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建专家南海寻亲 本报持续追踪报道
乡村振兴专家孙君寻找外公陈元泉的八位兄长及其后人,市民如有线索请致电本报
近期,乡村振兴专家孙君向珠江时报梁心帮办栏目求助,希望本报帮忙寻找他外公陈元泉的八位兄长及其后人。陈元泉79年前离开南海,由于时间久远及其他客观原因,孙君能提供的有效信息相对较少,本报呼吁广大市民提供寻亲线索。
乡建专家寻亲一事在佛山+APP、珠江时报微信号、南海发布微信号、南海七镇街官方微信等政媒平台报道以后,迅速在网上形成热点。众多市民提供线索,线上平台也有不少网友留言关注此事。
截至记者发稿时,该报道在佛山+APP热点排行榜高居首位,珠江时报、南海发布等微信号阅读量总共超过4.94万。记者通过走访和查找资料开展寻亲工作,力求尽快为孙君寻得亲人。广大市民朋友如有线索,欢迎致电本栏目(联系人杨记者18928636338,梁记者18923134567)。
陈氏寻亲资料
据孙君陈述,陈元泉是广东南海县人,民国时期曾是国民党军医,约1943年离开南海去往安徽,解放后留在当地生活。陈元泉兄弟九人,他排行第九(元字辈)。陈元泉之女陈宝玲(孙君母亲,或为宝字辈),今年81岁,小时候在南海生活,直到1956年离开。
孙君外公:
陈元泉,1943年离开南海
孙君外婆:
赵有珍,湖南湘潭人
孙君母亲:
陈宝玲,1956年离开南海,后一直居住
在安徽省当涂县大桥镇小吴村
陈元泉儿女:大女儿:陈宝林二女儿:陈宝群三女儿:陈宝农四儿子:陈建平陈元泉是“元”字辈,后面可能是“宝”字辈。
助力南海乡村振兴再次燃起寻亲热情
孙君是安徽人,1961年生,现任北京绿十字生态文化传播中心主任,长期致力于新农村环境建设,进行了大量试点工作,著述颇丰,是乡村振兴方面的知名专家。
2月10日,孙君受南海区人民政府邀请,参与南海区乡村振兴项目建设。南海是他外公和母亲的故乡,此次回到南海,让他再次燃起寻亲热情。
孙君向记者讲述,他外公陈元泉是广东南海县人,民国时期曾是国民党军医,约1943年离开南海去往安徽,解放后留在当地生活。
陈元泉兄弟九人,他排行第九,其余八人均已失联,孙君想寻回的便是这八人及其儿女;这八人如果还健在,应有百岁了。
孙君母亲名叫陈宝玲,1941年生,今年81岁。1956年以前,陈宝玲在南海和安徽两地奔波,1956年正式离开南海,后一直居住在安徽省当涂县大桥镇小吴村。陈宝玲离开南海时只有10多岁,她对自己曾经生活过的家乡印象模糊,仅记得的是:住在一条陈姓大村,村里有个小山坡,山坡前有一条河,村里瓦房密布。
为了找到外公的兄长及其后人,几十年来,孙君一旦有空就四处奔波,查找档案,寻访相关部门。
起初,孙君想通过档案查找到外公祖籍的村居。他首先到当涂县找档案,没找到。后来当涂县有一部分行政区域划到芜湖市,他又前往芜湖找,依然没有结果。孙君说:“档案寻亲这条路行不通,所以我们把目光投向了南海。”
去年9月23日,孙君的侄子孙汉带着奶奶陈宝玲来到南海、广州。由于民国时期广州部分区域归属南海,所以祖孙俩先后辗转广州市白云区的白沙村、沙贝村、钟荣村和南海的泌冲村,询问陈氏族人,但历时三天依然无果。
今年2月10日,孙君受邀参与南海区乡村振兴项目建设,为他寻亲带来了新机遇,他非常激动,第二天就赋诗一首以表达寻亲的迫切愿望。这诗题为《南海寻根》,诗中写道:身在南海村祠旁,同根同族两相休。看谁都像陈家人,花落无声泪下流。异域无边总回首,四代同堂皆为愁。念念不忘念念忘,千里单骑向天求。
“只要能找到亲人,不管需要怎么做,我们都会配合。”孙君说。
市民热心报料助力专家寻亲
报道发出一天以来,寻亲热线便收到了不少热心市民来电。聚焦报道中地点要素的,有来自里水镇麻奢村的陈先生报料,对方称“村里有个小山坡、山坡前有一条河、村里瓦房密布。”这要素与麻奢村数十年前的一地吻合。21日下午,记者随陈先生前往现场了解情况。
据陈先生描述,该地现位于麻奢村东位牌坊至麻奢小学之间,在牌坊前,曾经有一条三米宽的河沟,现已被填平;在麻奢小学旁的民宅区内、陈先生的祖屋附近也曾有一个小山坡,数年前也已被推平。陈先生幼时常到山坡和河沟中玩耍,“前河后坡”的景象记忆犹新。“报道中所描述的环境,跟我在祖屋居住时的环境十分相似。”陈先生说。
