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追思 方式变了 情意不变

■市民对先人的寄语。如今网上祭拜也能代表心意。 ■南海区华侨墓园工作人员对墓区消毒,保障卫生安全。 ■南海区华侨墓园,送葬的市民戴着口罩送别已逝的先人。 ■南海区华侨墓园华安堂内,工作人员为每个骨灰格位里的逝者献花。 ■南海殡仪馆纪念楼前,工作人员把网上市民对先人的寄语写在心意卡上,代为贴在思念心语墙上。 ■南海区华侨墓园,工作人员把白菊摆放整齐,代市民祭扫。
伴随着春风,清明节又如约而至。往常的这一天,人们纷纷回归故土,祭奠先祖与亲友,表达对故人深深的思念。但是,由于新冠肺炎的影响,今年人们选择用一种全新的“云上祭祀”方式,追忆往事,怀想故人。
古人笔下的清明,自然而富有情感。“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清明节习俗丰富,祭祖扫墓又是其中的核心。随着人们观念的转变,网络祭祀等新型环保祭祀方式也悄然流行开来。缅怀先人,贵在“走心”。通过对清明节慎终追远的淳厚民风传承,让文明祭扫的好习惯蔚然成风,让孝顺和睦的好家风发扬光大,成了新时代清明节的新风尚。
民俗
祭祖念故人踏青赏春色
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这时的天,不躁不寒、春风盎然、宜居宜行。去掉春冬的冷意,人们开始活动起来。与家人扫墓踏青,插柳栽树,做一些有意义而又愉悦身心的事情。而自古流传的诸多清明节习俗中,扫墓无疑是重中之重。
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据《南海县志》记载,清明节扫墓惯称“省墓”“扫墓”“责纸”,清明节日起一个月内都是省墓的日期,最后一天叫“末清”,俗称“闭墓”。在这一个月内,扫墓人成群结队走到山岗坟前锄草添土,压上坟头冥纸,点燃香烛,供上祭品,以追念前人的业绩和劬劳,然后奠酒致祭,燃放爆竹。此外,南海民间还有以荞菜炒猪肉祭祖的习惯,取其源远流长的意思,又“荞”与“轿”同音,意指用轿接先人回家受祭。
据记载,清明节的习俗丰富有趣,除了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
“清明节祭祖活动往往在郊外进行,人们把祭祖扫墓和郊游踏青结合起来,既追思先人,又放松身心,于是踏青成为清明节的习俗之一。”本土民俗专家梁诗裕介绍,清明主要的纪念仪式是扫墓,并伴以踏青、外游等活动,体现饮水思源、凝聚乡情、迎接春天的意义。“通过祭祖扫墓来追忆、感恩先人,更是中国‘孝道’文化的传承。”
创新
“云”祭哀思情意不减
每年清明节,周凯琳一家和叔伯等亲戚都会一起到南海华侨永久墓园给爷爷扫墓。因为疫情原因,今年一起扫墓显然是不可能了,但心意还得想办法表达。献花、点蜡烛、挽联、敬茶、敬酒……4月2日,她通过南海民政公众号的网络祭祀平台,进行“云祭祀”,表达对亲人的追思与悼念。此外,平台还有隔空踏青赏花、参观英雄纪念堂等功能。
“祭祖重在表达哀思,不拘泥于形式,更重要在疫情防控之下,唤醒大家对美好生活的珍惜,做好个人防护,确保身体健康,这才是对先人最好的告慰。”周凯琳说,她已把活动链接转发给家人,让大家一起体验网络祭祀的全新感受。
网上祭奠是传承文明的一种现代的、科学的方式,它的本意是不变的,同样传承着“重孝道、重亲情”的传统美德。
“传统文化最集中的诉求就是对先人的怀念,这种传统是不能丢的,在疫情环境下如何延续?数字化手段,对接互联网和云计算、大数据等元素,我们的生活方式必然会因此改变。”在佛山市非遗专家梁国澄看来,传统的清明活动增添现代元素,是对祭扫文化的提升。
近年来清明祭祀不断移风易俗,祭祀方式逐渐转向鲜花祭祀、网络祭祀等低碳环保的形式。
“现在提倡低碳生活,节约用水用电,其实祭扫也一样。”市民陈先生说,以前有一种观念总认为只有比别人家纸钱烧得多,鞭炮放得久才是孝顺。随着文明祭扫的推广,大家的观念都开始转变。“大家都减少了用纸钱祭祀,用鲜花、水果替代。”
延续
丰富文化内涵彰显时代风貌
祭祀祖先、春游踏青不仅是习俗,更是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现代社会中,传统习俗不可避免地面临现代文化冲击,当下,清明文化该如何传承,内涵又该怎样延伸呢?
“随着社会的发展,出现清明节文化内涵逐渐被遗忘的现象,许多年轻人只知道清明可以放假,却不大了解该节日背后的意义。”大沥平地黄氏冬祭市级非遗传承人黄汉威认为,慎终追远才是清明节的意义,因此,社会舆论应当加强对清明节文化内涵的引导。“平地村从2019年11月开始,每月都会举行一期族史讲座,通过了解自己的家族来更深刻地理解地方历史的变迁,感恩先人。”
梁诗裕认为,在挖掘清明传统文化魅力的同时,也应该注入新的时代精神。“清明节,我们在纪念自己身边亲人的同时,也要缅怀那些为了国家和民族献出生命的烈士,思考现有的生命如何延续过去的生命。缅怀的意义不单纯是对先人的思念,当这种缅怀成为沿用至今的风俗时,就会起到价值认同的作用。
每个时代的人都会赋予清明节一些新的内容,随着时代的发展,网络祭祀、鲜花祭祀、种植纪念树、填写心愿卡等文明环保的祭扫方式受到越来越多市民的青睐。清明节在传承中发生着变化,既注重传统要素也要丰富时代文明内涵。
“民俗是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必然受社会发展的影响。”梁国澄表示,传统本就在不断变化,改变是必然的。从民间来说,要鼓励民众走出传统的心态;从政府、社会的角度来说,要给市民提供出口。“对先人的怀念不能丢,那就要考虑在新环境下如何延续传统。今年实行的网络祭扫、居家思念等都是很好的转变。”
不难发现,融合现代元素的清明节文化不仅使清明节习俗多样化,而且让清明节充满新的活力。
文/珠江时报记者洪晓诗图/珠江时报记者方智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