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岁老桥将迎新生
五斗大桥承载数代人青春,街坊纷纷追溯回忆

扫码看绕行攻略

■旧五斗大桥桥上桥下车水马龙。
桥上川流不息,桥下凉风习习,还有不少船只和鹭鸟时而穿梭。记者日前远眺五斗大桥,满眼是繁华且舒适宜人的景象。11月1日起,需拆除重建的五斗大桥进行为期三年的全封闭施工,这座承载了数代人青春的“老桥”,近日吸引无数街坊追溯回忆。
老一辈用双脚和肩膀参与建设五斗大桥
未有五斗大桥前,广州至中山的公路已建成。原广中公路至平洲平南五斗过平洲水道处,还是一个渡口模样,叫“五斗渡口”。那时候,人们过岸需要乘坐趸船。
平南社区罗涌村村民周伯今年65岁,回忆起早年乘坐趸船过对岸耕种的日子,他形容处处不便。“平洲水道约300米宽,我们家的农田在对岸,每天都需要乘坐趸船早出晚归。根据坐船人数和水情变化,每班趸船的发船时间不定,至少等半小时以上。”周伯还记得,有一晚他和家人干完农活,等趸船回家等到了凌晨。
随着经济发展的需要,建桥势在必行。1974年,当时只有17岁的周伯和不少街坊一样,都领到了参与建设五斗大桥的任务。
“桥梁的主体由专业人员建设,但上下坡那些基础的修筑,都是我们用双脚和肩膀从附近运来沙石、泥土等,一点一点建成的。”周伯回忆,由于20世纪70年代缺乏机械运输,旧五斗大桥建设时,建材基本靠人力运输。“那时候建桥很辛苦,每天六七时就出门干活,中午仅能休息1个小时,下午一直做到18时左右,硬是把另外一处小山丘夷平了,才够材料修筑五斗大桥的斜坡。”
1976年,一座全长278米的南北大桥跨江而起,旧五斗大桥建成并迎来通车,连接起平洲、三山、顺德、广州,而原来的渡口也随之撤销,彻底结束了趸船渡车过河的历史。
“1976年印象最深的一件事,就是我卖了一窝小猪、一只手表,用换来的钱买了一辆自行车,方便在五斗大桥上出行。”周伯说,自从坐船改为骑车,过对岸的时间大为缩短。
1993年,在原五斗大桥东侧,一座全长937米的五斗新桥再架起,进一步拓宽通行车道,形成东西幅桥梁高低交错的景象。
老桥满载童年快乐街坊分享青春记忆
“小时候我在平东小学读书,学校组织学生去顺德陈村的西林山野炊,来回都要步行经过五斗大桥。我们几个人一组,有的带锅,有的带碗筷,有的带米、盐油、肉菜蛋等,好热闹。回来时班主任还让我们写活动感受,我就写了一句诗‘五斗河上建大桥,西林树木更青葱’,被选为优秀作品贴在墙报上。”平东社区玉商区振华说,五斗大桥通了之后,对岸的村民到西林山边耕田、砍柴、植树造林等方便了许多。
“我爸爸是平胜稻竹村农民,妈妈是平洲大圩的,他们结婚后我们就在平洲生活了。以前平洲相对物资丰富,所以每次一家四口从平洲骑单车回平胜奶奶家,我们都会买特别多东西。姐姐和我总是比赛,看谁最快把单车推到五斗大桥桥上,然后一起‘数大船’。”老家在平胜的碧君说,五斗大桥是以前唯一回奶奶家的桥,这座桥上也满载了她和姐姐的童年快乐。
关于五斗大桥,平洲人还有特别的独家记忆。2015年10月中旬,一条体长两米、皮肤呈现粉白色的中华白海豚(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误入东平水道五斗大桥附近河段。佛山共出动数十艘渔船护送白豚回家。
当时,无数人站在河堤两岸驻足为中华白海豚加油,护送它踏上从五斗大桥水域-珠江口的回家之路,周伯和老友陈伯正是当时的目击者。“我们经常坐在江边乘凉聊天,那年突然看到水道里有条白色的大鱼,我们激动得大叫‘快看快看,白海豚又来了!’一下子岸边都围满了人,社区也赶紧拨通了上级电话,请求救援。”周伯说,其实经过五斗大桥的白海豚不止这条,早在20世纪60年代,年仅7岁的他就目睹过一次“白色大鱼”。
检查超载、超高车辆守护老桥安全十余载
历经几十年风雨,加上来往车辆的碾压,五斗大桥已属于“四类危桥”。2011年,相关部门对旧五斗大桥采取限载、限高交通管制,凡单车质量超过15吨或高度超过2.6米的车辆一律禁止通行。
在旧五斗大桥上桥位置附近,有一个“五斗大桥限载检查站”,不远处有一块醒目的“关于旧五斗大桥实施交通管制的通告”指示牌。每天24小时在检查站盯紧有没有超高、超载车通行,是杜先生和其他同事近12年来的守卫工作。
五斗大桥封闭施工在即,杜先生穿得格外整齐,因为这是他站的“最后一班岗”。怀着不舍的心情,杜先生看着最后一天穿梭的车流,特别感慨:“还记得旧五斗大桥刚开始实施交通管制的前三年,我们每天都在岗亭外呼叫和挥手,因为那时候不了解情况的大车实在太多了,我们都要一一指引他们掉头离开。忙起来时,上班到下班都没进岗亭休息过一次。”杜先生说,最辛苦的工作季节是夏天,最难熬的工作时间在晚上。
“我们拦截过最重的车辆有上百吨,就是在深夜。”杜先生说,大部分货车都是夜间出行,因此晚上他们更要打起十二分精神,判断每一台过往车辆是否超载、超高,守护“老桥”的安全。
得知五斗桥要拆除重建的消息,昔日平洲五斗桥收费站的一众工人们,都来看看以前工作地方最后的模样。“五斗收费站是1990年底在旧桥前设站的,1997年左右搬到新桥那边,2003年3月15日撤站。13年时间,五斗大桥见证了工友们的友谊,即使大家各奔东西多年,聚会时一说起五斗大桥,大家都有说不尽的话题。”罗先生说,因为以前五斗大桥是顺德陈村和平洲之间唯一的陆路交通主干线,所以他们经常协助公安部门在收费站“设卡”,捉拿犯案人员。
一座大桥,便是一个时代。如今的五斗大桥在桂城平洲乃至南海发展历程中已圆满完成历史使命。它见证了南海桂城的日新月异、飞速蝶变,沟通了桂城平洲和顺德陈村两岸。封闭拆除重建期间,相比起交通不便的“阵痛”,不少街坊更期待即将新建的五斗大桥继续为片区发展焕发新活力。当未来新桥以更崭新、现代化的面貌飞架在东平河之上,继续串起城市脉络、畅通城市奔跑路程、续写发展篇章的时候,南海桂城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文/图珠江时报记者邹韵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