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旗学校家长戴开莲:
家校社协同 为学生撑起广阔天空

■戴开莲积极维护校园周边交通秩序,为学生安全保驾护航。
楷模档案
获奖项目:上善楷模·善爱获奖人物:展旗学校家长戴开莲主要荣誉:在2020-2021年度“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六一”评优表彰活动中,被评为“佛山市南海区优秀家长”;2021年南商教育基金评选中,获得“有为家庭奖”荣誉称号;获评展旗学校“优秀家长”“家庭教育品质家庭”“最美家校合作家长”等。
戴开莲是正家风、严家教的母亲,是展旗学校的家委主任,也是金旗峰社区妇联执委和小区的融和小组组长……她将多重身份巧妙地融为一体,搭建起家校社共育的彩虹桥梁,用爱与陪伴,为学生成长撑起一片广阔天空。
开展校外实践活动给予学生无私的爱
在展旗学校各类活动中,总能看见家长戴开莲的身影。她以爱之名,架设起一条家校社共育的彩虹桥,让每一朵“祖国的花朵”都能幸福绽放。
戴开莲的儿子夏子轩就读于展旗学校。在家庭里,戴开莲是一位正家风、严家教的母亲。她用爱浇灌童心,以平等的身份与孩子沟通,正面积极地鼓励孩子,把孩子培养成上进好学、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就读小学期间,夏子轩每年综合素养都被评优,参加区、镇级科技创客比赛更屡获奖项,是老师和同学公认的阳光优秀好少年。
戴开莲还将爱的种子播撒到每一位学生的心灵,用爱润泽童心。9月2日清晨,展旗学校门外,接送学生上学的车辆络绎不绝,但始终保持井然有序,皆因有人在默默守护。“早上好呀!来,小心过马路。”戴开莲身穿鲜红马甲,手中挥舞着小旗帜,在车水马龙中维持着交通秩序,不时还与学生亲切打招呼,牵着他们的小手走进校园。
为了保障学生出行安全,戴开莲积极组建家校护畅志愿队,带领其他家长开展交通护畅志愿活动,为学生往返家校安全保驾护航。“教育不只是学校的事,家庭的教育对学生也十分重要。”作为展旗学校家委会主任,戴开莲感到身上肩负的责任重大,但她仍然扮演好家长的教育角色,与学校协同育人。
教育孩子的方法有很多,如何当好一名合格的家委?“要有一颗真诚的心和一份真挚的爱。”戴开莲认为,家校共育应侧重于日常积累和课外实践,因此她自发组织学生开展了多场实践活动。过程中,她总是身体力行地进行策划、统筹、执行,全程带队,适时讲解,为学生健康快乐成长注入温暖力量。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戴开莲看来,课堂以外的生活实践,有着与书本不一样的知识,学生能从中更加直观地了解大千世界,更加容易地汲取知识。
依托镇、社区和学校资源,戴开莲引进了和谐邻里跳蚤市场和读书会的项目,定期组织开展亲子阅读活动,让书香飘溢千家万户,助力书香家庭建设。今年1月,她还积极借力社区资源,带领学生走进广州蘑菇基地,探寻植物生长的奥秘,开启了一段充实有意义的研学之旅。
每一场活动结束后,学生和家长给予的良好反馈,都让戴开莲感受到满满信心和动力。她表示,今后还会继续挖掘更多活动资源,为学生们提供更多更好的研学实践。
推动家校社共育让学生学会去爱
在戴开莲看来,家长向孩子给予无私的爱固然重要,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家长最珍贵的教育,应该是教孩子学会如何去爱。“孩子的教育与成长是学校、家庭和社区共同协作的成果。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能影响孩子的一生。”戴开莲认为,学生应该懂得感恩,用实际行动维护社会安定,报答社会。因此,她致力于推动家校社协同育人,希望学生能在受到护荫的同时,学会如何去爱。
展旗学校地处金旗峰社区,大部分学生均居住在离学校约200米外的住宅小区,戴开莲一家也不例外。在社区和小区,戴开莲有着另一重身份角色——社区妇联执委和小区融和小组组长。
去年12月起,戴开莲发现小区楼栋消防通道,总是堆放着闲置物品和大件垃圾,不仅影响公共环境卫生,还存在着较大安全隐患。“小区是孩子们的成长家园,营造和谐、安全、宜居的居住环境,人人有责。”为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增强面向学生的社会公德教育,戴开莲动员居住在该小区的家长和学生,每周进行一次楼道巡逻整治。
由初期的两三人,到后期人数多得需要采取预报名形式,每周都有很多家长和学生“全家总动员”,主动加入巡逻队,扩大了小区治理的“朋友圈”。巡逻整治过程中,学生们个个积极主动、吃苦耐劳,当起“楼道清道夫”。有的参与巡逻、有的做好排查登记、有的帮忙搬走楼道杂物……在学生和家长的合力下,小区楼栋卫生干净整洁。
在戴开莲的引领下,由家校社共同搭建的社会实践平台,渐渐发挥了作用。“孩子们学会关注身边生活,学会如何去爱护自己的美好家园。”戴开莲表示,在社区实践中,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得到提升,逐步培养起“小主人”意识,积极承担建设美丽家园的责任,这便是学会爱的重要体现。
育人工作是一项需要凝聚各方力量的社会化工程,人生第一个学习阵地是家庭,最重要的学习阵地是学校,最大的学习阵地是社会。戴开莲努力搭建家校社共育平台,营造浸润式成长环境,为每个学生提供充足的成长动力和肥沃的成长土壤,正是她铸就大爱情怀的生动写照。
文/珠江时报记者邓施恩通讯员里教宣受访学校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