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圆桌”大智慧 攻克停车难题
里水同声社区通过融和圆桌议事会,推动解决困扰居民的问题
珠江时报讯(记者/邓施恩通讯员/郭建文)昨晚,家住原南海发电厂小区的黄先生驾车回家。“滴”的一声,回到小区门口时,智能识别杆不到三秒钟便自动抬起。黄先生沿着崭新的道路标线行驶,很快就找到了停车位。
“以前回到小区第一件事就是‘抢车位’。”黄先生说,如今小区通过融和圆桌议事会、居民自筹资金、改造小区停车空间等方式,解决了停车难题。
车位供不应求居民集思广益
原南海发电厂小区是20世纪90年代建成的宿舍楼,住户多数是中老年人。近年来,随着私家车日益增多,居民常常因为车位“供不应求”而感到困扰。
为攻克停车难题,今年2月以来,同声社区多次组织该小区党群服务志愿队成员召开融和圆桌议事会,面对面讨论解决方案。此外,同声社区还根据实际情况创新议事协商机制,在原有固定的主体成员基础上,新增与议事主题相关的其他补充成员,以保障各利益相关方均能获得发言权。
2月25日,针对小区停车难问题的第一次融和圆桌议事会召开。与会人员各抒己见,最终提出安装智能识别杆和平整后山两个方案。3月4日,小区召开第一次听证会,组织各楼栋代表讨论初步停车收费方案。3月13日,社区干部加入讨论,商定出拟公示的小区停车收费方案。
居民自筹资金改造停车空间
经过各方出谋划策,一个个停车解决方案逐渐出炉。但对于一个没有物业公司管理的老旧小区来说,要让方案落地并不容易,谁出钱、由谁做都是难关。
“自己的小区,我们自己来管。”议事协商机制激发了居民自治的热情。党群服务志愿队队长朱宝良等核心成员主动牵头发动居民齐治理:动员30多名小区居民开展后山平整行动,为小区腾出更多停车空间;发动常停汽车在小区的88名业主和租户捐款,筹集资金1.32万元,用于安装智能识别杆,捐赠率达100%;挖掘一批懂专业技术的居民,协助安装智能识别杆,重新规划停车位置,施划小区内道路标线和停车标线……为方便后山夜间停车,更有居民自发准备材料,架设探射灯。
为保障小区居民的知情权,涉及资金的使用全过程均公开透明。例如:有关安装智能识别杆的所有费用均公示在小区宣传栏;收取停车费用决议及收费明细均通过召开听证会讨论制定;停车收费方案公示后,小区127户居民中共有123户表示同意,经居民签名确认后方案才开始实施等。
3月,小区停车位改造工程全部完工,共增设停车位22个。智能识别杆等设施投入使用,经过两个多月的试运行,小区停车管理更加完善和人性化,业主和租户的停车缴费率达100%,居民对小区停车改造成果表示满意。
同声社区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将坚持以“圆桌融和议事会”为主线,打通居民议事协商渠道,注重决议落实机制,推动问题有效解决;并激发“社区达人”输出技能,努力构筑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