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新闻网首页 南海 镇街 政策 文化 专题 直播 视觉南海 更多
  • 微信头条
  • 信息发布
  • 经济
  • 情报站
  • 音视频
  • 活动
  • 公告
珠江时报数字报 - 南海新闻网
  • 2021年10月26日
  • 返回头版
  • 返回版面
  • 标题导航

    第A01版:要闻

    • 习近平会见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
    • 习近平致信祝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 奥林匹克频道及其数字平台开播上线
    • 中国将坚持走和平发展之路 改革开放之路多边主义之路
    • 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 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 九江医卫用产业再添“金凤凰”
    • 继续推动高水平 绿色建筑发展

    第A02版:要闻

    • 习近平会见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
    • 为推进中华体育强国建设作出贡献
    • 多措并举 营造浓厚“巩卫”宣传氛围
    • 中国将坚持走和平发展之路 改革开放之路多边主义之路

    第A03版:要闻

    • 民生为本绘就南海幸福底色
    • 幸福南海:增进民生福祉共享发展成果

    第A04版:镇街

    • 加强实战演练 提升处置能力
    • 厂房存消防隐患 被责令限期搬离
    • 谱赠环卫之歌 致敬“城市美容师”
    • 发扬优良传统 助力家乡建设
    • 发挥榜样引导力量 推动文明乡风建设

    第A05版:镇街

    • 新增免费停车位 解决职工停车难
    • 七旬老人在幸福院找到另一个“家”
    • 把脉“有为水道” 助力乡村振兴
    • 居民组建合唱队 唱响赞歌献给党
    • p2

    第A06版:教育

    • “山区支教是人生很有意义的事”
    • “激励孩子全面而有个性发展”
    • 教育专家点赞 西樵家庭教育
    • 全员运动 共同成长

    第A07版:健康

    • 年轻人也可能骨质疏松
    • 专家云集 论道推拿按摩
    • 少吃多餐适量运动 早睡晚起情绪稳定
    • p52

    第A08版:天下

    • 同心筑梦向未来
  • 数字报首页
上一篇

A03:要闻

幸福南海:增进民生福祉共享发展成果

2021年10月26日

    ■8月18日,南海有轨电车一号线首通段开通运营,方便市民出行。

    ■市民在南国桃园碧波湖畔打起了太极拳。

    ■南海夜经济蓬勃发展,丰富市民生活。

    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过去五年,南海区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始终把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摆在最重要的议事日程,着力推进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各项社会事业的统筹协调发展,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

    五年来,全区民生投入累计达817亿元,年均增长10.8%,占财政支出比重67%,民生福祉的普惠化、优质化发展趋势明显,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健全社会保障/

    完善保障体系提高群众获得感

    每到周末,南海区桂城街道翠颐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总是热闹非凡。自2019年9月起,这里设立了一个新市民学堂,在里面可以学习煲汤、粤语、剪纸等佛山文化。“每一期活动都很受市民欢迎。”翠颐社区党委书记关绮珠说,开设该学堂的目的是让新市民及其子女深入了解佛山传统文化,致力打造“熟人社区”,增强居民群众的幸福感和归属感。

    这是新市民融入幸福南海、扎根南海的一个生动缩影。一座城市是否能让人幸福,关键要看她是否能做到“近者悦、远者来、居者安”。

    对于群众而言,就业是衣食住行的基础,也是最大的民生工程。近年来,南海区坚持在改善人民生活品质中突出“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积极创新服务形式,通过网络招聘、现场招聘、深化校企合作、出台并落实就业帮扶政策等举措,在校、企、求职者之间搭建对接匹配平台,实现更高质量更充分就业。

    围绕“稳就业、保就业”,南海区发布了“职惠+”“创就+”“政当+”“技能+”“园梦+”五大主题项目,从公共就业服务提升、创业带动就业、职业技能提升等多个方面入手,促进南海就业形势持续稳定、长期稳定。今年的“就在南海人社撑你”南海区稳就业行动,入围南海区(首批)“我为群众办实事”区级工作项目。

    南海区还全面深化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险体系、积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到2020年末,全区企业的养老保险、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和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111.06万人、109.91万人、105.94万人和106.18万人,民生保障安全网进一步织密扎牢。

    工作更加稳定、收入更加满意,老百姓的腰包鼓了,人民生活更加富裕。根据《2020年佛山市南海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全年全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7436元,比上年增长3.9%;全区机动车车辆保有量为118.04万辆,平均每3个人拥有一辆汽车。目前,全区城乡居民收入比为1.5,均衡水平位居全国前列。

