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灶试点推行生活垃圾分类,提高居民垃圾分类意识
分类扔垃圾 积分换商品

▲居民按照标识对垃圾进行分类投放。

▲将垃圾投放到“互联网+垃圾分类”智能回收箱后,可积分兑换饮料等小商品。
近日,南海区召开垃圾分类推进会。会议提出,今年南海将率先对20个居住小区、28个村居和全部公共机构实行生活垃圾四分类试点工作。其中,丹灶镇科教新村、云山峰境两个小区入选其中,率先试点。
早在2017年末,南海区试点推行生活垃圾源头细分工作。2018年8月,丹灶镇积极响应号召正式启动垃圾分类试点项目,选取了上林一品、云山峰境、金沙小学、丹灶中心小学、科教新村作为试点推行垃圾分类。去年,丹灶持续深入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陆续在公园、广场、超市等公共区域以及部分行政单位共33个试点推行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在样板小区创建率先带头、村居垃圾分类治理稳步推进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
多元宣传垃圾分类有成效
生活垃圾试点工作开展两年,丹灶镇有了更多的思考,不断探索垃圾分类管理新路径。以云山峰境为例,该小区内已经投入智能回收箱使用,通过“互联网+垃圾桶”向市民宣传垃圾分类方式。记者现场看到,该机器设有纸类、塑料、金属、玻璃四个分类投放口,市民仅需用手机扫描机器上的二维码,将废弃物投放到指定类型的箱体,系统自动计算重量后,手机上便可获取积分,市民可将积分到旁边的零售机换购饮料、水果等商品。这种模式还在丹灶镇碧桂园、美的翰林苑等小区得到复制。
地处丹灶城区中心的云山峰境小区现有住户4000多户,率先作为垃圾四分类试点,云山峰境已投放了四分类的垃圾分类桶,按“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厨余垃圾、其他垃圾”的标准分类投放。
瀚蓝智慧环卫服务有限公司工作人员王怡雯介绍,云山峰境小区还配有44名卫生督导员,在每天早晚居民投放垃圾的高峰期时,监督并指引居民正确投放垃圾,重点检查居民厨余垃圾的投放,解答居民关于垃圾分类方面的疑惑。同时安排垃圾分类宣传员上门入户宣传,并给居民免费派发家用厨余垃圾桶,发动居民自愿签订居民文明公约,以此增强居民对垃圾分类的重视。
“为了大家居住得更干净健康,我很支持垃圾分类。如今小区楼下摆放了不同的垃圾桶,极大方便我们进行分类投放。”云山峰境小区居民尹女士支持垃圾分类的做法。她说楼下还准备了2个垃圾桶,分别收集厨余垃圾和一般垃圾,全家逐渐形成了垃圾分类习惯。
终端处理专业收运团队处置
与上海“干湿垃圾”分类有些不一样的是,目前,丹灶镇陆续推行生活垃圾“四分类”,即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垃圾分类后,归宿也各不相同。王怡雯介绍,可回收物中的低价值垃圾——玻璃将由瀚蓝智慧环卫有限公司运送至玻璃处理厂,其中大部分有害垃圾将运送至南海绿色工业服务中心,少部分的有害垃圾将运送至有资质的处置企业。
“如果居民做好垃圾分类投放,每个类别的垃圾都能作为资源循环利用。比如,厨余垃圾可以提炼生物柴油、沼渣可用于施肥,种植蔬菜果实,实现分类垃圾的资源化利用,变废为宝。”王怡雯说。
记者了解到,截至目前,丹灶垃圾分类知晓率达95%,有害垃圾收集箱投放准确率达到84%以上,其他垃圾桶及可回收垃圾箱投放准确率约53%,分类意识明显提高。启动垃圾分类后,垃圾减量达到26.49%,大大减少垃圾填埋量,减量效果明显。
扩面提质逐步推广垃圾四分类
像云山峰境小区这样深入推进生活垃圾分类的小区,如今在丹灶辖区内的小区、村居和公共机构越来越普遍。根据不同层次、不同年龄人群,丹灶镇通过开展丰富多样的垃圾分类宣教工作,广泛动员、鼓励居民参与城市生活垃圾分类。
其中,在丹灶镇中心小学、丹灶镇初级中学等多所试点学校开展“垃圾分类进校园”活动,通过环保课堂、有奖知识问答、垃圾分类小游戏等活动宣传环保知识,提高学生垃圾分类意识,以学生带动家长一同参与垃圾分类。
丹灶镇也同样重视社区垃圾分类工作。金宁社区携手社工开展“小手拉大手”青少年垃圾分类宣传,并为居民展示垃圾四分类的分类投放方式,提高居民分类意识,形成绿色环保的良好风尚。
下一步,丹灶将大力铺开推动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在科教新村小区试点四分类,并覆盖更多公共机构进行垃圾分类,健全完善生活垃圾分类收运体系,深化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提高居民对垃圾分类的知晓率,引导全民参与其中,建设美丽丹灶。
文/图珠江时报见习记者肖越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