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了六个轮子一起转的南海,这一次又推了什么?

编者按
因改革而兴,因改革而强。改革开放40多年来,南海人勠力同心,不断探索创新,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
在两个百年交汇的新发展阶段,南海正以广东省城乡融合发展改革创新实验区建设为抓手,积极探索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新路径,努力为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城市群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探索新模式,为新时代广东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提供经验示范。
7月26日,新华社刊发题为《推动了六个轮子一起转的南海,这一次又推了什么?》的文章,关注南海40多年改革历程,聚焦南海探索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新路径的改革实践。珠江时报全文转载,以飨读者。
广东佛山南海,地处广东中南部、珠江三角洲腹地。这里一直是一个因改革而兴、因改革而强的地方。
两年前,也是7月,广东省委深改委正式批复同意南海区建设广东省城乡融合发展改革创新实验区。南海区由此成为目前全省唯一的省级城乡融合发展改革创新实验区。
在两个百年交汇的新发展阶段,城乡融合发展事关乡村振兴国家战略部署,南海,无疑被赋予一项全新历史使命。
回顾过往,南海何以担纲如此重任?透视当下,南海正在经历怎样的深刻变革?展望未来,南海又将以怎样的改革实践,回答时代之问、历史之托?
敲锣打鼓贺富
1980年1月10日,一颗夜空中升起的烟花,震动了整个南海。
当时,时任南海县委书记的梁广大带领南海县委、县政府领导班子,抬着6头烧猪、10坛九江双蒸酒,带着100万响的鞭炮和烟花,专程来到南沙大队,和农民们开席饮酒。
(下转A02版)
(上接A01版)
“当时烟花在南沙小学放了一晚上,真是漂亮。我们家家户户都把桌子椅子搬出来,看烟花。”转眼40多年过去了,当时的亲历者还是记忆犹新。
梁广大为何如此?事情的缘由还要从一年前说起。
1979年初,梁广大在全县四级干部大会上许诺,当年不管哪个大队人均分配率先达到400元,都会带领县委、县政府领导班子去祝贺。县委书记的这一大胆承诺,激发了南海县人民勤劳致富的勇气。
不过,致富不是随口说说,还要定一个“小目标“。南海县委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了富裕的五条标准:
一是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增产幅度大,发展速度快;
二是集体经济不断壮大,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扩大再生产能力不断提高;
三是农副产品的商品率不断提高,对国家的贡献率越来越大;
四是社员口粮够吃有余,分配水平不断提高;
五是集体福利不断增加。
小目标定了,“致富”深深地刻到了农民心中。
人们的积极性发动起来了,冲天干劲也就迸发了起来。在梁广大的号召和鼓励下,南海县的大队、公社开始兴办工业。一开始都是些小电镀、小五金、小纽扣,或给香港企业代工,很快“摊子”越铺越大。县、公社、大队、生产队、个体、联合体的企业“六个轮子一起转”,在全国首开将个体经济与其他所有制经济同等对待的先河。
此外,南海县委领导极力解除各种束缚农民手脚的“绳索”,把经营集体经济的自主权真正交到生产队和农民手里,动员有关单位从产、供、销各方面给予生产队和农民技术、物资、资金以及市场情况等方面的帮助和引导。
南海县农村经济很快由停滞不前走向蓬勃发展。1979年底,全县共有5个大队人均分配超过400元,南沙大队一枝独秀地达到人均分配550元,成为南海县首富村,同时也成为全国的首富村。
“祝富贺富”持续的3年,也是南海县经济飞速发展的3年。1980年,全县人均收入增至300多元,1982年超过400元,成为富甲全国的县城。南海县的致富速度“惊动党中央”——1981年6月,中央领导人在读完一份考察报告后,提笔写道:“从生产发展速度和总产值来看,现在全国有两个典型。一个是城市,即常州市;一个是农村,即广东南海县。”《人民日报》也刊发系列报道介绍南海县的致富经验,号召全国向南海学习。
