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重磅发布桑园围水脉规划
打开世界级 文旅高地新畅想

8个关键词带你看懂“桑园围水脉规划”

■2020年12月,桑园围成功入选第七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成为首个以基围水利为主体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梁兆林/摄
专家“把脉”桑园围水脉复兴
伟大的水利工程也是伟大的文化遗产,桑园围是一座山水天地间的大博物馆。其水利、农业、经济、科技、生态、文化价值日益突出,值得深度挖掘与发扬,期待桑园围成为南海崭新的文化名片与文化高地。——清华大学文化创意发展研究院院长胡钰
桑园围规划站位高、体系完善、产业谋划合理、项目策划新颖。南海拥有自然、人文、生态资源,通过科学谋划将能更好推动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高质量发展。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向勇
桑园围水脉规划抓住了宝贵的时间机遇、产业转型机遇、空间机遇和中外对接历史机遇,具有前瞻性,还恰到好处地体现了本地的自然特色、生活特色、人文特色和社会特色,希望在推进规划落地实施过程中,更加注重地方特色和农业文明。
——中国生态学会原副理事长、华南农业大学原校长骆世明
桑园围水脉规划是一个高明的策略,它把桑园围内的历史文化遗产和生态特色“串珠成链”。接下来,希望南海能把整个西部片区的文旅资源串联起来,构建全域、全时、全龄、全业态的文旅产业发展新格局。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理事,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袁奇峰
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岭南走向世界。在“珠江文明的灯塔”西樵山上,在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桑园围里,南海正开启世界级文旅高地的新畅想。
3月29日,桑园围水脉规划在南海西樵重磅发布,并正式启动南海大地艺术节。该规划涉及沿线水脉58公里,规划面积16.29平方公里,将以“世界级生态水脉、国家级文化公园”为愿景,打造中国智慧的生态文明绿脉,岭南文化的传承创新文脉,水乡人居的美好生活水脉。
南海区委书记顾耀辉表示,桑园围水脉规划将以发扬南海悠久历史文化为出发点,坚持生态优先,通过各项资源要素的整合,为广东省城乡融合发展改革创新实验区的建设树立样本典范。
源远流长
桑园围承载着岭南文化的根与魂
桑园围始建于宋,兴盛于清,因围垦灌溉而“生”,因合围防洪而“盛”,逐步形成中国古代最大的基围水利工程,被称为“粤东粮命之区”“蚕桑千里沃壤”。
桑园围孕育了闻名遐迩的桑基鱼塘,开启了珠三角大规模农业开发的先河。时至今日,西樵山南桑基鱼塘湿地片区是珠三角地区面积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桑基鱼塘,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间少有美景,良性循环典范”示范区。
桑园围催生了珠三角蚕桑经济和渔业经济,也加速了佛山地区的资本积累和近现代化发展。明清时期,桑园围内丝织业发达,丝织产品畅销国内并远销东南亚,如今西樵仍以纺织业闻名全国。“民乐有个窦,家家纺织声。”这句民谚说的就是桑园围内的民乐窦,它是明清时期水运交通的重要枢纽,被称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
桑园围还开启了中国工业文明,成为了通达内地连接世界的海丝节点。在西樵山下,陈启沅开办的中国第一家民族资本经营的机器缫丝厂,被历史学家视为中国近代工业跨时代转变的标志性事件。
值得一提的是,在桑园围的核心区内,西樵山更是名声在外。“未有珠三角,先有西樵山。”西樵山被称为珠江文明的灯塔,岭南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是著名的理学名山。
时至今日,桑园围仍保障当地的灌溉供水和防洪排涝安全,默默守护一方百姓。2020年12月,桑园围成功入选第七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成为首个以基围水利为主体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填补了广东省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的空白。
沧海桑田,生生不息。拥有厚重且多彩的历史财富,南海如何将这些历史文化珍宝“串珠成链”,如何促使“古”与“今”交相辉映,“城”与“乡”深度融合,搭设一座现代与历史文化对话的桥梁?这是桑园围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岭南走向世界的必答题,也是打造现代化活力新南海的重要突破口。
一核引领十图辉映
文旅规划是桑园围水脉规划的核心,桑园围水脉规划将以“最岭南的水乡生活”为理念,围绕建设“国际文旅度假胜地”的发展目标,打造“一核引领十图辉映”,即“1+10”主题文旅度假片区。
