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德新 没有先例就成为先例把农贸市场改出一片新天地
小/档/案
●姓名:范德新
●职务:里水市场监督管理所副主任级聘员
●奖项:创新奖
农贸市场升改,怎么升、如何改,这样的思绪自始至终萦绕我的心头。至今虽已完成了10个A级农贸市场升改验收,但步调仍不能停、不能变,因为这是实实在在为百姓谋福祉、办实事。
接打电话、整理文件、走访调研……这样“三点一线”的生活,我不记得持续多久了,但我深明一个道理:路能想出来,更要做出来、走出来,可能过程会有曲解、困难,但逐个克服下来,更多的是成就感、幸福感。干出成绩,帮百姓办好事,心里才踏实。
市场升改合民心才叫改成功
有人说农贸市场升改很难,因为没先例、没试过。我的看法是,万事开头确实难,但办法总比困难多,没有先例就成为先例,用心用情去做,困难总有克服的一天。
我是土生土长的里水人,对农贸市场的感情很深,商品种类丰富、价格实惠,有着特有的热闹和烟火气。但是,市场也有买卖缺乏诚信、购物环境脏乱等情况,久而久之,菜品质量越来越差、种类越来越少,市民不愿来,摊位不愿租,吃亏的终究还是老百姓。我也曾想方设法去“破局”,但成效见微,心有余而力不足。
2020年,我接到了上级初拟的农贸市场升改文件,看着来了精神。熟读消化文件后,我对农贸市场升改的方向更清晰了,但心里也打起了鼓:里面没有具体指示,该怎么升、怎么改?
带着疑问,我开始了长时间的走访调研,全镇在册21个农贸市场全部走了个遍,有些甚至走了好多回。一来生二回熟,我和市场方的沟通也变得更加直接高效,大家打开天窗说亮话,升改意愿和方向也变得明晰起来。据此我初步摸索了一套升改方案,毕竟走在文件前,做好准备总不吃亏。
天天走访,没日没夜地整理、想方案,谁对升改有疑问,都认真尽力去解答,碰上有想法的市场方,我会更加上心做好笔记,只要是升改意愿强、升改合情合理,都尽可能想办法调和“文件与实际”。
期间,岗联市场方多次表达了升改意愿,我到现场勘察后,发现这里破旧铁棚密布,排水设施缺失导致污水横流,垃圾乱堆乱放,个别区域气味十分刺鼻。“改肯定得改,而且马上改,但我们也只能边摸索边改。”当时我是这么对岗联市场方说的,他们也愿意配合去做。
去年5月,岗联市场升改正式动工,不到半年时间,率先在南海申请并通过了验收。空间布局重新科学规划,污水明渠暗渠化,还引入了数字科技,在每个摊位安装了“智信市场”系统,帮助市民和管理方清晰了解菜品价格、掌握货品来源和产地等信息,实现农贸市场经营“公开、透明”……如今,岗联市场成为了周边街坊口口相传的“现代超市”,市场升改合民心,才叫真成功。
难题不难贵在沟通
农贸市场升改,是民生工作绕不开的重点,过程难免碰到问题难点,难就难在“利益均衡”。这里的利益是指市场运营方、市场管理方、商铺摊主、消费者的利益,难题不难,贵在沟通,讲理讲情,既要标准化完成升改,更要人情化、实际化实现升改。
以新天地市场升改为例,该市场较为特殊,商品种类多,但分类零散,我对其的理解是“半批发”性质。这里有一定的现实基础,因为周边10万人的日常消费都需要它,所以停业升改的路子肯定走不通。通过和市场方、商铺主等讨论,我们决定采取“循序推进市场小范围升改”的方式,保证升改在不影响周边市民日常生活的前提下进行。
还有个很有趣的现象,此前我到村(社区)走访调研,村民都会逮着我问这样的问题:“市场用得好好的,为什么要改,改来干什么?”我都会以他们熟知、身边的例子回答,比如大朗市场升改,我给他们算了笔账,占地3000多平方米的市场,升改前商户寥寥无几,村民分红没有起色;升改后,环境改善,管理提升,营商环境好,商铺至今已租赁超七成,周边居民购物种类变多,出行费用减少,年分红有望得到提升。
升改既是“翻新”,也是帮助市场方根据需求,准确找到市场定位,这也使镇内市场升改呼声变高了。去年,里水农贸市场升改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2021年全区升改完成通过验收的39个A级市场中,里水占10个,是南海唯一一个全部升改市场通过A级验收的镇。
成绩已然成为历史,关键着眼当下未来。今年,我将继续打好“五张牌”,力争在4月30日前,完成白岗市场、太行市场等5个农贸市场升改,在今年内完成全镇在册21个农贸市场升改。
在升改中,我把经常碰到的问题、收集到的建议等分好类,并总结出相应的处理办法、因地制宜的最优建设方案。
农贸市场升改是起点,但不会是终点,为民服务,为民办实事,提升民生福祉,这是我的工作目标,也是初心和理想。
(本文根据受访者口述整理)文/图珠江时报记者刘伟鹏通讯员朱嘉泳谢家如黄鑫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