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速成长的疫情防控中坚力量
半年淬炼“学生哥”变“疾控卫士”

■陈淼(左一)现场处置。
(通讯员供图)
“到一线现场后,我看到了什么是应急响应。”第一次上抗疫前线的陈淼大受震撼:凌晨的街上灯火通明,工作人员运来一车车水马围挡,把整条街都封了;民警在现场维持秩序,防止封控区人员出来;医务人员运来了一批批医疗物资,搭建了临时帐篷。短短30分钟,各项应急准备工作井然有序。
陈淼,1996年出生,是南海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刚入职不久的一名新人。17年前“非典”来袭时,他还是一名二年级的小学生,如今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他学着前辈的样子奉献担当,恪尽职守是他对待工作的态度,也是一个疾控新生力量对于职业敬畏的最好诠释。
他,在“疾”速成长为疫情防控的中坚力量。
半年淬炼成疾控卫士
武汉战疫时,大三在读“预防医学”专业的陈淼,成了钟南山院士的“小迷弟”,天天盼望着快点毕业上抗疫前线。
2021年6月陈淼大学毕业,并通过招聘进入深圳市宝安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没有平静工作几天,深圳“6·14”疫情暴发,疫情的源点就是宝安区,宝安疾控承担了主要的抗疫任务。由于陈淼这一批新人没有现场一线的经验,所以主要工作是后台处理数据,时间急、任务重。
2021年12月通过省统考,陈淼进入南海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工作。“疾控中心的日常工作非常繁重,现在又赶上疫情,加班加点连轴转是常态,你要做好心理准备!”刚到工作岗位,陈淼就被告知防疫工作仍然是当前疾控部门的首要任务。
经过流行病学调查、核酸采样、防护服穿脱等轮番培训,陈淼成为南海区新冠肺炎流调处置组的一员。这次,与在深圳工作时在后方处理数据不一样,他真正站在了抗疫一线。
从学校到社会,从萌新到“熟手”,短短的6个月时间,陈淼完成了学生到战士的蜕变。繁忙中,陈淼摆正心态,对分配到的工作负责到底,值班到凌晨、通宵疫情处置更是常态。
勇敢与“病毒”正面交锋
疫情防控是疾控工作的“主战场”,疾控人就是“排头兵”。
2022年3月31日接到白云机场报告有一名核酸检测结果异常的人员在南海区,接报后南海疾控中心立即启动应急响应,呼叫所有应急队员回单位待命,并组织人员到一线现场进行核酸采样和疫情防控。
当时陈淼正值夜班,其他同事还未到位,于是毛遂自荐申请到现场。看到现场的阵势,陈淼不由自主地紧张起来。随后,跟随着队长去给疑似病例采样,他把N95口罩拉紧一些,不停地检查防护服有没有暴露的地方。
上楼直面疑似病例时,陈淼回忆,他注意到其鼻子的地方有一个手术刀口还没有愈合。“我意识到她是一位做完小手术后的病人,还在恢复期,虽然鼻咽拭子采样的步骤我已经采过上百次了,但我还是害怕弄到她的伤口,又害怕采样不到位,于是我更加小心翼翼地拿稳采样管,站好姿势,看清部位,以熟练的采样技术完成了鼻咽拭子的采样工作。”
凌晨,疑似病例的采样完成后,因为队长和领导需要在现场进行疫情防控措施指导,大家都在等着这次采样检测的结果,所以送样的任务也落到陈淼身上。这是陈淼第一次开车送样品,平时很少开车的他伴随着紧张的情绪顺利将样品安全送达。凌晨1时左右,接到电话说需要对同栋的密切接触者进行采样,陈淼没有停息一会,立刻收拾好物资就出发了,然后一直忙到天蒙蒙亮。
岗位就是战场,经过抗击疫情的淬炼,陈淼成为守护人民健康的“大白”。“一开始,我也害怕被传染,担心自己会退缩,但在一次次与同事的并肩作战中,我感受到了作为疾控人的责任与担当,我们只有拿起自己的专业武器,直面病毒,才能避免更多人受到感染。”陈淼说。
文/珠江时报记者方婷通讯员盘玮温彩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