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横琴去 把岭南中成药推向世界

■俯瞰横琴金融岛。(资料图)

■横乐医学科技公司的高端医疗设备。佛山传媒集团全媒体报道组记者/洪海摄

■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的中试生产车间。(资料图)

■横琴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管理委员会供图)


■分子态(珠海横琴)中医药健康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内的产品展厅。佛山传媒集团全媒体报道组记者/洪海摄

扫码看专题阅读更多调研报道
国家战略
着眼建设世界一流中医药生产基地和创新高地,优化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发展路径,以国家中医药服务出口基地为载体,发展中医药服务贸易,建立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中国特色的医药创新研发与转化平台。对在澳门审批和注册、在合作区生产的中医药产品、食品及保健品,允许使用“澳门监造”“澳门监制”或“澳门设计”标志。研究简化澳门外用中成药在粤港澳大湾区内地上市审批流程,探索允许在内地已获上市许可的澳门中药在粤港澳大湾区内地生产,对澳门研制符合规定的新药实施优先审评审批。
——《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总体方案》
“我要负责任地告诉每一个有梦想的澳门青年,一定要跨过莲花大桥,来横琴走一走、看一看。”作为一名在横琴创业的澳门人,AHA亚哈品牌创始人、AHA港澳青年孵化中心负责人郑益伟对未来充满了信心。
横琴作为促进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的新平台,为澳门长远发展注入新动力是横琴最重要的历史使命。在政策扶持下,越来越多像郑益伟这样土生土长的澳门青年在横琴这片热土上建功立业、成长成才。
尤其是澳门的中医药产业,作为澳门的品牌工业在这里得到了新的生长空间。截至2021年底,在横琴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内注册成立的澳门医药企业已达52家,横琴也逐渐形成中医药产业的集聚效应。
澳门中医药产业的种子在此生根发芽,并延伸出“产学研”全链条。越来越多的中医药产品从这里“扬帆出海”,出口到欧洲,到非洲,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横琴一头连接澳门以及其背后的葡语市场,一头连接庞大的内地市场,有着深度对接港澳、链接世界、带动全省、辐射内地的巨大优势,具有成为世界级内外循环链接平台的巨大潜力。
佛山素有“岭南成药之乡”美誉,有着深厚的中医药发展基础。最近几年,佛山市委市政府一直着力推动中医药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佛山中医药产业能否借助横琴的产学研链条,在传承创新中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能否携手横琴拓展“一带一路”多元化国际市场,推动岭南中成药走向世界?
1在新兴产业的赛道上携手并进
在横琴调研采访期间,佛山传媒集团全媒体报道组记者受邀参加了一场“琴澳两地企业税务会计法律知识分享会”。数十名来自琴澳两地的律师、会计师,围绕如何在两地注册公司、开展业务等话题展开热烈讨论。
“横琴是内地澳门企业集中度最高的区域,与法律、会计相关的咨询需求也在不断提升。”作为活动发起人之一,澳门法律交流协进会会长黄景禧说。
横琴,这片昔日的蕉林荒野,已一举跃升为粤港澳大湾区内重要的新兴产业集聚发展高地。
“2017年,盈科瑞把做新药的板块放到珠海时,除了董事长和我,所有人都反对。当时招人不好招,配套没完善,我们是踩着泥巴进来的。”盈科瑞(横琴)药物研究院有限公司负责人高进说。
短短几年间,盈科瑞所在的横琴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已形成一条相对完整和成熟的创新产业链,成为中医药国际化和产业化的一张新名片。截至2021年底,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注册企业216家。“产业园已具备较好的软硬件基础、创新驱动源头和产业发展氛围。”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有关负责人说。
