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区粤曲非遗传承人郭俊琪培养出一批批粤曲新苗和爱好者
﹃学生拿奖时,我比学生更开心﹄

■ 郭俊琪指导学生排练粤剧。

■郭俊琪教导西樵一小的学生粤剧表演技巧。

■郭俊琪的表演剧照。

人物简介
郭俊琪,南海区文化馆副馆长,群众文化副研究馆员。现为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广东省曲艺家协会理事、佛山市曲艺家协会主席团成员、佛山市戏剧家协会理事、佛山市第十届青年联合会委员、南海区曲艺家协会副主席。他是南海区粤曲非遗传承人,著名粤剧演员彭炽权、话剧表演艺术家林星云的徒弟。2009年起,与郑艳芬一起推动南海区“粤剧粤曲进校园”项目,培养了一批批粤曲新苗和爱好者,还利用周末休息时间对优秀学生进行强化训练,导演及辅导多个校园粤剧粤曲节目,多次获全国、省、市等各种奖项。
“我曾经是一名粤剧演员,但我发现自己更适合当老师。”初见郭俊琪时,他这样告诉记者。
郭俊琪出生于佛山一个粤剧世家,1998年小学还未毕业就考进了广东省粤剧学校。郭俊琪说,他小时候就拜粤剧大老倌、原佛山粤剧团团长彭炽权为师,成了其早期弟子之一。毕业不久后,郭俊琪考入广东省粤剧院一团,专攻武生、娃娃生、丑生等行当。
2009年,郭俊琪转行成为南海区文化馆戏曲专干,从事基层群众文化辅导工作,并在南海区多所校园开展粤曲、粤剧培训,培养了一批批粤曲、粤剧新苗和爱好者,导演及辅导多个校园粤曲、粤剧节目,多次获全国、省、市曲艺界奖项。
近年来,郭俊琪还当起粤剧编剧,开始尝试写剧本。从演员、导演、编剧到教学,郭俊琪可谓“样样掂”,为推广南海粤曲、粤剧创新传承发展做出了贡献。
勇于挑战 探索跨界融合创新
在佛山戏剧曲艺界,有两位年轻人经常被人们提到——佛山市文化馆副馆长苏隽与南海区文化馆副馆长郭俊琪,因为曲艺这个共同的事业和爱好,他们成了很好的朋友。
粤剧的编剧、表演、导演差别很大,要求也不一样,实际上相当于跨界,郭俊琪与苏隽一样,都是佛山曲艺界的跨界型青年人才。郭俊琪的艺术思维很灵活,佛山新创编的粤曲节目,多数都是他与苏隽的合作作品。苏隽认为,郭俊琪能把本土粤曲与全国各大曲艺种类进行“联姻”,探索的效果很好,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苏隽与郭俊琪最早合作的一个粤曲节目是《非常“外嫁女”》,郭俊琪担任节目导演。当时,他们在广东省粤剧院导演何笃忠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创作,以粤曲曲牌为基础,综合运用其他多种曲艺形式如评书、快板、数白榄等进行创作。郭俊琪负责执行,他能把何笃忠很多构思性内容落实到每个表演细节中,效果非常好。
在话剧表演方面,郭俊琪同样勇于挑战。2014年7月,由苏隽编剧,林于博导演,吴元标、郭俊琪等担任主演的粤语话剧《春班令》首演。郭俊琪在剧中饰演一位热爱粤剧的青年。起初,苏隽与林于博想找一个会粤剧表演的年轻人饰演这个角色,最后发现郭俊琪最适合。郭俊琪要在剧中分别与两位不同的女主角对戏,挑战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当时我们对这三位戏曲界的青年演员有一个要求,希望他们演话剧时少一点戏曲腔,郭俊琪是做得最好的。”苏隽说,这个角色要克服很多难题,包括大段的长台词,还要按话剧的节奏做出来,又要“洗”掉之前的粤剧腔,很多时候又要拉回粤剧腔,尺度很难拿捏,但最后出来的效果相当好,郭俊琪在两种表演风格之间的切换非常自然,“这与郭俊琪的刻苦训练有关,我和导演都觉得他做到了我们心里的那个角色。”
虽然都是演员,但粤剧与话剧的表演有很大的不同,而郭俊琪也不是天生就会演话剧。据郭俊琪的话剧师父林星云介绍,早年郭俊琪参演话剧《少年冼星海》,饰演少年冼星海一角,但最初的版本出来后,南海区文化馆馆长郑艳芬感觉不理想,于是就找到了他,希望能单独辅导一下郭俊琪。辅导几次后,郭俊琪的话剧表演水准得到了很大提升,后来他还拜了林星云为师。“阿琪最大的优点就是‘坚持’二字,他对传统文化艺术非常执着和坚定,也愿意花力气去研究提升。”林星云评价说。
