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群众的“知心人” 贴心服务有温度
里水建立“五社联动”机制,“双百”社工下沉村(社区)为群众排忧解难

■社工为长者送餐。

■“双百”社工与志愿者入户为行动不便的长者提供义剪服务。
“好姨,你要保重身体,我们过段时间再来探望你……”披上蓝马甲,拿起纸和笔,穿梭在基层大街小巷,以满腔热情为困难群众解忧解困,当群众的“知心人”。这是里水镇“双百”社工黄银华的工作日常。
随着里水镇社会工作服务站正式成立,通过配置服务窗口、困难求助服务热线,以及建立“五社联动”机制,镇内10名“双百”社工有了服务平台,更好地下沉到各村(社区),成为群众解决困难的好帮手。
建“五社联动
”机制为困难群众提供帮助
“家里老人发病了,来帮帮我们……”“双百”工程里水站社工黄银华在社区走访过程中,一名居民向他们发出了求助。原来,好姨(化名)患有多年精神疾病,近期状况不佳,出现异常的行为举止,经常与家人发生冲突,给他们造成了很大困扰。
“这不是我第一次接触精神病患了,当时见到好姨,还是被眼前的景象震惊了。”黄银华说,初见好姨,她手脚和脸都是黑乎乎一片,整个人面黄肌瘦,其居住的房子破旧脏乱,门帘、窗帘都是用纤维袋简易制作而成。见到陌生人,好姨神情紧张,充满了防备。黄银华和团队尝试以不同方式与好姨沟通,但都以失败告终。
办法总比困难多,为进一步了解好姨的病情,更好地开展服务,黄银华和团队在当地村委的帮助下,联系到精防医生,进一步了解好姨信息。原来,好姨未婚未育,常年独居生活,病情已持续多年,由于无人监督其定期接受药物治疗,导致病情恶化。
根据好姨的实际情况,黄银华决定和团队开展个案跟踪服务。在多维度了解好姨的需求后,他们有针对性地予以帮助,同时通过“五社联动”,为好姨争取公益性的医疗服务,并将其送到精神康复医院就医。目前,好姨正在专业医院接受系统治疗,情况相对稳定。
“‘五社联动’机制为‘双百工程’的开展提供了很大的帮助。”黄银华提到的“五社联动”机制,是指以社区为平台,社会工作者为支撑,社区社会组织为载体,社区志愿者为辅助,社区公益慈善资源为补充的新型社区治理机制。
扎根村居,服务基层一线,“双百”社工除了为精神病患、残障人士等个案救助提供帮助外,还通过“五社联动”机制,链接社会及社区资源,联动多个社会组织,在镇内多个村(社区)开展亲子课堂、节日慰问、便民服务等,为困难群众送上关爱和慰问。
“给服务赋予温度,‘双百’团队像是群众的亲朋好友。”里水镇公共服务办相关负责人说,为更好地提高服务成效,“双百”团队自驻村扎根以来,积极入户开展调研,与村民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同时建档建册,入户建档率已完成85%以上。此外,“双百”社工还专门成立志愿服务队,用脚步丈量社区,在社区形成“刷脸”效应,在新兴、新联、和顺、金溪社区绘画社区资源图,让“五社联动”机制运转更顺畅。
推动民生服务转型升级打通服务“最后一公里”
熟读相关民政政策,走村入户为独居老人讲解老人证使用方法……这些为群众排忧解难的“兜底”工作,都是“双百”社工的工作日常。
“有些个案比较特殊,如社工不熟悉相关政策流程,不仅会失去群众的信任,也会让个案的受助周期变长。”里水镇公共服务办相关负责人介绍,为了提高“双百”社工服务效能,自去年10月以来,里水邀请了相关专家团队,为“双百”社工解读民政政策、开展岗前培训等,进一步提升“双百”社工人才队伍的能力,增强他们的责任感,打通为民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此外,里水还持续推动民生服务转型升级,通过将多个民生服务窗口整合为社工站“一站式、一窗式”服务窗口,将零散化、碎片化、分割化的民生服务转变为系统化、综合化、集约化,群众只需来到窗前,即可办理社会救助、养老服务、儿童福利、残疾人事务等事项。
“结合‘五社联动’机制,能在基层探索更多的民生服务模式。”里水镇公共服务办相关负责人说,目前,里水镇公共服务办通过链接、整合资源,动员各村(社区)探索基层治理模式,比如在大步社区,通过撬动和激活社会慈善资源,推动大步乡贤会成立;通过“长者饭堂”,解决孤寡、高龄、独居长者的做饭难、吃饭难问题,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在城市社区,“五社联动”机制还嵌入到住宅小区综合治理中,以“五步工作法”构建全链条居民议事协商机制,帮助居民搭建“融和圆桌议事会”平台,探索基层治理的新模式,引导居民成为基层治理的参与者和推动者,解决小区停车难、环境卫生差等民生问题,让居民从“旁观者”变为“主导者”,有效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和自我监督。
文/图珠江时报记者刘伟鹏通讯员辛嘉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