中医药是澳门的品牌工业,也是横琴重点发展的四类新产业之一。作为《粤澳合作框架协议》下首个落地项目,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于2011年4月奠基,是澳门推动中医药产业化和国际化的重要载体和平台。2021年9月发布的《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横琴方案”)也专门点名,提出要“优化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发展路径”。
除传统中医药之外,一批初创的医药创新企业也在这里大展拳脚。佛山传媒集团全媒体报道组来到产业园内的横乐医学科技公司时,年轻的工程师们正在认真调试一台“面向多脏器恶性肿瘤的精准介入内放疗手术机器人”。
“这些机器人与人工智能、5G通信、图形处理、分布式系统等技术相结合,能够在医疗实践中得到广泛运用。”横乐医学有关负责人李新华说,医疗机器人是一个非常烧钱的产业,但在横琴,他们获得了创业大赛的2000万元奖金和风投的机会,帮助公司研发的手术机器人走在了市场前沿。
目前,横琴已集聚了类似于横乐医学这样的各类科技型企业约1万家,各种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不断涌现,为澳门长远发展注入源源不绝的新动力。
澳门特区行政长官贺一诚2021年底在特区立法会回答议员提问时透露,按照合作区发展新要求,澳门提出要与粤方共同修编《横琴总体发展规划》,研究制订合作土地出让管理办法等,真正落实好科技研发和高端制造产业及其他新产业发展所需。
“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剩余的土地大部分在修编上将会以实业、工业的发展为基础,修编工作正有序开展。”贺一诚表示。
这释放出来一个重要信号,包括中医药在内的科技研发和高端制造产业,在未来横琴发展蓝图中将扮演着更为重要的角色。实际上,这也是佛山要实现创新发展向高质量快速跃升瞄准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2月8日,春节假期结束后的第二天,佛山举行2022年一季度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活动暨佛北战新产业园开园仪式。佛北战新产业园核心起步区的第一个产业项目——广东医谷·云东海生命科学园,也选择了医药产业作为主攻方向。
2021年底,佛北战新产业园被纳入省大型产业集聚区。根据省政府制定出台的《关于优化国土空间布局推动形成大型产业集聚区的实施意见》,包括佛山在内的若干个大型产业集聚区,是对接“双区”“两个合作区”支撑“一核一带一区”协调发展的重大产业平台。
佛山如何加强与横琴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上的对接,共同开创制造强省建设新局面?这是省交给佛山的一道思考题。
2牵手横琴推动中医药现代化
佛山与横琴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对接合作,需要思考和寻找“佛山所需、横琴所长”的着力点和突破口。
“横琴方案”对横琴寄予了“建设世界一流中医药生产基地和创新高地”之厚望,其中所释放出来的重大改革利好,值得佛山深挖。
佛山中医药文化源远流长,中医药产业发展基础扎实。佛山如果能够抓住机遇,在中医药产业方面加强与横琴的对接合作,共建中医药产业集群,必将进一步夯实佛山在岭南中医药产业中的核心地位。
“佛山中医药产业实力很强,佛山的一方制药就是专攻中药配方颗粒技术的行业领头羊。”分子态(珠海横琴)中医药健康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肖建军说。
分子态(珠海横琴)中医药健康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是分子态(澳门)中药科技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2020年初入驻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在这里搭建了一条基于工业4.0标准架构的现代中药无人生产线,可以自动化、智能化地对中药材进行加工生产。