郭俊琪最怀念的是广东粤剧学校教粤剧综合表演课的王连鹏老师。当年郭俊琪在粤剧学校上学时非常调皮,上课经常搞恶作剧,直到碰到了王连鹏老师,“王老师是我最爱的老师,很有人格魅力,不仅课教得好,为人也很好,我们经常一起吃饭、玩耍。”郭俊琪说,当时他只有上王老师的课才不会走神,“因为他教学很有方法,如果我们学不好,他会先停下来和我们聊聊天,讲讲个人经历和故事。”在王连鹏老师的影响下,郭俊琪的思想开始转变,学习有了目标和动力,“我能有今天的成绩,离不开王老师。”
推动粤剧粤曲传承发展参与教学
2009年,郭俊琪正式进入南海文化馆,跟随当时还是南海文化馆副馆长的郑艳芬从事曲艺专干工作。不久后,他与郑艳芬推动西樵一小的“粤剧粤曲进校园”项目,还一起参与了“粤剧身段操”的动作编排设计,成为全省最早在校园推广开的粤剧曲艺型广播体操。
“因为能用上自己的粤剧戏曲专业知识,我很喜欢教孩子唱曲演戏,感觉自己一下子就‘开挂了’!”郭俊琪说,从潘时昇的《黄飞鸿中秋伐恶》粤曲开始,每年他都会参与校园新剧目的排练教学。从小粤剧《穆桂英求将奇遇记》,到粤曲说唱《桃园三结义》《诗林唱美》等,每年西樵一小的原创粤曲粤剧节目总能拿下市、省乃至全国众多曲艺大赛的金奖。之后,粤剧粤曲教学还从西樵一小扩展到和顺中心小学、大沥水头小学、西樵阳光宝贝幼儿园等多所中小学和幼儿园。
通过“粤剧粤曲进校园”项目,郭俊琪再次找到了自己的人生方向和目标——为本地粤剧粤曲传承发展培养潜在的人才和观众,推动传统粤剧粤曲创新性发展,擦亮南海“中国曲艺之乡”的金字招牌。“学生参加比赛时,我比学生更紧张,饭都不想吃;学生拿奖时,我比学生更开心。”郭俊琪说。
为了让学生更容易接受传统粤剧,在日常教学中,郭俊琪会回忆当年老师教导自己的方法,从简单的动作开始,进行动作分解,再过渡到复杂的动作,并根据学生的年龄和特点,针对性地选择剧目。
创作原创剧目同样重要,由于传统粤剧粤曲题材古老,很少有适合孩子表演的传统剧目,于是从未写过粤剧剧本的郭俊琪又拿起笔当起了编剧,先后写了《红军不怕远征难》《新愚公移山》两个小粤剧剧本。2021年,《红军不怕远征难》荣获第二十五届“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的“小梅花集体节目”称号。
创新形式
培养孩子学习粤剧兴趣
对于南海的“粤剧粤曲进校园”项目,郭俊琪也有清晰的认识,他认为,归根到底就是在校园普及基本的粤剧知识,使学生从小对优秀的传统文化有所认识,懂得优秀地方戏曲的审美特点,长大后不管是否从事这项工作,都会对优秀的传统文化有认知,懂得欣赏。
“我们不是培养粤剧名家,而是培养学生的兴趣与普及粤剧基本知识。我们只要求学生对粤剧表演的手法、步法、唱功发声等有基本的认识,从而在排节目的过程中知道程式的运用。”郭俊琪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平时粤剧粤曲的教学中,郭俊琪首先会用粤剧一些漂亮的服饰、道具和有趣的剧目吸引学生。其次,根据学生的审美要求,排练一些适合孩子审美与熟悉的课本剧目,在校园、社区进行表演。郭俊琪至今还记得,在西樵一小开展“粤剧进校园”活动期间,有一位叫阿海的男生对粤剧社的学习有抵触情绪,后来郭俊琪选了粤剧课本剧《将相和之负荆请罪》进行排练,由于阿海等一众小演员对课文内容比较熟悉,比较容易进入角色,新奇的体验激发了大家的兴趣。后来,阿海穿上华丽的戏服在校园中表演,吸引了很多同学的关注,还成为了大家的“偶像”,因此学习粤剧的兴趣越来越浓了。
事业是干出来的,近两年,郭俊琪又开始尝试粤剧编剧。在郑艳芬的印象中,郭俊琪事业心很强,很勤奋,工作中有一股积极肯干的劲头,事业上有自己的追求,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从粤剧演员、导演到老师,再到编剧,跨度很大,但郭俊琪很好地实现了自由切换。“编剧需要文字功底,还要懂戏曲的声韵与曲牌,有一定的难度。”郭俊琪说,虽然文化馆有专业粤剧粤曲文艺专干,但他还是喜欢拿起笔创作自己喜欢的题材。他表示,自己的主要工作还是推动粤剧粤曲传承、普及与发展,现在还存在很多短板,包括乐队演奏人才短缺等,需要想办法解决。“明年我们还计划创作推出一个小粤剧,并尝试粤语相声。”郭俊琪说。
文/珠江时报记者王方亚图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