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企“海昌沅”让预制广府炖汤走进千家万户
煲好一碗靓汤 只需3分半钟

■海昌沅的研发人员在试尝炖汤。

■生产线工人正在切割肉块。

■海昌沅流水生产线。

■海昌沅成品汤。

■海昌沅董事长郑银地正在钻研汤品原材料。

撕开包装袋,将袋里的食材连汤一起倒进碗里用微波炉加热……3分半钟后,便能喝到一碗香喷喷的正宗广府炖汤。
“只需要加热就能喝,汤包里的配料还出乎意料地丰富。”这一口汤给市民吴念葭带来了诸多惊喜,“味道感觉跟妈妈煲出来的老火靓汤没什么差别。”
这碗只需要加热就能喝的广府炖汤,正是南海企业——广东海昌沅国通食材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昌沅”)转型升级,探索“第二增长曲线”的成果。
海昌沅是一家有着20多年水产养殖、海鲜和冷冻食品批发以及配送服务经验的企业。在2018年,为了再干一件值得自己骄傲的事情,同时也为了“让消费者能随时随地喝上广府炖汤”,海昌沅董事长郑银地决定开辟企业转型“新赛道”——预制广府炖汤。
经过近4年的时间研发,海昌沅不仅研制出用创新生产工艺煲汤的方法,还开发了30多款预制广府炖汤产品。从2021年10月份正式推出市场以来,销量已接近200万包。
“我知道转型这条路不好走,但我相信,只要方向是对的,我有信心和决心走出一条新路子。”郑银地说,预制菜正在风口上,公司未来将继续加大研发力度、加大品牌打造力度,借着“东风”,推动更多预制广府炖汤走进千家万户。
好吃老板
打造预制广府炖汤
“这盅用的是山东红枣和1.5克阿胶,这盅用的是山东红枣和2克的阿胶,这盅用的是北京同仁堂的黑枣……”海昌沅的研发中心,一张大圆桌上摆放着8盅靓汤,郑银地正在和研发团队试尝新研发的汤品。
汤料中分别加入1.5克阿胶和2克阿胶后煲出来的汤,常人难以尝出区别,但郑银地只需品一口便能分辨,品汤试味早已成为郑银地的日常,有时一天要品上二三十盅。他坚信,只有不断试尝调配,不断提升品质标准,才能试出一盅好汤的黄金配比。
“因为用我们的工艺煲汤跟自己在家煲汤不一样,我们必须确保食材的配比是最合适的,煮制出来的汤最接近家里现炖味道,才能让更多消费者爱上我们的汤。”郑银地说。
提起为什么要以创新工艺理念打造预制广府炖汤,郑银地直言是因为自己“好吃”,又想干一件令自己骄傲的事情,所以便选择在自己最熟悉的领域,选择在食材上下功夫。
“我对吃的东西很挑剔,在外面吃饭的时候,经常会觉得东西不好吃,汤不好喝,所以家里人不喜欢跟我一起出去吃饭,还让我自己煲汤。”郑银地回忆说,在被家人“嫌弃”多次以后,自己就开始琢磨,如何在保留食材的原味上,又能快速喝上一碗正宗靓汤。
郑银地有想法,但没有方向。直到2016年,他到国外学习交流时,发现了一种食物常温锁鲜技术,让他看到了想法实现的可能性,终于下定决心结合这种常温锁鲜技术来进行预制广府炖汤的研发。
拼出预制汤生产线
入魔老板
回国后,郑银地发现国内并没有现成的预制汤生产线,于是他好像着了魔一样,整天扎在工厂里研究各式各样的机器,研究如何搭建预制汤生产线。为了寻找生产线上的各类零部件,他不仅在南海这座工业重镇进行了多番探寻,还跑遍了河南、山东等全国各地的60多家工厂。
采访中,郑银地回忆起当时的一件趣事——为了得到生产线上的一个高压零部件,他在山东待了整整半年。“配件厂老板当时听了我的设想,觉得要专门研发这样的零部件,这笔买卖是亏本的,所以不愿意跟我合作。但我没有放弃,我觉得想要人家和你合作就得先跟人交朋友,要让对方看到你的真心实意。”郑银地说,当时自己有着一股偏执劲,不得到这个零部件绝不回去,最终配件厂老板被打动了,同意和他做这笔“亏本买卖”。
这样的“异样眼光”在生产线搭建过程中,还出现过很多次:两个工程团队认为常温保存1年的煲汤工艺是“不可能”的事情,而先后离开了公司;亲戚朋友也都认为他“异想天开”,劝他放弃……
“我不在乎他们的眼光,因为我知道我一定能成功,我相信自己。”郑银地说,他一直坚定自己的想法。
