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乡七十载 兄弟合力编修家谱
狮山芦塘“一门四杰”在不同省份建功立业,晚年寻根传承良好家风

■叶江祺收到珠江时报寄出的《芦塘村志》。(受访者供图)

“虽然我们不在家乡,但对芦塘始终怀有浓浓乡情。”近日,梁心帮办记者收到北京市朝阳区居民叶江祺的一个求助,希望能帮其提供一本《芦塘村志》。
叶江祺兄弟四人离开南海已有七十载,且在各自事业上取得一番成就,但四人始终眷怀故乡。他们以80多岁的高龄依然笔耕不辍,合力编修芦塘叶氏家谱,以期为后人传承良好家风提供沃土。
从小受好家风熏陶兄弟四人事业有成
5月30日,珠江时报接到叶江祺求助电话:“我是北京市朝阳区居民,离开家乡几十年了,正与兄弟一起撰写芦塘叶氏家谱,能否帮忙提供一本《芦塘村志》?”对此,栏目迅速安排记者前往芦塘社区,获取村志后当天就寄予叶江祺。
据了解,叶江祺祖籍南海县芦塘村(现为南海区狮山镇芦塘社区),今年83岁。1942年,为躲避战乱,他随父母北上逃难,定居在广东南雄。小时候,父母经常教他们兄弟四人要诚实做人,好好读书,将来为社会多做贡献。此外,还经常给他们讲述家乡故事,弘扬叶氏家族的家教家风。
在父母的教育下,兄弟四人都学有所成,分别成为教育先进、科研工匠。
大哥叶健祺于1955年考入中山大学物理系,后任黑龙江大学物理系副教授,1985年获得国家教育委员会颁发的“全国高等学校实验室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其后,他参与特种纸研发,为国家造纸行业细分赛道降低成本。时至今日,85岁高龄的他仍然站立三尺讲台,化身“科学爷爷”,为孩子们送上“科普大餐”。
弟弟叶海祺是一名化工专业的高级工程师。他勤学肯干,连续多年被单位评为优秀员工,1963年获得福建省劳动模范称号。退休后,叶海祺勤奋创业,成功研发出一种用于数字化一体机印刷的“热敏版纸”,其后被广泛应用。80岁时,他又成功将溶剂型生产技术改为无溶剂技术,从根本上消除污染源,实现零排放。
另一个弟弟叶泽祺自小就是个科技迷。大学前,他在哥哥们的帮助下,取得了一套交流供电电子管收音机零件及电铬铁等设备,自主完成交流电子管收音机制作。大学期间,他刻苦学习自动控制专业,毕业后分配到南宁电影机械厂。1984年,时任南宁电影机械厂技术副厂长的叶泽祺,参加试制16毫米单机立体电影放映机,同年10月,该项目通过部级鉴定,填补了国内16毫米立体电影放映机的空白,使得立体电影在广大农村流动放映成为可能。
叶江祺也是一名高级工程师,在北京电力建设公司(现称“中国能源建设集团北京电力建设有限公司”)任副总工程师,1985年被评为北京市劳动模范。他先后参编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部、司、局标准10本;主审科技图书1部,独、合编著科技图书7部,发表论文和技术、管理文章50余篇。1999年退休后,叶江祺被返聘了17年,继续为中国能源及基建工程做出不凡贡献。
兄弟分居难忘乡情晚年合力编撰家谱
2020年,兄弟四人开始合力撰写家谱。尽管他们在不同省份居住,但每天都通过视频进行线上交流,共同查找、汇集和整理芦塘叶氏资料,并以“群上连载”的方式,供族人阅览。
叶江祺坦言,虽然他和兄弟都笔耕数十年,但撰写家谱还是感到难度很大,原因有三:一是祖遗史料极少;二是自己离开故乡多年,人脉断层;三是实地走访叙谈的机会不多。
今年6月,叶海祺在珠江时报微信公众号上看到一篇题为《岭南记忆|狮山芦塘列圣宫:延续800年的乡愁,芦塘里的“守望者”》的文章,记述了芦塘村列圣宫的前世今生及南海的相关情况。
叶海祺回忆,童年时,母亲曾带着兄弟四人返乡。他们曾与同龄人在芦塘新村的池塘中嬉戏,又爬上塘边的树上摘龙眼,玩得不亦乐乎。
随后,他们通过珠江时报梁心帮办栏目,获得了一本《芦塘村志》。叶江祺表示,村志对芦塘的记述详实全面,对他们撰写家谱起积极作用。目前,兄弟四人都在认真研读。
梁心帮办栏目负责人表示,叶氏“一门四杰”背井离乡70载,依然看得见故乡青山绿水、听得见故乡方言土语、记得住童年野趣。他们兄友弟恭、尊知重教、勤奋好学的家风在他们身上得以体现,退休后笔耕不错,编撰家谱为后人传承良好家风留下了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梁心帮办栏目今后将继续为叶江祺兄弟撰写家谱提供必要帮助,包括文字信息和图片、视像。
文/珠江时报记者梁凤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