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影剧院 见证里水文化发展变迁

■2021年梦汇尚城。珠江时报记者/刘伟鹏摄

■2001年,位于里水影剧院旁的灯光球场。黄远梅摄

■2010年 梦汇尚城起 建。 禤国坤摄

■2008年,里水市民到影剧院观看电影。邹伯海摄

■2010年里水影剧院。禤国坤摄

■陈宇宙描绘着原里水影剧院一带的文化情况。 珠江时报记者/刘伟鹏摄

■每日下午的街心公园,总会上演精彩的象棋对局。珠江时报记者/刘伟鹏摄

在旧照片集里,一张些许褪色、拍摄场面却热闹非凡的照片吸引了记者的注意。原来,这里曾经是里水人最引以为傲的地方之一——里水影剧院。据《里水镇志》介绍,里水影剧院于1992年8月建成,是当时广东省第一家上档次的村级大型影剧院,1995年更是被广东省文化厅评为“广东省特级影剧院”。
事实上,里水影剧院的建立,不仅为当时的里水人提供了娱乐消遣的去处,还成为里水文化交汇的中心,大大改变了里水人领略文化、体验文化、感受文化的方式。
“得益于里水影剧院,每当有新影片上映,里水人民总能看到每部电影的‘首映’……”谈起里水影剧院的前世今生,久居里水、已是花甲之年的陈宇宙仿佛打开了话匣子。他带着记者来到里水影剧院原址地,现在的梦汇尚城处,边走边比画,兴奋地描述着当时的文化盛况。
在20世纪50年代,昔日的街心公园、里水中心幼儿园、里水广播电视站一带,是一片空旷的地方,东面建有墟廊,墟廊前的几棵老榕、石栗树,把墟场遮得严严密密,夏可遮阳纳凉,冬能御风避寒,如此舒适的环境,吸引人们相聚于此嗑家常,生活好不惬意。渐渐地,这里成为了当地人的休憩聊天好去处。
随着年代的发展,人们开始向往着有朝一日,能随时在“家门前”过上精彩的文化生活。在当时政府及群众的努力下,偌大的空地逐一被划分,变成了文娱广场、20多米宽的大舞台等,砖墙瓦盖也在舞台后搭建起来,图书室、储物室、休息室等陆续建成,“里水人民广场”几个黑漆大字伫在半空中,这片“荒芜”的空地,开始迎来了初次转变,里水人民的生活,也随之注入起一股文化热流。
“当时,人们爱称这里为‘文化站’,是集文化、开展文娱节目的站点,每每举办文娱活动,这里必定水泄不通。”陈宇宙带着记者来到里水中心幼儿园,指着旁侧的停车场说,以前,体育文化开始在里水兴起,这里曾是里水一代人的“篮球回忆”,在此临时改造的篮球场上,每晚都会上演精彩的篮球比赛,人们总会在茶余饭后前来驻足围观。浓厚的文体氛围,让群众自发从几公里外的石场,运来毛
石,在球场四周叠起石墙,砌筑起宽敞的石级座位,一个灯光篮球场就这样建成。而后,越来越多的市民喜欢早早吃过饭,来到球场“霸头位”,浓厚的篮球热情和氛围,让四处响彻着欢呼喝彩声……
彼时的里水人民广场,每逢假日或特定时期,数不胜数的农民、工人、学生汇聚于此,空旷的场地上人头涌涌,好不热闹。这里不仅成为了当地村民观赛比赛的“体育中心”,还是排座设幕的露天“影院”,也是舞枪弄剑的“大戏”舞台……这片空地孕育着朵朵文化之花,亦成为了人们聚集、休闲、娱乐的文化胜地。
1992年,镇政府集资300多万元,打算建设里水文化中心和里水影剧院。考虑到当地文化的集聚性,里水影剧院选址在里水人民广场旁侧,并于1992年8月建成,名声响彻内外的里水影剧院,加上文化底蕴浓厚的里水人民广场,两者连成的一带成为了人民休憩集聚的必去之地。
随之而来的,是一股席卷里水的文化浪潮,带动着周边的文化载体不断完善,人们逐渐对文化有了新的认识,也开始成为文化传播的实践者。后来,在里水影剧院一带,载歌载舞的队伍多了,看戏唱戏的人也逐渐密集起来……这无疑是里水文化发展轨迹的最好证明。
随着里水城市化进程的迅猛浪潮,里水影剧院的结构、功能、布局等开始与时代“脱轨”,走过了近20年的它,迎来南部城区三旧改造的契机,2015年,12层楼高的“梦汇尚城”建成启用:原本的“影剧院”变成了现代化的电影院;在广场舞台后,几张桌椅简单摆设而成的图书室,变成了现在7楼整层宽敞、舒适的图书馆;路边地摊组成的“步行街”,变成了室内布局合理、分类分层的“商业街”;里水镇文化发展中心也迁至此处,通过“文化悦民”系列活动等,将梦汇尚城打造成一个文化宣传、新时代文明实践的阵地……
如今,里水文化更是愈渐变得广泛化、基层化。每年,里水镇文化发展中心都会举办“粤韵绕古祠”“情系基层系列活动”等,将文化盛宴送到各村(社区)中,让更多里水人领略和感受家乡文化魅力。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里水重点项目之一的里湖新城,核心位置也将建设里湖文化中心,总投资额约4.5亿元,建筑面积约3.5万平方米,展览馆、演艺厅、青少年活动中心、图书馆等四大功能区,将为市民全面提供一个文化和艺术的体验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