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乡愁浓
文/林友侨
清明近了,乡愁浓了。
在我的家乡粤东,清明是拜山祭祖的“特日”,具有唯一性。清明节的任务就是扫墓(俗称“过纸”),不做别的;别的节日也不能扫墓。不像国内一些地方,有在农历过年或十月初一上坟的,有在中元节或重阳节扫墓的。我的家乡,每个传统节日都有自己的“使命”:春节守岁,端午驱邪,鬼节祭孤(祭拜孤魂),中秋孝亲,冬至添岁,清明扫墓……
在我的家族,清明扫墓会分成三步走,大致用三天时间,完成近、中、远三个层面祖坟的拜祭:清明的前两天,各家各户自扫门前雪,把属于自己小家的山坟扫了。清明前一天,祭拜“中坟”,包括我的曾祖父、曾祖母,他们生了八个儿子,后辈众多;我的爷爷奶奶,也传下了七个儿子,儿孙、曾孙、曾曾孙过百,都安排在这一天前往“过纸”。清明的当天,雷打不动用于集体祭拜“三房公嬷”,他们是我们林氏置村始祖的第三子、媳,生活在清朝嘉庆年间,至今200余年,在本村的后代就有400余人。
“三房公”的祖辈、父辈的祖坟,乃至全县同姓同宗的祖坟,都葬得比较远,比较分散,传下的后人也多,则需按人丁收款,然后选择吉日,各支各房派出代表,统一购置香锭纸烛,相约前往祭拜。这样的祭祖,往往成了同姓、同宗一年一度的盛会,有的还在贤明宗亲、成功人士的倡导下,借此人齐之机,募捐成立基金会,集资建祠堂,修族谱,架桥铺路,倡导孝德、向善、勤学、有为,开展敬老、助学、扶贫、救危活动。这样的宗族活动,往往有利于团结宗亲,凝聚力量,扶弱济难,促进和谐,对社会进步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家国”“国家”,“家”是“国”的一份子,“国”是千千万万个“家”,姓氏、宗族则是“家”与“家”的纽带,它上溯千秋,下传万代,如江河浩荡,汇集成华夏民族的汪洋大海。
我们于清明时节扫墓祭祖,就是为了致敬先人,寻根溯源,追思怀远,寄托乡愁。漫山的瓜果,遍野的花草,泊泊的春水,又将浓浓的乡愁,化作了桃红柳绿,勃勃生机。伴着踏青的脚步,一代一代的人,跪在祖先坟前,诉着,泪着,承继血脉,顽强前行,生生不息……
(作者系广东省作协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