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首创自适应机器人一年销量增长十倍
非夕科技机器人有限公司坚持创新引领,推动“两业”融合加速


■非夕科技佛山生产基地展厅。通讯员供图
一台台机械臂灵活摆动,一个个产品样件整齐陈列,工作人员正对着电脑调试设备……走进位于南海狮山的中国(广东)机器人集成创新中心,非夕科技佛山生产基地里一片勃勃生机。
受新冠疫情影响,加之老龄化、用工成本上升、产业升级等因素,工业机器人行业发展按下了加速键,展现出巨大的市场潜力和发展空间。在这个行业,自主研发出世界上首台自适应机器人的非夕科技机器人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非夕)正凭借着创新技术不断向前进发,为制造企业带来更多元化的选择,推动“两业”融合加速。
全球首创自适应机器人
不同于传统工业机器人,非夕在全球首创的自适应机器人通过仿人化技术路径,将工业级力控、计算机视觉和人工智能技术融为一体,像人一样可以手眼配合完成工作,能够有效满足汽车、3C电子、一般工业、医疗、农业、科研等不同行业的自动化需求。
其中,已量产进入市场的“非夕”产品——拂晓4,获得了由国际知名第三方认证机构Intertek颁发的欧盟CE认证、北美ETL认证证书,成为行业首个通过ETL认证的七轴力控型机器人,取得了进入欧美市场的“通行证”。
高水平的技术优势来自高水平的研发人才队伍。包括创始人兼CEO王世全等成员在内,非夕目前拥有23名来自斯坦福大学、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上海交通大学等知名院校的博士,其自适应机器人的软件系统100%自主开发,核心零部件90%自主研发。目前,非夕已申请逾百项国内外技术专利。
随着技术的成熟和产品的优化,非夕自适应机器人已在多个领域有成功的合作案例。如非夕与一家知名整车厂合作车门及内饰件打磨项目,通过自适应机器人高精度的力控性能,在完成对复杂曲面自动贴合并输出恒定法向力的同时,对工件位置误差与运动进行补偿,有效解决企业生产难题,降低成本。
非夕自适应机器人颠覆性的创新技术,吸引了智能制造企业寻求合作。基于自适应机器人位置误差容忍度高的特性,应用其灵敏的力觉输出及感知功能减少人工误差,提高了合作客户在系统的整体柔性度。
打造本土高端智造企业
除了技术创新、人才引进,非夕腾飞的秘诀离不开深思熟虑的蓝图布局。作为一家全球技术领先的通用智能机器人公司,非夕在硅谷、上海、北京、深圳、台湾、新加坡等地均设有办公室。看中南海狮山的产业集群效应和应用前景,在南海区科技局、狮山镇政府及南海区广工大数控装备协同创新研究院的大力支持和引荐下,非夕入驻机器人集创中心,并实现自适应机器人规模化量产。
“2021年,非夕机器人销量比2020年增长十倍。”非夕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杨壮林表示,2022年产值有望比往年翻一番。目前,在广工大研究院和机器人集创中心的助力下,非夕在佛山的生产基地面积已从4000多平方米扩至逾7000平方米,在佛山乃至粤港澳大湾区实现智造腾飞。
“我们希望围绕佛山生产基地,利用广佛及周边优质产业资源,构建稳健高效的产业链。”杨壮林表示,未来非夕将紧跟佛山政策及产业导向趋势,与当地形成更好的联动协作,努力成为本土的高端智能制造企业,不断推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两业”融合,助力佛山制造业数智化转型升级。
文/珠江时报记者彭燕燕通讯员王晓婷黎思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