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沥乡村振兴的 青春力量
通过环境提升、文化建设、产业发展,正吸引越来越多年轻人回村干事创业

■位于凤池社区的咖啡馆vcafehouse每天都吸引大量年轻人前来打卡,成了社区的“新景点”。
■不少年轻人在太平社区一览读书驿站内休闲放松,享受静谧舒适的阅读时光。
■大沥大镇社区朝阳花海的向日葵争相绽放,成为受不少年轻人欢迎的热门网红打卡点。

扫码看为何越来越多年轻人爱上大沥乡村
青春洋溢的人们爱上了前往乡村“打卡”、土生土长的姑娘“下乡”开“网红食店”、“后生仔”放弃城市工作回村当经济社社长……在乡村振兴的路上,大沥镇通过环境提升、文化建设,吸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返乡以及游客的青睐,在大沥乡村的热土上,逐渐开出一片片灿烂的梦想之花。
网红打卡点频现 乡村里飘出咖啡香
接近中午时分了。整理一下桌椅,检查一下食材,黄晓红打开店门,开始新一天的忙碌。随着一位又一位客人的到来,她穿梭在厨房和店面,保证每一杯饮品、每一份餐食的精致,好让客人在品尝美食之余,也能拍出最满意的“打卡照”。
忙碌的午市结束了。黄晓红准备稍微歇息一下,迎接下午茶时段。坐在店里,她看着每一株绿植、每一件装饰,回想起自己在这家店里倾注的那些心血。
黄晓红是一位土生土长的大沥人,在凤池社区已居住多年。她曾经在村外经营过一家咖啡馆。近年,凤池社区发生的变化,她看在眼里,萌生了新的想法:“村里现在这么美,要不我把店搬回来?这样大家就可以有一个可以放松的地方。”
一向果断的她,说干就干。正巧亲戚有一处荒废的院子给她用,她便依着自己的想法把咖啡小院做了起来:院子里的绿植错落分布,鹅卵石满满当当地铺在石板路两边,几张露天茶座开设在这里;推开简约的黑框玻璃门,小盆栽与原木摆设穿插交错,别致的小装饰点缀其间,一派清新文艺的风格
……
“没想到我的店会变成了‘网红打卡点’。”咖啡馆开了一年多后,在大众点评、小红书等各类APP上迅速“红”了,这超出黄晓红的预期。现在,咖啡馆周末的客流几乎整天不断,最多的一天接了200多张单。如今,从十几岁的小年轻到白发苍苍的老夫妻,每天都有客人前来打卡,俨然成了凤池的“新景点”。
在太平社区,同样有这样的“新景点”。粉蓝色的结构、通透的玻璃墙身、白色的小拱门、精致的花园和露台……今年暑假,太平社区的中学生朱晓仪的手机里多了不少美美的网红点“打卡照”。然而,她并没有出远门,只是每天与好友结伴前往位于社区内的一览读书驿站。不同于黄晓红利用旧民宅改造的咖啡馆,一览读书驿站在社区闲置地上建造而成,并探索“新型图书馆+轻饮食”的方式,让市民可以在这里购买奶茶、咖啡等饮品,然后选择一本心爱的图书,享受静谧舒适的阅读时光。
随着“年轻商机”的到来,如今大沥乡村里的餐饮行业,已不再是单一的“农家味儿”。在重视个性的年轻人看来,在乡村里也可以有西餐、有东南亚餐厅、有咖啡馆、有新式茶饮店……正因为他们这份个性,让大沥乡村的味道正变得越来越多元化。
“后生仔女”回乡 为社区发展添砖加瓦
在大沥镇海北片区,有着这样一条古韵乡村:虽然与热闹的广州仅一江之隔,但这里却没有喧嚣,只有别样的宁静,在朝霞与夕阳映衬下、在榕树和河涌静守中,默默诉说着它的流光岁月。这个乡村就是白沙社区。
陈敬锋就是在这个拥有800年古韵的乡村里长大的。天气晴好的周末,他和家人会带着孩子到村里的陈溪公园散步。“公园里还有篮球场,村里不少年轻人都很喜欢,甚至晚上都要来打球。”说起在自己任内建起的这个公园,陈敬锋言语里带着一丝自豪。
陈敬锋曾经是白沙社区最年轻的经济社社长。每当别人用这个身份介绍他时,他总会露出略带腼腆的笑容。2016年,当时只有30岁的陈敬锋,在村里一些长辈的鼓励下,参与了陈冲一经济社换届选举并顺利当选。之后,他带着工作团队为社里改造公园、建文体楼、改善停车秩序……他的种种努力,村民们都看在眼里。
如今,经过换届选举后,陈敬锋成为了白沙社区的“两委干部”,负责经济发展、维稳、消防、安监等工作。今年2月,他还成为全镇20名社区基层干部之一,被选中参加大沥镇社区基层干部社区治理能力提升“1+3”项目,从中学习更多的基层治理理论和技巧,从而更好地为社区发展添砖加瓦。
