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森林拥抱城市 让城市走进森林
春风拂枝吐新绿,正是植树好时节。3月12日是第43个植树节,3月21日是世界森林日。近期,碳达峰、碳中和等成为热点话题,森林城市建设也备受关注。
早在2017年,佛山就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南海也持续发力推进植树、造林、增绿等工作,人居环境逐步改善,河湖水清岸绿、蓝天白云变多了。各地在“创森”工作中有什么亮点和创新做法可供南海借鉴?小编进行了盘点。
深圳
让绿色成为创新之城又一底色
经过43年的改革开放、31年的特区建设,深圳从一个渔村迅速崛起为一座产业发达的大城市,云集了华为、腾讯、大疆等享誉全球的创新型企业,每平方公里GDP产出、财政收入均居全国城市首位。
然而,空间的局促,土地的珍贵,从来没有妨碍深圳对绿色的追求。以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打造“世界著名花城”为抓手,深圳努力提升绿化水准,大大改善人居环境,在生态建设中破解发展的空间瓶颈、资源瓶颈和动力瓶颈。青山绿水、碧海蓝天不但没有挤占发展的空间,反而形成了对海内外创新人才、高端产业的强大吸附力,逐渐沉淀为创新之城的又一底色。2018年,深圳被批准为“国家森林城市”。
见缝“插”绿 生态与发展相互支撑
在探索超大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模式的过程中,深圳找到了“绿色发展”这把钥匙,从此奉为圭臬,坚定不移。2015年以来,深圳全面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大力实施世界著名花城、森林质量精准提升、绿化景观提升、绿色生态水网、特色主题公园、森林小镇等52项重点工程建设。
在深圳找大片绿色,不消跑远。福田区、罗湖区交界喧嚣的中心区,就有一片28.8公顷的闹市“桃源”——荔枝公园。向外看,是繁华见证的红岭路,车如流水马如龙;望向园内,则是飞瀑椰林,满目繁花。
植树、造绿、建公园,不仅要钱,更要占地。在寸土寸金的闹市,新建绿地该如何挤出空间?
深圳市城管局(林业局)有关负责人介绍,早在2004年,深圳就提出三级公园体系,即“自然公园—城市公园—社区公园”;在创建国家森林城市过程中,深圳更是随手添绿,见缝“插”绿,为突破土地资源少、人口密度高的局限,不放过每一块边角地、细碎地。
短短几年,深圳的森林覆盖率提升到40.68%,全市共建成绿道2443公里、各类公园942个,平均每两平方公里就有一个公园,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5.95平方米。这之中,既有全国唯一位于城市腹地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伶仃福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又有遍布街头巷尾的迷你街心公园……用市民的话说,能绿的地面都已经绿了,可谓“推窗见绿、500米见园”。现在,深圳正在积极向空中要绿地,屋顶绿化、墙体绿化、天桥绿化在深圳随处可见。
森林进城、绿道穿城、绿意满城,并没有挤占人的生活和经济发展的空间,反而“绿”的升华与城市品位的成长,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支撑。深圳人社局发布数据显示,2019年,深圳新引进人才28万人,成为国内最具创新活力和人才吸引力的城市之一。
全民“护”绿 共建绿色共享绿色
每天穿越公园上下班,周末可以上山露营,到海边观鸟,和亲朋好友一起听一场免费的森林音乐会,不知雾霾为何物,一年四季有绿有花……这是大多数都市人的奢侈期盼,却早已成了深圳人的普通日常。
绿色成果共享,绿色发展共建,深圳人享受着令人羡慕的生态成果,也以最大的热情投入到城市的绿色公益事业中,自觉成为生态守护者,同心绘就“深圳绿”。
深圳早就有“志愿者之城”美誉,这一特质在森林城市建设中发挥得淋漓尽致,通过一系列共建模式,吸纳社会资本与公众广泛参与。
依托社会上强大的绿色公益力量,深圳在全国率先创立自然学校,成立了广东首批13家自然教育中心,每年组织800多场活动,带动6万人参与到生态自然绿色领域。
全民“护”绿还带动了管理模式的革新。在福田区,当地政府将红树林生态公园的管理权委托给红树林基金会,承担园容物业管理、生态环境保护和自然科普教育等工作,成为国内第一个由政府投资建设、社会公益组织运营管理的城市生态公园。
2017年,深圳启动“世界著名花城”三年行动计划,谋划“绿上添花”,让绿城变花城。目前,23条花景大道、79个花漾街区、151个街心花园已将花深度植入深圳城市的肌理。
江苏 徐州
城市得“叶子” 百姓挣“票子”
2020年,徐州紧紧围绕“三年造林50万亩,覆盖率全省第一”的奋斗目标,以林业生态修复、大规模成片造林、绿美村庄建设、“三化”树种推广等重点工作为抓手,推进绿化工作稳步有序开展。2020年徐州森林覆盖率为27.15%,森林覆盖面积达3419.26百公顷,森林覆盖率连续15年保持全省第一,成为江苏省最绿的城市。
石头缝里“种”出森林城市
作为全国老工业基地和资源型城市,江苏徐州因为长期大规模、高强度的矿山开采,累计形成采煤塌陷地42.33万亩和采石宕口400余处,由此导致了耕地损毁、基础设施损坏、山体破损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