现场,陈先生还带来了《广东南海麻奢部分子孙族简》手抄版,族谱上写着的“卅代”(三十代)为“宝”字辈,与报道的描述相符,但并未标注“廿九”代字辈,记者已联系麻奢村进行查证,发稿前未得到回复。
除了聚焦地点要素,也有聚焦陈元泉身份的市民来电。该名热心市民称丹灶镇联沙社区上良村,有一陈姓人家,男的以前也是国民党军医,其妻子被村里人称呼为“八婆”。该对夫妇均已去世,他们有两个儿子,一个叫陈雄明,一个叫陈雄万。
记者与联沙社区“两委”干部梁健洪确认核实,并联系上了72岁的陈雄明。陈雄明表示,父亲名叫陈伟光,在其3岁时已去世,对父亲的生平事迹及兄弟情况,仅听过母亲提及。“父亲也是兄弟九人,他排第八,还有个小叔在15岁左右离开了丹灶,之后渺无音讯,离开那一年正是1938年日军在广州炸海珠桥的时候。”
陈雄明表示,家中没有族谱,他的父亲虽是光字辈而非元字辈,但听母亲说小叔在离开丹灶时改了名字,但不知道改了什么名字。母亲生前还叮嘱陈雄明兄弟,有机会要寻回自己的叔叔,但这些年一直没有结果。
目前,上述情况已反馈至求助人,记者将会进一步跟进,同时联动档案馆查找相关资料进行核对。
启动DNA比对筛查疑似亲人
连日来,乡建专家南海寻亲一事持续发酵。近日,本报记者兵分多路寻访南海七镇街各陈姓村了解情况,并到南海区档案馆查看陈氏资料,同时与专家密切沟通DNA比对事宜。
记者从丹灶镇方志办查询出陈氏相关信息和在各村居分布情况,结合报道中提及的地理要素,筛选出符合条件的村居,但与村居沟通后,仅有一名90多岁的居民为“元”字辈(专家寻亲对象为其外公陈元泉),了解该名居民成长背景后确认不符。
狮山方面联系上狮中村江美经济社,帮忙咨询村中老人,目前尚无任何信息反馈。桂城方面得知平东社区泮塘村陈姓为大姓,但记者联系了解后,发现该村字辈排序并无“元”字辈或“宝”字辈(“宝”字辈为专家母亲字辈)。大沥方面则联系了沥中社区、六联社区、太平社区等社区,同样未发现有类似的字辈和家庭情况,部分社区尚未答复。九江方面则通过本土历史文化爱好者,将寻亲信息发至九江各陈氏微信群,同样未发现有类似的字辈和地理环境。
另一方面,记者22日下午来到南海区档案馆,查看陈姓族谱及南海区自然村落历史人文普查成果。根据馆藏资料,目前南海狮山镇的狮中江美村和里水镇麻奢村,有陈姓宝字辈。而根据南海区自然村落历史人文普查成果,记者统计出,南海以陈姓作为第一大姓的自然村共有96个,而以陈姓作为第二大、第三大姓的自然村则更多,具体数字尚在统计当中。
期间,记者还了解到,该馆对专家寻亲一事高度重视,连日来不停查找资料。相关工作人员表示,由于陈姓是南海第一大姓,人多分布广,加上专家提供的信息有限,所以寻人难度很大。接下来,他们将根据已掌握的信息、资源,排查分析,尽力帮助专家寻亲。
除了实地寻访陈姓居民,专家寻亲也在网上掀起一波热议,不少网友都表示:为什么不通过DNA比对进行寻亲。事实上,在报道推出前,记者已经向相关专业人士咨询意见建议。
专业人士表示,DNA比对,简单来说就是将血样信息做成数据,上传到全国的大数据库当中进行一个比对。如果是寻亲,需要寻与被寻双方的DNA信息都在库里,才有可能自动比对。值得留意的是,DNA比对一般是亲子之间的比对,如果是二代或以上DNA比对,需要指向性更强的两份DNA信息。
此前跟踪报道中有述,丹灶镇联沙社区上良村提供了72岁陈雄明的线索。陈雄明父亲陈伟光与陈元泉同是国民党军医,共有兄弟九人,其排行第八,第九的小叔自1938年后失联,失联前曾改名。
姓陈、国民党军医、九兄弟、老九失联……种种信息对照下,尽管字辈与专家提供的不符,但为了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性,经记者与双方沟通,双方都愿意安排录入DNA。但如果陈雄明确是专家寻亲的对象,他与专家母亲的关系是堂姐弟,属第三代旁系血亲,比对难度更大。专业人士建议,由陈雄明与专家舅舅陈建平,进行Y染色体的比对(Y染色体来源于父亲,只在男性间遗传)。目前相关事宜正在推进中。
文/珠江时报记者杨世聪吴玮琛刘伟鹏图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