拳赤诚心,我要做的,就是把他们对党、对国家的热爱融入歌声中,以饱满真挚的情感征服全场。”
而在今年的第十六届中国国际合唱节,王军则选取了《小河淌水》作为参赛曲目。“这是一首无伴奏合唱曲目,风格婉转细腻,更需要团队充分配合。南海合唱团整合了一年多,通过这首曲目的排练,可以更好地提升团队的凝聚力和配合度,也能充分展示合唱的技巧。”
提及将来的计划,王军直说“任重而道远”。“我的前半生,都在不断地探索学习,在国内学习,到国外深造,我希望把自己的知识与经验教授给天南地北的学生,再由他们传授给更多人,让南海乃至中国的合唱事业不断强大。”
文/珠江时报记者黎小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