在改革开放的奔腾大潮中,南海与中山、东莞、顺德一道创造了“广东四小虎”的发展传奇。不同于以乡镇企业蓬勃发展而起步的“顺德模式”,发轫于农村的南海经济奇迹自带“地气”——它由一批批“洗脚上田”的农民用双手打拼而成。
自下而上,土地入股
1992年,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又一场思想解放为南海农村基层注入了新的活力。
为了实现土地的工业及商业利用价值,集中的土地就成为了必要前提。因为分散在一家一户手中的土地过于细碎,是无法满足其工业及商业利用要求的。
在罗村镇的下柏村,农民自发将土地划分为农用与非农用,非农用地又分为经济开发区、商业区和住宅区,并第一次引入了股份制,农户把土地承包权折算成价值,成为股东,取得土地收益分配权,实行股份分红。
不久,此项改革在罗村下柏、里水沙涌、平洲洲表三个村试点推行,随后,仅在当年就发展了14个农村股份合作社,由此拉开了南海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改革的序幕。
“原来集体的收益按人头平均分配,股份制改革后我们把股权设计成人头股、年龄股、贡献股和承包责任田股,综合体现大家对集体的贡献,纠纷一下子少了许多。”
转年的7月,《关于推行农村股份合作制的意见》出台,南海的农村全面推开这一政策。
当全国人民还在“分产到户”之时,南海就以“土地入股”投资方式解决了土地承包责任制下的分散经营问题,将个体家庭耕种的土地重新集中于村、组集体经营,在农田上建起一座座工业厂房,农业机械化也快速推进了。
在罗村的下柏,7人承包800亩粮田,实现了机械化耕作;平洲的夏西集中了800亩农田,租赁给罗村的蔬菜生产专业户,成为南海最大的蔬菜生产出口基地。
更深远的意义,南海农民集体逐步开始探索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自发流转,这给了民营企业在征地之外第二种用地选择。
毕竟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建设用地计划指标长期处于紧缺的状态,政府主导的投资项目尚不能得到满足,一般民营企业很难拿到地,即使能够拿到地,也要经过很长的审批程序。
这项改革大大降低了工业化门槛。通过租地的方式,使企业创办的费用大大降低。
伴随着全球产业化转移,“三来一补”的到来已经让南海经济搭上快速发展的快车。灵活的土地使用方式以及合理的土地成本,招揽了大批工厂。最开始来到南海的是土地需求量大的港资企业。后来,一大批南海民营企业也逐渐崛起。
除此之外,农民的土地承包权变为永久的股份分红。集体成员权的保留使农民在选择农外就业时没有了后顾之忧,从而加速了农民的非农化程度。
2004年,佛山市政府推出了《佛山市试行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实施办法》,具体规定了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的范围和流转程序。
自1992年,南海制度试验的重点就从通过土地流转实现农业生产的规模经营,转为以土地为资本,参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
成果如何,我们从数据就能窥得究竟。
1978年南海的经济总量仅为10.37亿元,农业占比为30.5%,是典型的农业地区。
2000年,南海地区生产总值达到了338.76亿元,工业总产值达到700.36亿元。
到了2008年,南海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490.75亿元,比上年增长16.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8.89亿元,增长0.1%;第二产业增加值957.75亿元,增长16.8%;第三产业增加值504.11亿元,增长16.9%。
有色金属、纺织服装、金属制品、家电及机械装备制造已经成为南海的传统支柱产业。而以光电产业为主导的高新技术产业,以国际服务外包及生产性服务业为主导的现代服务业,成为珠三角地区重要的现代产业集聚区。
从“三块地”到村级工业园,变!