走进生产车间,佛山传媒集团全媒体报道组记者看到,只有两名工人坐在控制系统大屏前,监控着自动化生产线上的每一个流程。一道玻璃墙之隔,就是该公司的生产线。明亮的不锈钢管道内,流转着中药材的粉末、提取物。只需要在进料口处投入中药原材料,经过管道内自动进行的一道道工序后,就能生产出高纯度的结晶体固态饮料。
围绕着“国际级中医药质量控制基地”目标,横琴着力推动中医药与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深度融合,大力推动中医药走上现代化新赛道,彻底颠覆了人们对传统中医药的印象。
完善的产业配套是横琴打造世界一流中医药创新高地的重要保障。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有关负责人介绍,产业园已经搭建起中医药产学研一体化平台,在这里,中医药企业可以享受研发、检验、认证、注册、审批和海外销售的“一条龙”服务。
澳门在中医药领域强大的科研实力也为横琴中医药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强后盾。澳门大学、澳门科技大学和澳门理工学院三所高校均开设中医药和药学等相关院系和专业,其中仅澳门大学中华医药研究院每年就有近百名博士、硕士毕业。依托澳门大学和澳门科技大学建设的中药质量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是中国第一个中医药领域的国家重点实验室。
“澳门的科研资源和横琴的政策优势,给广药集团发展中医药产业、推进产学研协同、深化粤澳合作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广药集团有关负责人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广药集团已在横琴设立广药(珠海横琴)医药产业园有限公司,定位为医药研发产业化平台。
对市场有着高度关注的佛山中医药龙头企业也敏锐捕捉到横琴中医药产业发展的新机遇。广东一方制药有限公司董事长魏梅透露,一方制药近几年与中药质量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澳门科技大学在中药经典名方及中药国际标准开发方面已经展开密切合作。
目前广东一方制药有限公司和澳门科技大学正在共同开展“中医经典名方瓜蒌薤白半夏汤和麦门冬汤的制剂、标准研发与产业转化研究”。未来计划开发出疗效确切、质量安全、在特定疾病有治疗优势的经典名方制剂,共同向澳门/内地药品监管部门提交新药注册申请,积极探索经典名方复方制剂在澳门和内地的注册申报路径,努力实现互通互认,加快经典名方的产业化,以进一步促进中药产业的高质量可持续快速发展。
3让中医药产品从这里“扬帆出海”
一方制药与澳门科技大学合作开发经典名方制剂,还有一个目标,就是借助横琴的平台,建立中医药科研成果转化基地,打造中医药关键技术、产品研发、成果转化和应用平台,打造中医药创新高地。
作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饮片剂型改革生产基地”“单味中药饮片浓缩颗粒研究开发试点单位”和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首批认定的中药配方颗粒试点生产企业,一方制药深耕中药行业近30年,一直以致力研发、锐意创新著称。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一方制药出口多个国家和地区,向全球提供了中医药解决方案。
其中,作为“三药三方”之一的化湿败毒方已获得阿联酋、柬埔寨等国家药品注册批准文件,我国将其作为抗疫药品捐赠给柬埔寨及中东欧等多个国家和地区。
随着“一带一路”建设行稳致远,中医药国际化进程进一步提速,中医药也成为国家层面交流合作的重要领域。利用澳门与葡语国家联系紧密的优势,横琴已经成为中医药国际化的“桥头堡”。
“横琴方案”出台不久,“粤港澳中药联盟”就在横琴成立,将致力于推进粤港澳三地中药材、中成药、天然药物标准互认与产品互通体系构建,推动大湾区港澳制造中成药、天然药物进入内地市场,推动大湾区内地中药材、中成药进入国际市场。
推进中医药国际化,需要逐步破解中医药走向世界的认知壁垒、使用壁垒、技术壁垒、文化壁垒。在此之前,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开始探索利用澳门特区政府与葡语系国家和地区友好合作的优势资源,初步搭建起连接东盟、非洲、欧盟的商贸对接模式和合作网络。
以澳门为窗口、莫桑比克为试点,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还开展了“以医带药”的国际化推广模式,并在佛得角及周边国家复制推广。
