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竹林:当代骨伤科流派十大名家之一

何竹林,1882年出生,广东南海九江河清村人,被誉为“破肚穿肠能活命的神医”,是中国当代骨伤科流派十大名家之一。
闯南走北增见识
何竹林父亲何良显,精通武术,擅长骨科,行医为业。受父亲影响,何竹林自幼酷爱习武学医。8岁起,他先后拜广州光孝寺一和尚和番禺一民间武林高手为师。经10年勤学苦练,武艺医术大有长进。
18岁那年,何竹林辞别父母和师长,孤身闯江湖。从广州出发,经粤北珠玑古道入江西,北上嵩山少林寺、九朝古都洛阳,抵历史名城北京,再跨越万里长城前往哈尔滨。南返时,经山东半岛到石头城南京和长江入口处上海等地,然后由水路回广东。他跋山涉水,风餐露宿,历时3年,行程两万余里。一路上,何竹林游名山古刹,访名师同道,行医卖药,切磋医术和武技,视野大为开阔。远行归来后,何竹林立志悬壶济世。
﹃破腹穿肠能活命﹄
1904年,何竹林在南海县城广州长寿东文兴大街22号挂牌设馆行医,不久迁至长寿东乐善戏院左邻20号。开业不久的一天,一位住在海珠区紫微街的老妇人从楼上坠地,头部重伤,昏迷数日,危在旦夕。家人把她送到长堤一家法国天主教会办的医院,洋医生见状,摆手摇头不迭,说是无可救药,拒绝治疗。家人无奈,只得准备后事,还购置了棺木。后经人介绍,又把奄奄一息的病人送到何竹林处。何竹林先给病人服下“通脉止痛散”,再经一段时日精心调理,终于把这位老人从死神手里夺了回来。何竹林妙手回春,救活了洋医生认为活不了的垂危病人的消息不胫而走,轰动全城。
1917年,孙中山南下广州组织大元帅府,副官长马伯伦试枪受伤。何竹林为其诊治,用药1个多月治愈。经马伯伦介绍,何竹林加入孙中山创办的联义海外交通部。
1924年,一市民被流弹穿破腹部,肠管大量外流,出血不止,情况危急。何竹林凝神细看,思索片刻,用“银花甘草水”外洗,再取米酒消毒,把肠管推回腹腔,然后用麻线缝合伤口,外敷“解毒生肌膏”。该市民康复后,感激涕零,特制一块牌匾送给何竹林,上面写着“破腹穿肠能活命”几个大字。从此,何竹林名声更盛,被誉为“神医”。
1925年香港大罢工和1927年广州起义期间,何竹林不顾个人安危,亲自为苏兆征、陈郁、何来等共产党领导人和一些工人赤卫队伤员治疗,一时传为佳话。
1935年,西关一间破院因年久失修而倒塌,受伤者众。其中有一年逾八旬的老大爷被压在残墙之下,遇救时已昏迷不醒。只见头部重伤,脑浆外流,鲜血淋漓,惨不忍睹,在场的一些人都认定他快不行了。但经何竹林精心医治,老人死里逃生,其家人感激不尽,赞扬“何君之仁心仁术,不啻再世华佗也”。
育得桃李满天下
抗日战争期间,日机轰炸广州,伤亡不少。何竹林义愤填膺,组织民众救护队抢救伤员。广州沦陷后,何竹林避居南海里水甘蕉村,为乡亲治病,至今传为佳话。
抗战胜利后,他重操旧业,对劳苦大众送医赠药,分文不取。广州解放前夕,国民党炸海珠桥,何竹林一如既往积极投身抢救受伤市民。
广州解放后,德高望重的何竹林连续三届担任市政协委员,加入了中国农工民主党。
1956年,广州中医学院(广州中医药大学前身)创办,年逾古稀的何竹林受聘到该院任教。何竹林不仅在教学上呕心沥血,还把自己几十年来积累的疗效显著的骨科秘方、治疗手法和用药经验,毫无保留地公诸于世。比如,现在人们称道的“田七跌打风湿软膏”,就是根据他老人家献出的秘方制成的。由他主编的《中华外科学讲义》《中医骨伤科学》等,就是他丰富的骨科知识和实践经验的结晶,也是他对中医骨伤科学的重大贡献。
何竹林行医、悉心授徒60多年。他的儿女和高徒数十人继承父业、师业,把精湛医术和高尚医德传播到海内外,成为各地的伤科骨干。何竹林的6个儿子均以骨伤科为业,4个女儿中也有两人从事中医事业。长子何应华,是广州著名的骨伤科医生之一。他最小的儿子何应权,早年毕业于广州中医学院,继承父业在母校任教。其中,高徒高北海、岑泽波、黄宪章、谭昌雄等已成为岭南名医。
何竹林医学著作颇多,曾编著《中医外科讲义》《中医伤学科》《中医治疗骨折100经验总结》等。
1972年1月21日,何竹林在广州病逝,终年91岁。
文/珠江时报记者何万里通讯员刘颖君(部分素材来自《南海市九江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