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集中式员工租赁住房、加快万亩农业示范区建设、精准帮扶集体经济薄弱村(社区)……
南海定下“小目标” 促进乡村共同富裕

■南海将重点打造里水岭南农业大观园等核心亮点工程,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环境建设。珠江时报记者/方智恒摄

2月8日,南海区以“新春第一会”的形式,召开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加快广东省城乡融合发展改革创新实验区建设会议,就全面深化改革工作进行动员部署,发布《佛山市南海区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加快广东省城乡融合发展改革创新实验区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以下简称《三年行动计划》),打响全面深化改革“第一枪”。
其中,《三年行动计划》提出,完善乡村振兴体制机制,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引导市场资本参与建设乡村,活化农村资源要素,强化内生发展动力,缩小城乡差距,加快推进乡村共同富裕。
如何落实好任务部署?如何推进新一轮宅基地制度改革?如何推进农村社区转型发展?……日前,记者采访了南海区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
建设集中式员工租赁住房扩大新市民住房供给渠道
盘活利用农村宅基地和农房,激活农村土地资源要素,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之一。
南海区地处珠三角腹地,土地资源稀缺,单家独院式的宅基地分配方式已难以保障村民居住需求。南海区将通过探索推动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推行打破土地所有权边界,实施居住性质的集体土地权属归并,以联合使用、联合建设模式建设村居社区公寓,扭转因集体土地权属碎片化难以形成城乡空间规模集聚效应的局面,通过集聚居住保障村民户有所居。
目前,狮山镇罗村片区宅基地集约型社区试点建设正在加快推进,实践村居社区公寓、旧村改造、联拆联建等模式,鼓励村民集聚居住,可有效缓解农村住宅用地短缺、低效利用问题。
同时,为缓解因农村自建房分散式租赁方式带来的村(居)居住环境差、消防隐患多等问题,南海将探索实施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为主体,通过利用集体建设用地新建、利用集体非居住存量房屋集中改造或对农村自建房实施集中统租、改造和运营,建设集中式员工租赁住房试点,扩大新市民住房供给渠道,破解农村自建房分散式租赁方式衍生的各种问题。
近日,区政府已出台《佛山市南海区关于加快发展集中式员工租赁住房工作方案》,计划选定不少于10个试点区域,到2023年底南海区将建成集中式员工租赁住房不少于6000套。
另外,南海区从解决宅基地管理、农房建设多头审批、程序繁琐等问题入手,探索借鉴城市工程建设管理模式,出台了《佛山市南海区农村宅基地和建房全流程审批管理办法》,从用地审批、农房报建、施工报备、竣工验收、产权登记,以全链条的形式对农村用地建房程序重新梳理合并,构建了农村用地建房全流程闭环审批管理机制,形成了服务端口对群众、部门并审共管的运行体系,服务和监管措施进一步优化、强化。
打造5个万亩农业示范区建设现代农业创新平台
根据《三年行动计划》部署,结合“东部花卉苗木产业区、中部畜禽养殖产业区、西部优质水产产业区”发展定位,南海将针对目前土地制约明显、基础设施不够完善、产业融合发展不够充分等问题,积极推进南海区都市智慧农业示范园、丹灶镇良银心万亩农业示范园、里水花卉园艺产业融合示范片区、九江鱼花科技创新示范片区、广东佛山基塘农业系统等5个万亩农业示范区建设。
在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环境建设上,南海将重点打造九江水产研究中心、里水岭南农业大观园等核心亮点工程,优化提升渔耕粤韵文化旅游园、贤鲁岛、耕山小寨等一批休闲农业载体,加快延伸农业产业链、提升农业价值链、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培育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形成示范带动效应,为推动乡村产业振兴、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提供新动能。
尤其是针对南海区缺少农业科研机构、农业科技水平不高和农村政策研究力量薄弱的现状,将依托广东省农业科学院、中国水产科学院珠江水产研究所等科研院所的人才、科技、平台及成果转化优势,全面搭建“一平台三基地”科研体系,加快建设现代农业产业与乡村振兴研究院,以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为重点,持续提升水产、花卉、产业融合、“三农”政策等领域的研究推广工作成效,为南海区农业农村发展提质赋能。
实施
“一村一策
”精准帮扶促进乡村共同富裕
《三年行动计划》提出,完善乡村振兴体制机制,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促进乡村共同富裕。南海将对一批集体经济薄弱村(社区),实施“一村一策”精准帮扶,促进乡村共同富裕,建立健全精准帮扶促进共同富裕的体制机制、政策框架和工作格局,支持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有效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和共同富裕。
其中,对于西樵镇西岸社区,研究制定帮扶西樵镇西岸转型振兴发展三年行动计划,计划通过东西部镇(街道)结对帮扶,企业与经济社结对帮扶,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强化招商引资,发展农旅产业,培育壮大特色产业;改善乡村生态生产生活环境,打造特色农文旅乡村振兴示范村,提高村居群众获得感、幸福感。
文/珠江时报记者戴欢婷通讯员南农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