    /办好民生实事/

    加大教育投入守护健康南海

    五年来,南海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每年新增财力近七成用于改善民生。

    “十三五”期间,南海教育坚持办实事与开新局同向发力,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成绩单:一方面,教育强区实力显现,中高考成绩持续领跑全市全省,顺利完成学前教育“5080”攻坚任务,入选国家级信息化教学实验区;另一方面,教育变革适逢其时,推进十大教育品牌建设,落实教育民生实事,教改的“南海经验”被推向全国。

    五年来,南海教育迈向更高质量发展之路的脚步从未停歇。在把握全局的基础上,南海持续加大经费和硬件投入,连续出台政策,通过扩大优质学位供给、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推动科研教学改革,全面提升教育品质,稳步推进教育民生保障工作。全区累计新建扩建中小学校80所,新增优质学位超过8万个,高考成绩连续6年实现高位增长,各项上线率持续名列全省全市前茅。

    医疗资源丰富的南海,让群众看得上病、看得好病,让群众享受到更多、更广、更公平的健康福祉,这是建设健康南海的应有之义。

    五年来,南海坚持把卫生强区和健康南海建设工作融入中心工作,每年在医疗方面投入超过20亿元,不断完善三级卫生服务网络。目前,已形成由三级公立医疗卫生服务网络组成的15分钟就医圈,共有公立医院15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147家,引入了省人民医院、南方医科大学等高端医疗资源,区人民医院新院区建成使用。

    从家庭医生签约式服务的普及与提升,到家庭药师服务的持续推进;从南海胸痛中心联盟搭建的“互联网+急救”模式挽救了更多的生命和家庭,到“协议”“嵌入”“居家”医养结合模式的蓬勃发展;从医务社工介入医患沟通,到“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的理念深入人心……每一位市民都成了健康南海的生力军和受益人。

    /着眼美好生活/

    加快城市升级打造宜居幸福之城

    “我们夫妻俩收入不高,租了房扣除日常开销已所剩无几。”唐先生是清远人,在南海工作了20多年,一家六口租住在石石肯一套两房一厅的房子里。去年七八月,居委会给他带来好消息,可以申请租房补贴。唐先生10月份提交了申请,年底就收到了当年的租房补贴,每月684元。

    在南海,像唐先生一样有住房安居需求的市民不在少数。为了让更多人在南海安居乐业,“十三五”期间,南海区先后推出公租房、共有产权房以及租房补贴等政策大礼包,减轻居民租房、购房压力。同时,启动老旧小区升级改造,改善居民居住环境。

    今年3月,南海出台了《佛山市南海区“十四五”期间城镇老旧小区改造规划方案》,明确在“十四五”期间,全区计划投入财政资金约17.4亿元,改造老旧小区不少于5.8万户,涉及改造面积约459.45万平方米,小区约305个,楼栋约2644栋。

    一座幸福宜居的城市不仅要“住无忧”,还要住得开心、住得安心。

    “我是看着这里水质慢慢变好的。以前在水面上偶尔还能看到垃圾,现在很难看到了,越来越多人喜欢到河边散步了。”家住中海锦城的陈世晁,每天傍晚都会到佛山水道沙溪渡口附近散步。

    近年来,南海大力实施“公园战略”,高水平打造万亩千亩公园13个、市政公园169个,全区人均公园绿化面积达25平方米,远高于国家标准,市民群众“推窗见绿、出门入园”的愿景得以实现。

    为了培育宜居宜商宜业的发展热土,南海持续加快城市升级,推进公共文化、交通建设、公共安全等各项民生事业建设,让市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南海的城市温度。

    在公共文化供给方面,区文化中心、体育中心、艺术中心启动建设,桑园围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在交通方面,南海持续推进“交通大会战”项目建设,加快打造“六纵六横”快速干线,南海有轨电车一号线首通段、文华北路北延线建成通车。在公共安全方面,积极推进平安南海、法治南海建设,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取得明显成效,社会治安形势持续好转,公众安全感达90.11%,群众满意度、安全感不断提升。

    未来,南海将在教育、医疗、文化、社会服务等多个民生领域深耕优势、持续发力,着力打造“近者悦、远者来、居者安”的宜居宜业宜创新高品质城市,全面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让市民群众的幸福感质量更高、成色更足、更可持续。

    文/珠江时报记者柯凌娜图/珠江时报记者廖明璨

珠江时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rnh222@126.com 举报电话:0757-81212540

地址:佛山市南海区桂城街道南海大道北57号 邮编:528200 电话:0757-81212540 传真:0757-83873205

互联网新闻登载服务许可证:粤ICP备17097190号-1 粤公网安备 44060502000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