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新闻网首页 南海 镇街 政策 文化 专题 直播 视觉南海 更多
  • 微信头条
  • 信息发布
  • 经济
  • 情报站
  • 音视频
  • 活动
  • 公告
珠江时报数字报 - 南海新闻网
  • 2021年12月14日
  • 返回头版
  • 返回版面
  • 标题导航

    第01版:要闻

    • 用五年时间打造“青春追梦人”品牌
    • “小绿车”进厂企接种服务零距离
    • 里水获授广东省象棋之乡
    • 双皮黄番薯如何继续甜下去?

    第02版:一周时政

    • 推广好家风 营造好乡风
    • “小绿车”进厂企 接种服务零距离
    • 尽快完成自查自改助力文明城市创建
    • 智慧图书馆做阵地引导孩子多读书
    • p36

    第03版:重点关注

    • 足球少年展风采 绿茵场上争高下
    • 里水获授广东省象棋之乡

    第04版:特别策划

    • 37载教研相长 带徒弟携手筑梦

    第05版:左邻右里

    • 每天巡查找问题 圆桌议事促治理
    • 村民上课学讲赤山好故事
    • 代理公司少报数据企业违法被罚过万

    第06版:乡村振兴

    • 双皮黄番薯如何继续甜下去?

    第07版:里水影像

    • 和顺文体公园 滨河美景 健康生活

    第08版:生活+

    • 不是重点人群也要打加强针吗?
    • 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开始确认
    • 电子驾驶证推行热点问题全解读
  • 数字报首页
上一篇 下一篇

05:左邻右里

里水赤山村组建导赏员队伍,助力乡村振兴

村民上课学讲赤山好故事

2021年12月14日

■导赏员获颁结业证书。

了解导赏员的“诞生过程”。

珠江时报讯(记者/陈志健通讯员/林丽纯朱嘉泳摄影报道)“要不是参加了培训,我都不知道原来村中祠堂有这么多的故事,不知道李氏先人留下那么多值得传承的家风家训!”12月8日,为期一个月的赤山村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导赏员培训落下帷幕,赤山村媳妇杨秀梅在结业仪式上说。当天,16名导赏员通过系统培训、练习及测试,最终拿到结业证书,成为赤山古村文化的讲述者。

发掘村民组建导赏员队伍

赤山村是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有保存较为完好的古建筑群和传承300多年的“跳火光”非遗民俗。近十年通过不断的环境升级和文化保育,赤山村环境基础和文化软实力逐步提升,越来越多的人慕名到村中参观。面对频繁的接待任务,赤山村最终决定组建导赏员队伍。

2021年10月,在“党建引领乡村美·民俗故事我讲述”赤山村民俗文化推广活动中,赤山村古村导赏队正式授旗成立,由经济社社长、巾帼志愿者、热心村民组建的23人队伍接受聘书,成为志愿者导赏员。11月中旬开始,赤山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聘请专业导赏培训师对志愿者进行集中培训,最终16名志愿者完成全部课程并通过考核,成为正式的古村导赏员。

“村民成为志愿者,在导赏过程中化身古村民俗文化及良好家风家训的传播者,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是里水新时代文明实践的新尝试。”里水镇文明办相关负责人表示。

导赏为媒开启文化振兴新探索

赤山村是里水镇首批乡村振兴示范村之一,以“古村乡愁光耀赤山”为品牌开展建设。此次组建村民导赏员队伍,是赤山在动员群众做文化保育方面的新尝试。一方面,村民的讲述中有更多的古村生活记忆,会让整个讲解充满吸引力和趣味性,提升村接待导赏水平;另一方面,借助导赏的平台,也让村民在参与过程中更关注赤山的文化传统和发展脉络,促进和带动更多村民积极参与村的建设。

“希望依托导赏队伍的建设,开启文化振兴的新探索。”赤山村党委书记陈惠燕表示,乡村振兴的最终目的是要切切实实改变村民的生活,让大家的生活好起来,富起来。而文化振兴要真正带来经济收益,需要村组干部不断探索,不断坚持。接下来,赤山村除组织恒常导赏接待外,还将积极开展导赏员队伍建设,带领导赏员到先进村学习文化保育工作经验,结合议事厅平台的使用,群策群力探索赤山文化振兴工作的思路和方向。

据悉,今年里水以“一站式、全融合、泛实践、共缔造”为工作思路,在里水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及村(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探索建设的基础上,打造富有特色、深入民心、贴近群众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点。本次赤山村志愿导赏员培训正是利用了村中村史馆、文化室、历史建筑等场地,结合“一村一品牌”定位开展文明实践活动的生动实践。

接下来,里水将全面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点建设,定期组织群众开展文明实践活动,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珠江时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rnh222@126.com 举报电话:0757-81212540

地址:佛山市南海区桂城街道南海大道北57号 邮编:528200 电话:0757-81212540 传真:0757-83873205

互联网新闻登载服务许可证:粤ICP备17097190号-1 粤公网安备 44060502000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