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水坚持党建引领构建“一核多元”治理共同体,打造融和小区品牌
左邻右里倾下计治理小区出妙计

■同声社区将融和圆桌议事会机制推广至辖区内的各个住宅小区。

■金峰洲社区金名都楼长志愿服务队坚守在防疫一线。

■金溪社区党委带领党员志愿者,发动居民一起参与人居环境整治。
“破解非熟人社区居民诉求多元、意见难以统一、问题化解难等问题,任重道远,但我们不忘初心,始终坚持党建引领,打造融和小区品牌。”日前,在南海区党建引领“创建熟人社区”工作推进会上,里水镇金溪社区党委书记李桂森就“创熟”工作分别作交流发言。
金溪社区的“创熟”工作正是里水镇坚持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缩影。近年来,里水镇坚持党建引领住宅小区自治,建立“一核多元”治理共同体,搭建民主协商平台,增强居民主人翁意识,以“创熟”工作为重要抓手,构建人人参与、共享幸福的融和小区。
构建治理共同体自主解决小区事务
在推动城市社区综合治理过程中,里水镇坚持党建引领,在小区建党支部、党群志愿服务队,立好基层治理神经末梢的主心骨。同时,将三级党建网格体系延伸至城市社区、住宅小区,即形成社区党组织统筹部署、住宅小区党支部承上启下,以小区楼长、志愿者、在职报到党员、物业公司为基础组建户联系党小组的三级党建网格。坚持在党领导下,推动构建治理共同体初有成效。
随着党建网格延伸至居民家门口,多方力量凝聚起来,里水镇城市社区综合治理形成了“一核多元”的治理共同体。在各城市社区党委引领下,目前城市社区已建立了34个小区党支部,凝聚了上数百名党员参与到小区治理中,并吸引了志愿服务队、楼长服务队、议事队伍等一批自治组织靠拢,推动落实一批实事,带动居民自主解决小区事务。
例如,针对后山公园配套改造问题,海南洲社区悦园小区居民一直希望可以改善环境。在海南洲党总支、悦园小区党支部带动下,联合了业委会、物业等多方代表会谈商议,推动了糖果甜蜜基金成立,破解了小区无钱修葺公园的困境,重新修葺一番的公园成为了居民散步休闲的好去处,得到居民一致点赞。
又如,今年疫情防控期间,金峰洲社区党委及小区党支部挥好“指挥棒”,快速集结党员志愿者、热心居民,有序快速铺排守闸口、测体温等工作,日夜守护家园。在里水区域核酸检测工作中,金峰洲社区200多名党群志愿者助力5个住宅小区,只用了数个小时即完成了3万多名居民的核酸采样任务……
在推动小区自治工作中,党旗始终飘扬在一线,治理共同体力量闻风起,顺势动,解决居民诉求,增强居民获得感幸福感。
搭建圆桌议事会解决居民“急难愁盼”
去年,里水镇城市社区综合治理办发布“五步工作法”,推动试点小区搭建居民“融和圆桌议事会”,逐步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社会治理格局。
根据“五步工作法”工作指引,2021年里水镇6个城市社区党委已在试点小区通过“造氛围-建队伍-搭平台-立规则-抓落实”五个步骤,搭建了居民议事协商平台,让居民真正感受到小区治理主人翁地位。今年,6个城市社区积极推动“融和圆桌议事会”在所有住宅小区实现全覆盖。
同声社区党委去年试点在金沙半岛搭建融和圆桌议事会平台,今年以来陆续在合生君景湾、长信御景峰、旧发电厂等多个住宅小区营造议事氛围,并通过“五步工作法”指引,逐渐搭建起融和圆桌议事平台。
目前同声社区各小区已提出多个议题,包括电动自行车巡逻队建设、电动自行车监管、智能识别杆安装及小区停车收费等事项,并及时组织相关议事代表进行协商讨论解决方案,及时回应居民诉求。
现时,城市社区党委、党总支通过“融和圆桌议事会”推动居民参与民主讨论各类社区事务,统筹推进解决了垃圾分类难、小区环境脏旧差等居民关切期盼的疑难问题共约80件。
搭建“交流网”“熟人”社区日臻完善
融和小区的建设,首先是促进人的交流。里水城市社区居民来自五湖四海,文化差异大,陌生感强。因此,今年以来,在里水城治办推动下,各城市社区党委积极探索“创熟”工作,通过丰富的活动、多样的平台,搭建“交流网”,打造“熟人”社区。
例如,把镇情教育作为“必修课”。金溪社区党委多次组织志愿者骨干、楼长代表参观教育实践基地,让居民深入发现梦里水乡之美,增强对镇街、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为了让志趣相投的居民能找到组织,提高参与社区事务的积极性,中恒海晖花园小区在区、镇、社区三级党委的支持下组建了读书会、篮球队、足球队、环保监测队、校车护畅队、关心下一代委员会等,让更多居民通过组织认识邻里,加强交流,在熟人环境中参与各类自治工作。
为推动“创熟”工作,各城市社区党委还大力推动小区“幸福·里”指数建设,包括建立2支或以上的小区党支部、议事代表队伍、楼长队伍和党群志愿服务队等自治队伍,建立党群服务站等活动阵地,每月开展小区邻里关爱日等活动,增强党在基层的动员力和凝聚力,给居民创造更多的交流机会,充分调动居民积极参与社会治理,提升社区自治能力。
有交流,才能交心。当居民可以做到将心比心,同心共建,那么小区治理就能水到渠成。“创熟”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当居民从相识到相知,融和小区的建设就有了源源不断的力量。
文/珠江时报记者欧林菊通讯员李浩坤图片由通讯员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