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规民约 撬动基层自治“大格局”
南海区民政局完善村居自治机制,使基层治理更高效更有力
■街坊们在大沥凤池社区凤东公园游玩,共享文明成果。珠江时报记者/方智恒摄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是基层治理难题的写照。早在2020年,南海区所有村居把重要事权清单管理写入村规民约和居民公约中,使得基层治理事半功倍。6月13日,南海区召开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暨党建引领乡村治理试点动员部署大会,出台《关于深化农村体制机制改革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的意见》。
作为配套方案之一的《南海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完善村规民约、居民公约的工作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将以规范完善村规民约和居民公约为着力点,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完善村居自治机制,满足人民群众对城乡社区自治的新期待。
为何要“立规矩”?
村居的基层治理当还“权”于民
如何管好一个村居?南海区民政局副局长张卫强直言,《意见》为村规民约和居民公约“立规矩”,其实,村规民约是基层治理方式的一种重构,从注重行政管理“有形之手”,转而更多地发挥道德约束“无形之手”,还“权”于民。这样一来,既能彰显村民的公共意志,又能降低政府社会治理成本。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人口密度大、车辆乱停放、垃圾随处丢等现象导致不少村居治理压力大、难度高;村民、居民自治程度低,导致治理力量薄弱,成为南海区许多村居在管理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更是社会治理的一大痛点。
从2019年开始,南海区启动村规民约、居民公约修订工作,南海区民政局要求各镇(街道)把重要事权清单管理写入村规民约和居民公约中,使得治理事半功倍;同时按照时间节点,稳步推进各镇(街道)村规民约、居民公约修订工作。
随着村居生活方式的改变,要“治”的东西越来越多。“村居很多事情,上升不到法律层面,运用行政手段,效果不一定理想。”张卫强认为,在村居治理中,凝聚人心是治理最重要的内容,必须通过大家的共同约定来约束,引导村民从乡村治理的“旁观者”变为“当事人”。
为了进一步激发治理活力,《意见》对完善村规民约和居民公约惩戒机制、正向奖励、执行监督等内容都有涉及。南海区的目标是:今年7月前,在各镇(街道)分别选取1个基层党组织领导有力、群众基础较好的村和社区开展完善村规民约、居民公约工作试点,形成一批本地区自我约束力强且务实管用的村规民约、居民公约范本。2022年底基本完成全区所有村(社区)的村规民约、居民公约的完善工作。
怎么更好地“约”?
杜绝口号化只写村民关心的事
村规民约和居民公约走进村民心里,才能真正发挥“约”的作用。张卫强说,这份新的《意见》明确了对于法律法规明文规定的,国家政策文件明确要求执行的内容,不再纳入村规民约、居民公约范围。
《意见》明确规定村规民约、居民公约除了融入党建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乡村振兴等基本元素以外,应结合区中心工作以及最困扰社区社会治理的问题,重点将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征地拆迁、村级工业园改造、“两违”综合整治、出租屋自治管理等内容写进条文中。
张卫强认为,《意见》是真正回归,只说村民最关心的事,说具体的事,不喊空口号,让村规民约、居民公约真正回归到村民自治范畴来。
“南海将健立准入审查和分类管理机制,对倡导类、传统性等一般村规民约、居民公约,由民政局指导;对于涉及集体经济管理、宅基地管理、公共诉求等专项性公约,由区相关职能部门指导。”张卫强表示,各部门形成合力,基层治理才能事半功倍。
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张卫强表示,每个村居在生活习惯等方面都不尽相同,村规民约不能千篇一律,要结合实际,因地制宜,这样的村规民约才会沾着泥土、冒着热气,才会有吸引力、生命力。
违反“规矩”咋办?
奖励先进惩罚落后提高执行力
通过制定村规民约和居民公约,依法推进村民自治,是村居提升治理能力的一个普遍做法。“遵守村规民约和居民公约主要靠自觉,但难免会有不守规矩的情况。”张卫强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实际操作中,《意见》完善了村规民约、居民公约惩戒机制,鼓励实施正向精神激励和物质奖励。
《意见》中明确,对情节较为严重、影响较为恶劣的,应加强部门联动,及时向相关职能部门反馈,可采取赔偿损失、车辆进出管理受限等措施,还可按照相关规定,积极探索社区公共服务中心办事受限等制约性手段。
对屡教不改、影响范围大的,除负相应整改赔偿责任以外,可探索三年内不能参与集体资产竞投,五年内不能当选村(居)党组织、自治组织、经济组织领导成员和村(居)民代表、成员代表、不推荐为各级“两代表一委员”等的有效实现方式。
《意见》还明确,各级对村规民约、居民公约修订和执行较好的村(社区)可给予适当的表彰奖励,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提取一定比例分红设立村规民约奖励资金,对遵守村规民约的个人实行全额发放,对违反的个人不予发放奖励金。
“村规民约和居民公约看似是一种束缚,实际上是行为和精神上的支撑。”张卫强说,真正让村规民约和居民公约,从写在纸上、挂在墙上,变成落到实处,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文/珠江时报记者戴欢婷通讯员苏宇金黄燕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