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目前拥有规上企业超4000家,高企近3000家
平均每天超两家企业升规


■在广东景兴健康护理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车间,机器人正在整理产品。
珠江时报记者/方智恒摄
企业兴,则南海兴;企业强,则南海强。
南海一直是民营企业发展的沃土,企业家是南海最宝贵的财富。目前南海已拥有规上企业4038家,占全市43%;拥有高新技术企业2956家,占全市41%;拥有专精特新企业432家,占全市40%,形成了一个“铺天盖地、星光灿烂”大中小微企业蓬勃发展的热带雨林生态。
为落实省、市、区关于优化营商环境工作部署,不断提高企业和产业链精准服务水平,今日,南海将举行2022年企业家大会,表彰各领域的标杆企业,向全社会传递支持企业发展的强烈信号,将南海制造业推向更高的发展水平。
去年新增841家规上企业
一般来说,一个地区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越多,其工业经济就越发达、越有活力。南海“小升规”成为企业培育壮大过程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背后是源源不断的政策推力。
2020年7月,中海万泰技术有限公司落户南海狮山,2021年12月,公司正式投产,产品主要应用在油气勘探开发领域。2021年,中海万泰顺利实现“小升规”,迎来发展黄金期。
中海万泰总经理助理郭旭文表示,“小升规”后,企业不仅会享受到减税补贴等政策红利,在项目申报等方面也获得了南海区镇两级经促部门的贴心服务。
南海区经促局透露,2021年,市下达南海区工业企业“小升规”新增任务为655家,南海区再次超额完成任务,新增规上工业企业841家,平均每天有2.3家工业企业“小升规”,全区规上工业企业总数超过4000家,约占佛山市规上工业企业总数的43%,“小升规”数量已经连续3年位居全市第一。
为鼓励企业“小升规”,南海出台了《佛山市南海区“四上”企业高质量培育发展扶持办法(2021~2023年)》,连续三年对“小升规”企业给予奖励,单家企业最高可获得180万元奖励。
区镇两级财政也始终将“小升规”扶持资金放在最优先位置,近三年来累计为包括“小升规”企业在内的“四上”企业发放6.6亿元扶持资金,有力支持了“小升规”企业发展壮大。
针对“小升规”后备企业普遍反映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南海将“小升规”后备企业纳入中小企业融资风险补偿专项资金扶持范围,承担企业贷款30%风险,并在企业还贷后给予20%贴息。2021年,中小企业融资风险补偿专项资金共支持257家中小企业获得超23亿元银行贷款。
“小升规”给企业带来的效益显而易见。位于丹灶镇的广东路霸克机电设备有限公司于2019年实现“小升规”,获得政府“小升规”专项资金扶持后,公司升级了生产线,升规前面临的人手问题迎刃而解。
培育壮大专精特新“小巨人”
“我们企业从开始的20多人发展至300多人,其中研发人员占员工总数接近50%,拥有高中级技术职称及获得市、区级人才认定占39%。”谈到企业的发展,邓超河非常自豪。他介绍,在2019~2021年3年期间,企业产值同比增幅分别为57%、104%、52%,平均增长率超过70%。“在5G+智能物联网赋能下,未来5年销售收入将大幅增长。”
在南海,像广宇科技这样,有着行业“独门秘笈”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还有不少。邓超河表示,南海有着良好的营商环境,广宇科技在经营过程中享受到南海及桂城在直接扶持奖励、研发费用补助、金融服务等方面的政策红利。
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快速成长、壮大,需要厚植发展土壤、施予阳光雨露。今年南海区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支持企业加强自主创新,持续壮大创新型企业队伍,提出了“专精特新”企业达520家的目标。
近年来,南海不断加大对“专精特新”企业支持力度,鼓励企业做大做强,包括将“专精特新”企业纳入“十百千”工业企业培育计划,让企业有机会可享受“鼓励做大做强”、“降低融资成本”、“放宽用地条件”、“推动科技创新”以及“解决子女入学”等五个方面共十条措施的奖补政策。
同时,南海区政府建立与合作担保机构、合作银行的风险分担机制,建立风险补偿资金池以撬动合作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融资投放量。南海区在已经出台的《佛山市南海区中小企业融资风险补偿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及配套办法中,明确将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广东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佛山市专精特新企业等企业纳入扶持企业库,缓解“专精特新”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
当前,南海“专精特新”企业认定取得了显著成效。2021年,星联精密、华数机器人及汇博机器人成功入选第一批国家专精特新重点“小巨人”企业名单。截至目前,全区共有国家、省、市专精特新企业432家,占全市40%,总数在全市五区中位列第一。
去年12月,佛山市发布《构建“佛山益晒你”企业服务体系打造一流营商环境的行动方案(2022年度版)》,提出全面打通企业反映强烈的痛点、难点、堵点,为各类市场主体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环境。
南海将致力做好服务员、“店小二”,大力打造一流营商环境,以大力气、大决心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以真招、实招、硬招推动重点产业转型,实现高质量发展。
文/珠江时报记者李年智通讯员李伟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