改革之下,南海的土地、环境、市场等发展要素也随之发生巨变。大量外资抢滩广东,加上本地乡镇企业的加速崛起,南海和珠三角其他区域一样,土地市场告急。2007年,南海的土地开发强度就远远超过国际线,接近50%。此外,“就地工业化”的模式也带来了环境问题。
改变,成为南海人下意识的选择。南海“三旧”改造时代开始了。[注:“三旧”指旧城镇、旧厂房、旧村庄]
2007年底,南海着手制定著名的“海六条”——《关于理顺历史遗留建设用地使用权确权问题的意见》。
“三旧”改造,一方面带来了土地产出的提升。
通过对比2009年和2005年的数据可以看出,2009年南海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542亿元,是2005年的2倍,每平方公里建设用地产出GDP从2005年的1.86亿元提升至2.90亿元。如位于广佛商贸走廊中心地区的大沥镇新都会项目,占地45亩、建筑面积达15万平方米,投资强度达1500万元/亩,土地利用效率明显提升。
另一方面,秉承以人为本的原则,保障了村民的利益。
以夏北社区的永胜村改造为例,永胜村改造范围为483亩,可建设净用地面积约337亩,总计容建筑面积约86.76万平方米,其中43万平方米配给村,占比为49.35%。
村集体分到的物业,由发展商代建15万平方米,建成后返租20年,保证村集体的年收益不少于6000万元。这是之前旧物业出租的3倍。
随着2014年佛山正式向村级工业园的污染发出整治令,早期规划无序近乎野蛮生长的村级工业园也经历了市场淘汰和环境倒逼的第一轮涤荡。村级工业园的“腾笼换鸟”,促进土地集约利用、产业集聚发展、环境优化改善。
南海的村级工业园伴随着农村社区工业化不断成形、发展,是“从无到有”的创造,也实现了南海从以农业经济为主导到以加工业等工业经济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模式的跨越。村级工业园主要集中五金、陶瓷、制鞋、纺织、家具等传统制造业企业,但园内企业普遍规模小、产业附加值低。
向村级工业园要空间,在工厂林立的制造业腹地上,越来越多村级工业园转型成为创新园区。
在大沥,联滘从“垃圾村”变成大沥广佛商贸城;
在桂城,北约村一片废旧钢铁加工交易场所上崛起了都市型产业园区瀚天科技城;
在丹灶,陶瓷、熔铸、金属表面处理等高污染企业集聚的大金工业区,引入联东U谷这一产业载体,粤港澳大湾区智能安全产业园由此起步……
产业结构升级了,城市面貌也焕然一新。经过几年的改造,典型如大沥全球创客小镇,由一个被主要媒体曝光的废旧塑料回收加工厂区,改造成为一个公共配套齐备,集住宅、办公、购物、休闲多功能于一体的多功能新型社区。
2015年,南海成为国务院公布的33个农村集体土地制度改革(主要包括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征地制度、宅基地制度改革,即“三块地”改革)试点区之一。
当年9月,改革悄然破冰。南海区大沥镇太平村,一块面积为28.93亩的村集体建设用地由南海区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公开挂牌出让。这是广东省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的“第一挂”。
凭借这块土地,企业获得南海农商银行6800万元贷款,破解了项目资金压力。村集体则获得较高金额的一次性收益,在发展生产的同时也避免了工业项目的污染风险。
转一年,一幢砖红色的墙体、塔楼式的建筑风格幼儿园拔地而起。
2018年是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三项试点的收官之年。南海区的探索做法得到自然资源部肯定,认为南海区集体土地整备制度效果明显,是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的新途径,是统筹推进入市和征地改革的好做法、好经验。
城乡融合,再出发
以前,很多第一次到南海的人,往往会觉得南海城乡布局有点散。
站在南海千灯湖一带的城市中轴线高点往下看,现代化的摩天大楼组成了优美的天际线,宽敞大气的主干道车水马龙,而围绕四周的水道和亭台则带出了岭南水乡的灵动气质。不过,只要再往北走两公里就会画风一变,从优美的城市中轴线变成低矮驳杂的城乡结合部。
南海区委改革办负责人曾将此总结为“城不城、乡不乡”:一方面南海的“都市味”不浓,城市功能不够强、城市形态还需要优化,对乡村的辐射带动作用也需要再加强;另一方面南海的乡村“田园味”也不浓,农村规划建设水平还比较滞后,岭南水乡特色也没有得到更好的展现。
2019年7月31日,省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正式批复同意南海区建设广东省城乡融合发展改革创新实验区,南海区成为目前全省唯一的省级城乡融合发展改革创新实验区。