一核
选址西樵山和听音湖,通过山湖联动,续写文明灯塔新篇章。
水脉复兴
树立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样本
“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为充分挖掘桑园围水脉的历史价值和现代人文内涵,2021年,南海区扛起为广东省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探路重大使命,提出“桑园围水脉”复兴计划。历经一年多的深度调研和科学论证,桑园围水脉规划昨日正式发布。
“桑园围水脉规划突出文化引领、生态优先。”顾耀辉表示,桑园围水脉规划将以发扬南海悠久历史文化为出发点,坚持生态优先,通过各项资源要素的整合,为广东省城乡融合发展改革创新实验区的建设树立样本典范。与以往规划不同,桑园围水脉规划打破了行政区域的限制,把西部三镇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规划,把文化、生态、人文等要素综合一起,使规划更有生命力。
桑园围水脉规划将整合联动西樵、九江、丹灶三镇资源,打造中国智慧的生态文明绿脉,岭南文化的传承创新文脉,水乡人居的美好生活水脉,为佛山经济社会发展、城乡高质量融合贡献南海智慧。
规划将以“全生态的生境公园”与“最岭南的水乡生活”为理念,打造8个全生态的生境公园、8条乡村振兴精品示范村、“1+10”个主题文旅度假片区、4段特色水上游船项目和1套游径体系。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桑园围水脉规划将以生态保育为基础,通过生态修复沿线桑基水脉,形成联通包括西樵山、西江、北江、海寿岛、海心岛、平沙岛在内的“一山两江三岛”的生态珠链,构筑连接儒林湾与南海湾、仙湖与听音湖的生态发展底盘。
文旅规划是桑园围水脉规划的核心,规划将水脉分为5个河段,分别是樵湖段、银河段、官山段、河清段、儒林段,并在河段上打造“1+10”主题文旅度假片区。同时,以樵山桑基水乡为基础,以“生态博物馆”为理念打造8条精品示范村,助力乡村振兴。
“桑园围是一座山水天地间的大博物馆。”清华大学文化创意发展研究院院长胡钰表示,桑园围的水利、农业、经济、科技、生态、文化价值日益突出,值得深度挖掘与发扬,期待桑园围成为南海崭新的文化名片与文化高地。
“希望桑园围水脉规划的实施落地,能为广东省城乡融合发展改革创新实验区建设树立一个样本。”顾耀辉表示,当前南海提出打造“七湖三湾一站一园”城市建设重点平台,而桑园围水脉规划正是南海探索“城产人文”高质量融合发展的一个生动实践。接下来,南海将坚持高站位谋划,推动项目落地实施。
十图包括
渔耕粤韵(基塘农业博物志公园)平沙晴云(平沙艺术岛)氢氧生活(仙湖潮流运动公园)知行求索(有为青年荟)诗礼传家(岭南文苑)织造天下(民乐圩国潮街市)龙腾鹭影(岭南水乡美好生活中心)河清渔火(河清里美食小镇)圩里九江(九江里文创街区)江洲弄潮(海寿岛泛户外度假岛)
未来可期
打造国际文旅度假胜地
根据规划,桑园围水脉将以“世界级生态水脉,国家级文化公园”为愿景,按照世界水准、国内创新,建设打造“国际文旅度假胜地”。
“南海将从6个方面发力,即保持山水相依的形态、保持自然和谐的状态、保持三产协同的业态、保持转型升级的动态、保持融入湾区的姿态、保持务实进取的心态,把现代化活力新南海、高质量发展的新南海推向一个新高度。”南海区区长王勇表示,南海将以桑园围水脉复兴为抓手,使南海成为中国的南海、世界的南海,南海的资源能够为世界利用,世界的资源也能够汇聚南海。
根据桑园围水脉规划,南海将打造“一核引领,十图辉映”,展现千年岭南文化活力。其中,一核取名“文明灯塔”,选址西樵山和听音湖,通过以山为核,山湖联动,打造文化名山度假旅游目的地。同时,自北向南贯穿水脉,打造氢氧生活、诗礼传家、织造天下、渔耕粤韵、河清渔火、圩里九江等10个文旅场景。
规划还着力打造舟游山水的设施网络,构建“一条贯通水脉的滨水碧道+一套环西樵山立体游径+八段特色主题文道”游径体系,链接山水、文化与生活,为旅客打造联城达岸的美好生活体验。
其中,南海将沿桑园围打造四段特色水上体验,分别是以水上花道和水岸花市为特色的氢能船上“氢舟游”;以粤剧为特色的“红船游”;以渔乡生活为特色的“画舫游”;以龙舟为特色的“龙舟游”。借游船联动沿线八大文旅目的地,即西樵山、国艺影视城、听音湖、桑基鱼塘、鹭鸟天堂、西江景观带、仙湖度假区、康园,让游客纵览百里山水画廊。
作为桑园围水脉规划的重要文旅项目之一,“艺术在樵山2022——广东南海大地艺术节”也于当天正式发布。首届南海大地艺术节将于今年秋季在西樵镇举办。艺术节将邀请众多国内和国际优秀艺术家,通过深入的地域考察,以在地化创作方式,围绕南海文化本底,从历史人文、乡土风貌、时代生活等多个角度,讲述本地故事,展现南海价值。
当天的启动仪式上,“西樵山奇妙夜”天湖夜游项目、诗意海寿——“相见欢路岛屿宿集”项目、佛山耕山小寨田园俱乐部二期项目等12个重点文旅项目签约,助力桑园围水脉规划加速落地。
可以预见,以桑园围水脉规划为引领,随着桑园围水脉的复兴,南海这座千年古郡将打开现代化活力新图景,向世界呈现未来想象力。
统筹/珠江时报记者黎小燕文/珠江时报记者黎小燕柯凌娜黄婷通讯员南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