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还打造专业化和市场化的资源整合平台,先后在中国澳门、泰国、葡萄牙、西班牙等地举办了多场国际专业论坛和商贸对接活动,提供国际化的中医药信息分享、资源对接、交流合作的平台和专业化服务。
最近,福森药业全资子公司福森澳门有限公司在横琴设立了嘉亨(珠海横琴)医药科技有限公司,争取将四个经典名方在澳门、内地同时申报获批,并把中医药产品通过葡语系国家以点带面辐射到周边国家和地区。
“横琴方案”提出,对在澳门审批和注册、在合作区生产的中医药产品、食品及保健品,允许使用“澳门监造”“澳门监制”或“澳门设计”标志。嘉亨(珠海横琴)医药科技有限公司药物研究院院长陈承瑜认为,这对推动中医药国际化发展非常有利。
“我们希望能够借助横琴的地缘优势和政策优势,面向国际市场加快中医药产品推广,推动中医药产品走向世界。”陈承瑜说。
目前,中国中医药国际化进程虽然已经迈出了一大步,但在海外中医药仍然存在认可度低、药品注册难、药品创新不足等问题,市场基础依然较为薄弱,中医药的国际化仍需进一步激发内在发展潜能。
陈承瑜认为,目前中药全产业链质量控制体系已基本建立,中药质量追溯体系建设工作稳步推进,中药标准化支撑体系建设成效显现,但是要进一步“走出去”,还需要加快建立得到国际认可的中医药产品质量标准。
魏梅也认为,中药配方颗粒标准化将有助于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为此,需要更加注重与国内外药品监管部门的沟通,帮助监管部门建立符合中药配方颗粒特点和本国政策的合理化国际审批方案,发挥标准引领作用,规范生产工艺,统一质量标准,把握国际标准主导权,提高国际竞争力。
调研手记 借势借力推动岭南中成药“出海远航”
横琴何以建设世界一流中医药生产基地和创新高地,何以成为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出海”的重要窗口?
在横琴调研过程中,我们注意到中医药这个独特的产业。我们也找到了上述问题的答案:在这里,中医药产业已经成为一个现代化、国际化的产业,同时形成中医药科研转化优势和海外市场的辐射能力,正逐步破解中医药走向世界的认知壁垒、使用壁垒、技术壁垒、文化壁垒等,为中医药国际化撕开了一道口子。
观察佛山,我们发现,虽然佛山中医药产业具有雄厚的产业基础,但佛山中医药产品出口仍以中药材为主,中式成药占比较低。同时,相对于佛山其他优势产业,中医药产业的进出口总值也相对较低。
根据海关公布的数据,2021年,佛山外贸进出口6160.7亿元,同比增长21.7%,分别高出同期全国、全省增速0.3%和5%。其中,在中医药出口方面,2021年1月~11月,佛山中药材出口额6356万元,同比增长57%,中式成药2999万人民币,同比下降7.1%。
毋庸置疑,佛山中医药“出海”仍有很长的路要走。通过调研,我们认为,佛山最重要的是把握当下有利时机,主动对接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支持佛山企业提高中医药产品附加值以及国际认可度,探索中医药“出海”更有效的路径。
提高中医药产品附加值,要重视“创新源”。在中医药产业领域,佛山与澳门已有多年的合作基础。比如,佛山市中医院与澳门中医药学会交往多年、佛山市妇幼保健院与澳门科技大学中药质量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联合开展课题攻关、广东一方制药有限公司和澳门科技大学开展合作。未来,佛山可以进一步扩大合作的广度与深度,佛山企业可通过在横琴设立研发中心或者携手合作等方式,与横琴科创资源开展技术合作与交流,构筑“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加快对中药经典名方进行二次开发,促进更多中医药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提高中医药国际认可度,还需要重视“人才库”。佛山中医药产业拥有400多年历史,素有“岭南中成药的发源地”“岭南药祖”之誉,孕育了不少名医圣手。未来,佛山应通过与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的合作,打造佛山、横琴、澳门名老中医交流平台,用好老中医资源,培养一批中医药专业素养过硬、又掌握外语和经济管理的复合型、外向型人才,以医带药,促进中医药产业可持续发展。
策划/吴礼晖何仁军统筹/王亚亮于祥华采写/佛山传媒集团全媒体报道组记者李春妹阮凤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