如何破解?徐州通过市场化运作方式实施治理修复,对报废的工业建构筑物进行改造利用或拆除重建,开发出新的地产产品进入市场,实现存量土地资源的盘活。通过工矿废弃地生态修复,改善区域生态环境,推动经济生态化、生态经济化进入城市发展良性循环,带来源源不断的财富和产业集聚效应,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
通过工矿废弃地生态修复,徐州人居环境质量持续提升。废弃地化身为嵌入城市的“绿肺”,使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上升到43.81%,市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5.7平方米,共同形成“十分钟绿地圈”,先后获评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等称号,成功摘得“联合国人居奖”殊荣。
通过开展“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生态修复,推进工矿废弃地生态修复与多元化发展,徐州全面恢复了森林城市的绿色本底。
林下经济带来致富新路径
树林多了,林业资源也就丰富了,如何利用林业资源带动林下经济增收?徐州各地大力发展种“茸”、种“药”、种“绿”等林下经济,探索出了一条利用林业资源致富新路径。
在邳州市邹庄镇石东村的一处银杏林下的松茸种植基地,村民们正忙着收获松茸。据了解,石东村目前有银杏林1300多亩,为把这些资源充分利用,让有限的土地生出更多效益,村里采取村民出租土地、大户包地种植松茸的经营模式。这样村民不需要管理银杏林,还能坐等收益。在乡村振兴上走出了一条特色富民新路子。
走进沛县鹿楼镇千秋集社区东侧,70多亩沙土地中每隔三米就矗立着一棵榆树,种植的芍药、牡丹花期刚过……这是鹿楼镇探索林下种药立体经营模式的一个缩影。
去年千秋集社区实施农民集中居住后,政府把农民退出的宅基地复垦后规模流转,交给大户经营发展林下种药产业,不仅发展了林下套种药材,还打造了“农业+旅游”的休闲观光发展模式。
徐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造林绿化处处长李全胜说,“徐州造林绿化有两大亮点,一是让50万亩寸草不生的荒山实现森林全覆盖,在石头缝里种出了森林城市;二是发展经济林,既让老百姓脱贫致富,又能防沙治沙,防治大气污染。”徐州以建设宜居城市为目标,实现了从“一城煤灰半城土”向“一城青山半城湖”的转变。
安徽 宣城
芯片上树 绿币上路
给树装上芯片,实现在线监测,在安徽省宣城市旌德县并不是新鲜事。在马家溪国家森林公园里,旌德县庙首林场职工陆刚说起这件事如数家珍。
林木采伐云上监控
“两年前,我们给这棵树装上芯片,让它有了‘身份证’,相关数据信息跟县林业局后台连接。若有人想盗挖,一触碰到它,后台就能监测到。”陆刚指着一棵华东楠告诉记者,这样可以有效防止乱砍盗伐,管护起来省心多了。
旌德县地处皖南山区,素有“山区小县、林业大县”美誉,现有林地面积97.7万亩。2017年6月,该县探索推行林长制,构建新的森林资源保护与发展体系。旌德县运用“智慧+”技术手段,建设珍贵野生植物智能管理系统,实行芯片监测,重点保护。
“我们通过野外太阳能板为室外阅读器供电,建立基站4个,对87株野生映山红和27株华东楠植入有源RFID芯片。”旌德县林业局副局长张学祥说,经过基站读取区域内植物体内芯片后,实现电脑或手机端后台管理系统精准定位、远距离管理。
同时,借助大数据、云平台等先进科技手段,旌德县启用林长制信息管理平台,通过物联网感知、生态资源监测、“互联网+”云平台等方式,推动林长制改革的“智慧升级”。
在旌德县林业局,记者点开“旌德县林长制信息管理平台”,看到7个模块内容,分别是林长制综合信息平台、森林资源保护、森林经营管理、林权管理服务、生态护林员、森林应急减灾和公众信息服务。
“这里可视化展示各年度林地面积、林木采伐和抚育、造林情况等占比信息,有详细的林长管控区域的综合林情,包括森林资源、自然保护地、林业产业等信息。”张学祥向记者介绍。
护林植树可领绿币
走路能领绿币,还能兑换生活物品。2019年10月开始,旌德县建立推广“两山”绿币奖励机制,开发了“两山”绿币小程序。“两山”绿币是对居民绿色行为进行奖励的一种虚拟币,居民在现实生活中参与护水治水、护林植树、绿色出行等活动,获得相应数量的绿币奖励,可以兑换生活物品、进行线上生活缴费和公益捐赠等,以此引导群众树立绿色健康生活理念。
每天上网查看绿币数量,成为市民叶志天的生活习惯。“不管是护水、护绿,还是步行运动,都能领到绿币。”叶志天说,前几天,她用绿币兑换了矿泉水,“在旌德,绿色理念越来越深入到普通群众的生活中。”
2015年宣城市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旌德县森林覆盖率也从2016年的65.8%增加到2020年年底的69.2%,林木绿化率从69.3%增加到73.1%。
(综合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国江苏网)
整理/珠江时报记者沈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