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评南海雄师:
砥砺你我 雄师精神遍南海

◎李维德
雄者,英雄也;师者,楷模也。南海雄师始于去年换届工作中,南海区委提出要建立一支结构合理、梯次配备、奋发有为的南海雄师。“评价一个工作是否得到落实,就要看是否真正以雄师的精神、雄师的作风、雄师的效率来推动改革和各项任务的落实。”南海区区长王勇曾说,“南海雄师已经成为南海城市文化的一个重要名片。”
如何持续擦亮这张南海城市文化名片?需要我们把它弘扬和扩展到干部队伍之外的更大群体,让雄师精神砥砺你我,日夜兼程,创造一个崭新的南海。
让服务更加为民
擦亮雄师名片,理应在职能部门、民生行业展现出更多服务为民的责任意识;理应更多倾听民声、采纳民意、关照民心,诠释“为民服务”的真谛。
雄师为民,要体现在深入基层中。南海的干部,要深入到村居,听群众的声音,学基层的工作方法,看基层的实际情况,在服务群众中成长,这样才能更重实效、更接地气。
雄师为民,要体现在创造美好生活的时代课题中。目前,南海全区产业空间面临“散而不聚、供应不足”的被动局面,产业链条面临协同升级不明显的压力,生态治理仍有欠账,共建共治共享任重道远……只有不断增强“为民服务”的针对性,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才能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雄师为民,要发扬在“功成不必在我”工作作风中。南海区委召开的“守底线、强担当、提效能”干部作风建设大会,激励全区党员干部干事创业、担当作为,奋力在南海高质量发展新征程上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当广大党员干部都能以正确政绩观,拿出“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南海何愁不能绘就更新更美的发展图景?
雄师为民,就要践行群众路线,心里始终装着人民群众。南海雄师面对严峻的疫情形势,总是及时到最需要的人群中去,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下转A05版)
(上接A01版)
让创新更有活力
擦亮雄师名片,在企业、行业发展中展现出来的理应是坚守匠心的创新意识。
大疫当前,百业艰难,但危中有机,唯创新者胜,创新发展的精神正当其时。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抓住了创新,就抓住了牵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牛鼻子”,展现出南海人自立自强、传承“创新发展”的匠心。
雄师创新,要靠政策引领激发活力。目前,南海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畅通创新平台与制造业合作对接机制,投入10亿元财政资金,撬动120亿元社会资金用于企业研发,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到3%左右。2022年力争新增高企300家、总量超3200家,“专精特新”企业达520家。支持企业设立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重点实验室,组织企业和科研机构开展“揭榜挂帅”,攻关核心项目不少于10个。这些战略与政策,我们要落到实处,切实带动企业,激发社会创新创造活力。
雄师创新,需要企业坚守实业报国。南海的发展初心在实业,实业需要企业的坚守。蒙娜丽莎特高板数字化示范车间正式投用,引领中国建陶产业走在“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的世界前列,车间里的三条生产线数控装备占有率超过90%,自动化水平达到90%,高智能化使传统陶瓷生产线生产力“脱胎换骨”;维尚家具从传统家具制造向“互联网+智能化”转型,年产值短短几年就从10亿元增长到40亿元;坚美铝材原来做铝型材,现在根据市场需求正向定制化智能门窗升级,前景看好。
雄师创新,需要在南海肥沃的创业大地上,百舸争流,千帆竞发。南海提出,到2023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及重点工业园区实现5G全覆盖,打造30个数字化示范工厂,100个数字化示范车间,带动4万家各类企业“上云用云”,开展不少于7个产业集群数字化转型试点,引入培育数字化转型服务商60家等。
新时代,南海雄师躬耕在充满希望的原野,无数创新种子播撒在南海大地,这是春的生机,更是秋的硕果。
让实干成为民风
擦亮雄师名片,在广大市民群众中理应展现出时不我待的奋斗意识。
雄师奋斗,贵在“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实干品质。南海各项事业的长足发展,正是数不清的雄师们默默奋斗的结果。每一个平凡而奋斗的南海人,他们或服从大局致力于团队协作,或专注本职当好每一颗螺丝钉,或友善包容展现出城市的文明力量,这些人群构成了南海的雄师。
实干,创造了今日的南海,未来的南海仍然有赖于务实苦干的300多万南海人。
“硬实力让城市强大,软实力让城市伟大。”南海区委书记顾耀辉如是说,建设现代化活力新南海必须发挥文化精神的引领作用,越是面对大有可为的历史机遇,越是处于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越需要凝聚广泛的思想共识,熔铸坚实的精神支撑。南海雄师品牌,正在提供这样的强大精神支撑。
擦亮雄师品牌,弘扬雄师精神,推动着南海踏上一个又一个新台阶,在各个领域取得一次又一次的辉煌成就。
征途漫漫,我们唯有以雄师精神砥砺自我,坚定信念,日夜兼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