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春节,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医院血透中心医护人员一直在忙碌着
守住血透患者的“生命线”

■护士正在帮助患者做血液净化治疗。

过完元宵,意味着春节正式结束了。但对于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医院血液净化中心(以下简称“血透中心”)的医护人员来说,忙碌没有停止。
有人把血透中心的医护人员比作希望“战士”,因为她们每天都穿梭在一场没有硝烟的战场中。从帮助患者接受治疗的第一天起,她们便陪伴患者进行“马拉松”式的治疗,几个月、几年甚至几十年,在这场与病魔的拉锯战中,帮患者争夺生的希望。
血透室的无声战斗:长达4个小时漫长守护
“滴——滴——滴——”2月15日,元宵节。血透中心副主任林碧莹、主治医师林小堃正忙着查房,根据检查结果调整透析方案。护士长卢敏然正在血透室聚精会神地忙碌着,她用双手帮身体肿胀不适的患者按揉四肢;眼睛不时地盯着血透机屏幕的数值,关注患者的身体情况变化。
平日里,血透中心从早上7时左右就开始有病人等候,大部分患者一周会定期做三次透析。
“患者早到,我们就得更早。”卢敏然告诉记者,春节期间,她们甚至把自己的上班时间提前到了7时15分,“为提前做好上机前的一系列工作,让患者们进病房就可以准时上机。”
为了更好地服务患者,除了自行把上班时间提前,护士们每次吃饭也跟打仗似的,狼吞虎咽后,赶快回到患者身边盯好血透机。卢敏然每次看到护士这样,总会心疼地让她们慢点吃,护士却是笑着回答:“慢不得,慢不得,我管的病人马上就要收机了。”
大部分患者的上机透析时间长达4个小时。“我们每隔一小时就要对患者测量一次生命体征,透析2小时后还要测血糖,随时查看内瘘穿刺口的情况,利用红外线治疗内瘘,还会根据患者皮肤情况选择胶布固定好针头,对于血透机屏幕每一个数值变化都保持着高度警惕。”卢敏然表示,因为透析工作非常复杂,每次透析不仅是对医护人员专业能力的一场大考,更是一场精神马拉松。
血透中心接收的一般是各种慢性疾病引起肾功能衰竭的患者。“有一些患者来医院透析已经十几年了。”卢敏然介绍,今年是她在血透中心工作的第6个年头,“所以我和很多患者甚至他们的家人都很熟了,大家就像老朋友一样,经常会一起唠唠家常。”
隔离病区的春节:她们与病人相伴
今年春节恰逢国内新冠肺炎疫情形势较为严峻,除了往日的工作模式外,抗疫也成为血透中心工作的常态。
把血透室划分为过渡区、隔离区及正常区域,每天严格地检查患者的粤康码、行程码,检测体温、有无呼吸系统症状等,每周在科室为患者开展核酸检测……“为了保障患者和医护的安全,来自新冠肺炎疫情重点关注地区的患者,除了要做核酸检测外,我们也会把他们分配到血透室的隔离区单独做透析。”卢敏然说。
春节期间,该院感染楼隔离病房开始收治新冠肺炎疫情风险地区来院做血液透析的患者。因此,血透中心的医护人员除了治疗本病区的患者之外,还要穿着防护服到感染楼给该类患者做血液透析。
大年初七的早上,护士黄晓霞还在血透室准备。接到医院下发的紧急通知后,她立刻穿上防护服赶往感染楼。“虽然医生开的医嘱是血透四小时,然而前期准备工作到开始血透和收机,再到最后的消毒处理,我从上午九点忙碌到下午四点半才结束。”黄晓霞说,穿上防护服的7个半小时里,她因为怕上厕所而不敢喝水,也顾不上吃午饭,一直默默地把工作做完。
“这些姑娘们太不容易了,从早忙到晚,难为她们了!”一位有十年血透史的患者说,开始他还担心疫情会影响到治疗,但看到医院血透室采取的一系列防控举措,让他这个年过得很放心。
“病情就是命令,病房就是战场,病人就是我们的亲人朋友。”护士卢家文告诉记者,她从医6年,每次面对突发情况时,心里都只有一个念头——上!“大年初八的时候,我正在给患者进行体温检测,突然护士长说肾内科有个病人药物中毒,需做灌流治疗,必须现在去,我抓紧处理完手头工作,急匆匆地往肾内科病房跑去。”
春节团圆夜,万家灯火时。正当家家团聚之际,血液净化中心的医护人员选择守在患者身边,为他们送上温暖。
“婆婆,元宵节快乐,下次记得准时过来做透析哈。”15日下午18时左右,护士江敏送走了血透室的最后一名患者。随后,她麻利地开始了收机、清洁、消毒等收尾工作。“等疫情平稳了,等我们没那么忙了,我一定要吃上一顿海鲜火锅!”
文/图珠江时报记者许可可实习生施玥卓通讯员梁健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