建设实验区,南海的使命无疑是艰巨的,但凭着多年敢为天下先的勇气以及丰富改革的积累经验,南海已然再出发,踏上新征程。
这与改革开放初期“富起来”的要求不同,与“三旧”改造试点性的探索不同。这场改革,既涉及产业发展,又涉及城乡面貌建设;既涉及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又涉及整个城市范围内的空间优化。城乡融合的要求尤为复杂,要追求方方面面的高质量,实现全域升级。
在实验区建设中,南海区以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试点为契机,重新审视全区各片区的发展前景,将优化城乡功能布局落实到制度层面。
对此,南海构建了“一轴一核两带”空间格局——东部打造千灯湖城市轴线和广佛同城示范带,提升城市品质;中部打造先进制造业创新核心区,优化产业布局;西部建设生态示范带,构筑区域生态屏障。东、中、西合理布局,城乡各类空间也更加协调。
实验区的建设,使南海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在优化产业发展空间上。南海攻坚村级工业园升级改造,坚守工业用地控制线,支持“工改工”连片改造,严格控制新增开发商品住宅类房地产项目。在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上,广东省委支持南海建设国家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试点。
实验区建设启动后,南海区有了省市政策的支持,对既有政策也进行再完善、再梳理,并进一步加大政策的扶持力度。
到现在两年过去了,南海交出了怎么样的成绩单?
一组数据可以窥见一二。截至2021年6月,南海累计拆除4.4万亩村级工业园,占佛山市的45%。同时2020年南海全区招商引资额逆势增长46%。2021年上半年,南海新引进超亿元产业项目超50个,计划投资额超450亿元,平均每天实现引进投资超2.5亿元,两个百亿级项目落户南海。
这些可以视为省城乡融合发展改革创新实验区的最新成绩单。这些数据背后,与建设改革实验区前相比,南海今天的农村面貌、产业层次、发展逻辑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
打造南海样本
南海实施这场改革的目标是什么?我们可从《实施方案》中一窥究竟。
到2022年,南海要实施20个城中村改造,建设10个农村居民新型社区;整合9万亩村级工业园区,建设20个千亩连片产业社区,建成5个万亩农业示范片区;归并调整城镇开发边界内全部永久基本农田,腾退生态保护红线内30%不符合管控要求的建设用地。
到2030年,基本完成城中村改造,每个行政村都建成农村居民新型社区;将全部村级工业园区归并升级为100个左右主题产业社区,农业全面实现集中连片发展;生态保护红线内不符合管控要求的建设用地全面完成腾退。
万丈高楼平地起,建设省城乡融合发展改革创新实验区,需要一代人为之艰苦奋斗。
2021年佛山两会期间,南海区区长顾耀辉就曾表示:南海接下来将按照“一个提升、两大连片”的总体思路,全面开启实验区建设新征程。“一个提升”就是提升城市功能,增强城市对乡村的辐射带动能力;“两个连片”就是协同推进连片工业园区改造和连片乡村振兴。
在大力实施“一个提升”过程中,南海将全面增强城市发展能级,高标准高水平推进“七湖两湾一站一园”重点区域建设,进一步提升城市承载力和磁聚力,为镇街特色产业发展筑巢引凤。
在加快推动“两个连片”过程中,南海将以更大力度推进村级工业园升级改造,一方面,指导各镇街做好500亩以上的连片产业用地整理储备,力争今年拆除改造土地3万亩。另一方面,创新运用“城市棕线”“土地整备”“混合开发”等举措,引导更多的社会资本参与村级工业园升级改造,促进存量用地再开发、再利用。
从“敲锣打鼓贺富”到“六个轮子一起转”,从成为全国首富县到首个引入土地股权制,从“三块地”改革破题到村级工业园改造的再出发,再到现如今的城乡融合发展改革创新实验区的建设。
敢为天下先的南海,透射出南海改革“地气”的密码:紧紧围绕农村、土地、产业三个核心要素,以土地启动工业化,用工业反哺农业,走上了一条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各得其宜的发展道路,形成了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的崭新格局,打造了以土地结构性调整推动城乡全面融合发展的“南海样本”。
(崔赫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