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涌现一批“网红”农贸市场
市民菜篮子拎得舒心又放心



■升级改造后的南兴市场。
“环境更好了,菜价还是一样优惠,菜篮子拎得舒心又放心。”5月7日早上,南兴村村民吴美英送孙子上学后,便来到家附近的南兴市场买菜。在这里买菜二十多年,她见证了市场的一次次变化。
农贸市场连接着大部分家庭的“菜篮子”,藏着城市间最真实的烟火气,也关乎着成千上万商户的“钱袋子”。
近年来,为营造良好人居环境,巩固“国家卫生城市”的成果,南海区启动农贸市场升级改造项目,推动软硬件质量齐升,让老旧市场焕发新颜。打造了不少像南兴市场、叠南市场、鸿堤肉菜市场这样的“网红”农贸市场,市民菜篮子拎得舒心又放心。到2023年,全区将完成89个农贸市场改造的计划。
地摊铁棚变身“网红”市场
今年65岁的吴美英是土生土长的南兴人。自20世纪80年代南兴市场建成使用后,她便一直在这里买菜。“从最简陋的地摊,到后来的铁皮大棚,再到现在敞亮舒适、功能齐全的新市场。这些年的变化真是不敢想象。”吴美英说。
“阿秀,今天的迟菜心好像很靓啊,给我拿一把。”沿着南兴村牌坊往里走,映入眼帘的是青砖横梁、粉墙黛瓦,充满着岭南古韵风味的南兴市场。扫码、测温进入市场大门后,吴美英轻车熟路地来到了一处叫“秀姐蔬菜”的档口。
秀姐蔬菜档占地面积不大,却整整齐齐地摆放着上百种蔬果,根茎类、叶菜类、调味类……不同种类食物分区域摆放,头顶明亮的灯光打下来,让五颜六色的蔬果显得更加新鲜可人。
“美姨早啊!好眼光哦,这批迟菜心特别鲜甜。”见吴美英来了,档主秀姐热情地与她打着招呼。
秀姐告诉记者,她与吴美英已经是十几年的“老朋友”了。20世纪90年代,秀姐与丈夫南下广东打工,进过皮具厂、当过服务员,直到在南兴市场摆起了小摊卖菜,一家人的生活才得以安稳。
“在这里卖菜收入是可以的,但挣的都是辛苦钱,不容易。”每天凌晨四点半,天还未亮,秀姐与老公就得驱车赶到十几公里外的批发市场“抢菜”。当天空泛起鱼肚白时,他们便拉着最新鲜的菜回到南兴市场。拉回来的菜,秀姐还得精心挑选、掐去杂乱的部分,随后过一遍水,把菜上的泥沙杂质洗净。通过市场的农残等相关检验后,秀姐才将菜品整齐摆上档口,迎接顾客们的到来。
对于南兴市场的新变化,秀姐十分欣喜,“以前这里排水和通风系统不行,特别是夏天的时候,又闷又臭又脏。现在干净舒适,还带空调,成了‘网红’市场。”
从小菜篮守好群众大健康
告别秀姐后,吴美英领着记者在市场内逛了一圈。头顶岭南建筑原始风格的“瓦片”,脚踩干净沁凉的“青石板”,中央空调的凉风从四处吹来,“舒适”二字是记者最大的感受。
除了一些中老年人外,这里也多了不少年轻人的身影,“以前更喜欢在超市买菜,觉得比较干净。这里大改造之后,环境好了,菜也便宜新鲜,自然就喜欢到这里来。”陈女士说。
为守好市民“菜篮子”中的大健康与幸福感,南兴市场除了对外部环境升级改造外,对于食品安全的监管也在不断强化。
一方面,市场在升级改造中进行了科学、细致的分区布局,既涵盖水果、水产、蔬菜、海鲜、卤味、调味料等纷繁复杂的货品,又实现生熟分离、肉菜分离的卫生标准,使每一样食材都保持安全健康、新鲜可口。另一方面,市场还加强了对农产品的农残检测、冻品及其他产品的病菌抽检等,让群众“买得舒心,食得放心”。
市场升级改造后,强化了市场内外病媒生物防制工作,市场外周边添加了毒饵站,下水道口防鼠设施齐全;排水沟内无积存污物,无蝇蛆孳生。同时,在南海区爱卫办的指导下,市场内“爱卫”宣传氛围浓厚,掀起了重重“爱卫”潮:张贴公益广告、设立垃圾分类收集点、向商户及群众投放相关宣传单张等。“每次丢垃圾之前,我们都会严格按照干垃圾、湿垃圾等相关标准,分类之后再做打包投放。”水果档档主吴姐说。
“干净、舒适、新鲜、安全。”南兴市场的升级改造,正是南海区积极构建农贸市场共建共治格局的一个缩影。从2021年到2023年,全区将完成89个农贸市场改造的计划。
乘着南海区积极推进爱国卫生运动、巩固国家卫生城市的东风,老旧市场变网红街市、烂泥地改造成生态公园、“厕所革命”提升着农村人居环境……幸福南海正通过城市“变形记”,让市民卫生健康更有保障,幸福“再升级”。
统筹/珠江时报记者蓝志中文/图珠江时报记者许可可
通讯员杨晨黎凤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