凭借着一个“勇”字,郑银地最终“拼凑”出了预制汤的生产线,并且满怀信心地开始生产第一批汤品。可当他尝到成品时却大失所望,因为汤入口索然无味,汤底和食材的味道没有融合到一起。这无疑给郑银地带来了沉重的打击,但他不甘放弃,只是选择暂时停下脚步。
在别人看来,停下脚步就等于放弃,但郑银地却不是这样,“我一直思考是哪个环节出现了问题。”郑银地想了好些天都没有想到原因,直到有一天晚上,他在办公室加班时,无意间瞥见工厂角落里放置了一批一个月前生产的预制汤品,便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拿了一包拆开加热,这包汤一入口便惊艳了他,汤不仅鲜美醇香,回味还有几分甘甜。
这个新发现,让郑银地找到了问题所在,原因是没有经过时间的沉淀,食材的味道没有被激发出来。于是,他迫不及待调整了生产工艺,加入研发摸索出的杀菌熟化二合一的煮制技术,这一下让汤品发生了质的飞跃。“我们创新的生产工艺技术,不仅减少了嘌呤的产生,还丰富了味道的层次感,最大限度地保留了食材的原汁原味和营养成分。”郑银地说。
求变企业
煲出30多款预制炖汤
8月初,太阳火辣辣。记者来到了海昌沅,见到了郑银地“拼凑”出来的生产线。令人惊讶的是,这个预制汤生产线丝毫看不出“拼凑”的痕迹,一切运转还很“丝滑”。
生产线的起点是一个一米宽、五米长的水池,池子里正在自动清洗切割好的鸡肉块。经过三十分钟的清洗,鸡肉被传送带运输到沸水池除腥,然后鸡肉会“来”到恒温冷却车间,跟其他的食材“碰面”,最后由自动化设备将食材汤包进行灌装密封。
广东海昌沅国通食材有限公司总经理佘典康介绍,每包汤只需2秒即可密封好,完成密封的汤包将被放置到口径为1.5米的筒状杀菌釜中进行高温灭菌,一次最多可放置4500包。
通过高温灭菌的汤包,实现了“不添加任何防腐剂又能常温保存一年”,消费者用微波炉加热三分半钟,就能品尝正宗的广府炖汤。
“我们现在的销量已接近200万包。”佘典康介绍,公司是去年10月正式投入生产,目前已打造出“海昌沅”和“领鲜港”两大预制汤品牌,研发出椰子炖土鸡、陈皮盏炖和牛、青橄榄炖螺头、金丝菌炖土鸡等30多款预制广府炖汤产品,“虽然研发一款新的汤品从立项到落地需要花费整整两个月的时间,但是在未来,我们每个季度都会上新不同的时令汤品。”
在研发新品的同时,海昌沅也在寻找打开市场的新办法。“现在既是机遇也是挑战,预制菜是一大消费趋势,如今我们抢占了预制汤这条赛道,现在最关键的问题就是如何在这条赛道走出属于我们自己的一片天地。”佘典康说,由于疫情影响,线下推广渠道存在诸多不可控的因素,而线上推广对公司而言还需多加探索。
识时企业
抓住预制菜风口起飞
数据显示,预制菜正成为消费市场新宠,今年3月全国预制菜销售额同比增长超100%。据艾媒咨询调查,2021年中国预制菜市场规模为3459亿元,同比增长19.8%,到2025年中国预制菜市场规模或将突破8000亿元。
为探索预制菜产业发展的新路径,多地先后出台一系列政策举措。今年3月,广东印发了《加快推进广东预制菜产业高质量发展十条措施》,提出构建预制菜质量安全监管规范体系,确保预制菜食品安全。佛山市已成立佛山市预制菜产业联盟,吸引了63个团体企业加盟,联盟成立的预制菜标准委。南海区也紧跟脚步,发布了《佛山市南海区关于推进十大国家级示范项目引领预制菜产业加快发展工作方案》,力争用3年时间构建数字化、市场化、集群化、规范化的预制菜产业发展新体系。
除此之外,南海区还在云闪付APP开设“南海预制菜专区”,为预制菜消费点了一把火。顺势抓住机会,海昌沅也进驻专区,以期打开品牌认识度。
“进驻‘南海预制菜专区’的效果还是不错的,不少市民都知道,在南海有我们这样一家预制汤企业了。”郑银地说,未来将探索与各大商家、酒店进行深度合作,将预制汤品推到各大平台,进一步打开预制汤的零售市场,“借用互联网思维实现模式转变是唯一出路,现阶段我们也在打造带货直播间,实现农产联合来创建品牌口碑,实现线上线下两步走,做好‘B端渠道+自媒体推广’这个布局。”
策划统筹/珠江时报记者李丹丹文/珠江时报记者李春妹见习记者施玥卓
图/珠江时报记者黄永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