曾经有人问陈敬锋,很多年轻人都往大城市闯,为何他却回到了社区干起了农村工作?“因为我想为家乡做点贡献。”陈敬锋说,自己从中学时代起便寄宿,大学更是选择了海南的学校,因此对家乡的印象越发模糊。但是,一种叫“乡愁”的东西,最终还是牵引着他回到了生他养他的这片土地。
陈敬锋说,他当社长时的工作团队普遍比较年轻,平均年龄不到40岁。近年来,也有越来越多年轻人选择回到白沙居住和工作。村庄治理和基层党建亟须注入新鲜血液,产业也同样如此。如今,在大沥镇联安、白沙、联滘等农村社区里,数以万计的本地或外来的年轻人,正在出租屋、写字楼里,以直播带货的形式,追逐着他们的电商创富梦。
发展空间不断拓展 吸引耕读为青年“回流”
大镇社区那十多亩的朝阳花海,种上了可爱的向日葵。沿着花海里的石头小径穿梭于花海中,随手一拍就是“大片”。“尤其是沥桂大桥开通后,过来这里更方便了。”这天,市民张明峰约上女朋友,专门驱车穿过崭新的大桥,来到大镇的花海拍照,十几分钟就在朋友圈里收获了数十个点赞。
在朝阳花海边,还有一座全铝的“田园小屋”,晚上亮灯后,更散发着一种温馨的气息。谁也难以想象,小屋的前身是一座田头棚,但如今已摇身一变,成为居民聚会谈天的好去处。“仿佛住在小区里”,是很多大镇居民共同的感受。现在,这里有整齐划一的停车场、有赏心悦目的花海、有宽敞平坦的休闲公园……配套完善又宜居的环境,让不少曾经搬到外面居住的大镇村民,这两年都纷纷选择“回流”。
田间小屋、朝阳花海……大镇打造的这种“乡愁”,承载的是乡村青年关于家乡以及童年的温馨回忆,也寄托着城市青年对于田园生活的想象。不仅仅是大镇,通过大力促进城乡融合,大沥的农村既不远离城市的烟火气,又不失乡土韵味,从而吸引越来越多青年“回流”。
地处大沥这个“商贸名镇”,27个农村社区拥有的不仅是不断提升的环境,还有各具特色的“产业名片”。新产品、新技术,还有“奥特曼”“不倒翁小姐姐”……7月20日,第十九届中国(凤池)铝门窗建筑装饰博览会在大沥镇凤池装饰材料市场开幕。来自市场的1300家商户以及400多个展位集体亮相,吸引来自全国各地的客商云集,让他们加深了对凤池这个新时代乡村的认识。
要想增强乡村对青年的吸引力,发展空间是最为关键的要素。如今,大沥乡村的发展环境正在不断改善。可以说,大沥的农村社区近年来的快速发展,正是吸引黄晓红、陈敬锋等“后生仔女”驻足乡村土地的重要原因之一。
记者手记
打造有个性的乡村 吸引有梦想的青年
年轻人有文化、见识广、善经营、懂管理,对时下的新风尚、新理念、新模式,往往具有更强的领悟能力和落地能力。无论是基层治理还是产业发展,在新时代中,农村需要更多有知识、有技术的青年人才来助力。
年轻人群体,普遍都有着“情怀”和“理想”,也更讲究追求个性。大沥有着27个农村社区,每一个都是闪亮的“珍珠”。而大沥也正着力打造各具特色的乡村振兴示范点,通过“以点带面、串珠成链”的方式,描绘一幅乡村振兴的新画卷。
无论是大镇的朝阳花海、浅沙涌公园、星级公厕,还是凤池的凤东公园、村史馆、乡村振兴馆,如今大沥镇内的不少社区都展现了一幅现代化新农村图景。而越来越“有文化”“有实力”“有个性”的大沥乡村,对年轻人的吸引力也在不断增强。水美景美的环境,吸引的不只是游客,还有越来越多来此创业的年轻人。他们带来开阔的眼界、丰富的知识、充沛的活力,带着对未来的憧憬投身于乡村发展当中。
如今在大沥,越来越多的城乡青年开始将自己对乡村的向往转变成行动。带着拼劲和见识,他们投身乡村的工作类型也呈现多样化的特征,不仅有餐饮、电商等行业,也涉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社工服务等领域。这对丰富乡村业态、增加乡村社会服务供给等方面,产生了积极影响。
年轻人的一切都是新鲜的,也是有活力的。当下,大沥乡村通过重新焕发魅力,正在吸引更多青年回归,这里正成为干事创业的热土,让更多年轻人将梦想的种子播种于此,绽放出青春的魅力。
文/珠江时报记者李翠贞
见习记者何燕慧通讯员刘成李颖敏邓倩茹图/珠江时报记者刘贝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