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新闻网首页 南海 镇街 政策 文化 专题 直播 视觉南海 更多
  • 微信头条
  • 信息发布
  • 经济
  • 情报站
  • 音视频
  • 活动
  • 公告
珠江时报数字报 - 南海新闻网
  • 2021年12月01日
  • 返回头版
  • 返回版面
  • 标题导航

    第01版:儒林九江

    • 新闻速览
    • 快乐足球悦动校园
    • 热烈表彰十佳出租屋管理者
    • 党群合力提升村居颜值
    • 多部门配合“抢险”提升应急处置能力
    • 2023年底前完成 1500亩拆旧复垦
    • 抓好“六个聚焦”开创九江更美好未来

    第02版:重点

    • 党群攻坚 村居洁美颜值升

    第03版:我为群众办实事

    • 从群众身边事入手 推动民生大变化
    • 社区文化墙变美了 家门口的路平整了
    • 老人遭遇车祸受伤 路过医生紧急救援

    第04版:策划

    • 汇聚正能量 打造和谐温馨家园

    第05版:视觉

    • 快乐足球 悦动校园

    第06版:村居/人物

    • 九江 134个公厕改头换面
    • 陈体全:四百年陈李济药厂的创始人

    第07版:法制生活

    • 楼房堆放易燃物品 网格员及时处置
    • “沉浸式”课堂进校企 禁毒宣传再升温
    • 家长要教育子女 防范网络诈骗
    • 让青春期不“迷茫”
    • 驾乘摩电违规路口罚写“作业”

    第08版:生活服务

    • 感染 HIV病毒等于患艾滋病吗?
    • 秋冬季皮肤干燥关键要做好保湿
  • 数字报首页
上一篇

06:村居/人物

陈体全:四百年陈李济药厂的创始人

2021年12月01日

    创建于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的陈李济药厂,至今已成为全球最长寿中药厂。而创办人是广东南海九江人陈体全和西樵人李升佐。

    志同道合同心济世

    陈体全家穷,母亲多病无力延医,为了治好母亲,陈体全悉心钻研医书,并经常上西樵山采药、辨药。一天,陈体全在西樵山采药时看见一位采药老人在风雨中昏倒,便急忙背他到岩洞救治,老人醒后知道陈体全上山采药为母亲治病,孝义堪嘉,又有救死扶伤精神,便收了陈体全为徒,把自己多年行医采药的经验及祖传秘方悉心传授给他。

    陈体全在母亲病好后,经常为乡邻治病,并根据老人传授的方丹研制膏丹丸散周济贫民。

    明神宗万历二十八年,也就是公元1600年,同样是南海县人的李升佐,在广州大南门已末牌坊脚经营一间中草药店。一次,李升佐在码头发现一包银两,他不顾天寒地冻,一整天站在码头上等待失主。遗落银元的人正是陈体全,他收回卖货的钱准备回乡度岁,一时疏忽失落。

    当他回到码头寻找时,被李升佐的诚实深深感动,便提出从失而复得的银元中取出一半,投资到李升佐的药店中,一起实现行医济世的愿望。两人志同道合,一见如故,立约“本钱各出,利益均沾,同心济世,长发其祥”,共同创办陈李济药店,寓意“陈李同心,和哀共济”。

    古方正药诚信为核

    陈李济开张后,药店继续设在大南门己未牌坊脚,即今天的北京路陈李济旧厂址,陈体全负责在前店坐堂问诊,李升佐在后厂研制药丸,他广泛收集古代的各种验方、成方,研究炮制方法。

    陈李济四百余年没有搬迁,一直忠实地守护着双门底,守护着广州城。坊间有一种说法,“北有同仁堂,南有陈李济”,其实“南陈”的历史,比“北同”还要长。

    “陈李济”以济世为办厂宗旨,以“古方正药”标榜。精选上等药材,严格配方,做到“工艺虽繁,不减其工,品位虽多,不减其物”,因丹丸疗效甚佳而驰名四乡。

    在历史长河中,为什么陈李济能屹立不倒?可以说,没有诚信就没有“陈李济”,“陈李合作,同心济世”提倡的“合作”、“济世”的理念,也成为了这个四百年老字号企业文化的核心精神之一。因诚信而生的陈李济,在以后的经营中自然将诚信当作立业之本。严格把握其产品的质量,绝不以次充好,滥竽充数,力求给予顾客最好的,自然赢得老百姓的信任与支持,才能经久不衰,品牌不倒。

    陈李济不断收集、积累各种古方和名医的经验方法,用心研究各种中药的炮制技术,形成独特的制备工艺,保证了产品的药效和质量。

    陈李济还不断创新,在行内首创蜡壳大蜜丸。岭南天气炎热,如何让药丸久存不变质成了一大难题。清朝康熙年间,陈李济制药人员研发出一种新型的包装保存方法,就是将蜂蜡和木蜡混合在一制成软硬适当的蜡壳。将药放入其中,并用蜡密封,其效果尤胜于罐头包装。

    宅心仁厚口碑极佳

    陈李济不断进行体制创新,进行“口碑式营销”。

    原先陈李济只是卖草药的,但陈体全发现中成药的附加值高,于是抛弃原先的经营模式,进行前店后坊的生意,前店销售,后店加工,改售卖中成药。

    古语有云:广东有三宝,陈皮、老姜、禾秆草。陈李济所售买的陈皮被指定为朝廷的贡品,但陈李济并没有将其当作珍品高价售买。相反,陈皮只赠不卖。

    原来,每逢大比之年,广东各地考生云集广州,进京赶考,往往会水土不服,影响发挥,更有些人因应考紧张,需要安神、提神,陈体全看中这是一个宣传产品的好机会,便派人到考生住宿之处,推销药品,甚至以半卖半送,或一人一丸的赠送方式,把陈李济养心宁神丸送给考生,还附送印有宣传语的纸扇。趁举子赴京参加会试的机会,把大批产品送到京师;考试完毕,又让这些考生带一些成药回家乡。如果有考生登科及第,便乘机大做广告。那些士子也就成了陈李济的天然宣传员。

    相传清同治皇帝患风寒腹痛吐泻,也是吃了陈李济的追风苏合丸而愈,因此敕赐“杏和堂”三字,以示表彰。“陈李济”的店名,也是由先后担任清同治、光绪两代帝师的翁同龢题写,由此陈李济名声大噪。

    陈李济并不是只为达官贵人服务,对贫苦大众也一样用心诊治,甚至分文不收,赠医赠药,夏天还在店门口外设茶缸,向过路的挑夫、车夫免费提供茶水。清末民初,鉴于双门底街道狭窄,商铺密集,而官方消防设备严重不足,陈李济便出资成立义务消防队,购置三辆消防车,备有手压水枪、火勾、水桶、绳索、斧头、梯子等,并有专门救急药箱随行。消防队的旗子为黑底白字,绣“陈李济”三字。这一善举深受街坊好评。

    由于陈李济的药术高明,宅心仁厚,无论朝野,口碑极佳,几百年间,从一家只有几个工人的前店后厂小药铺,成为杏林中的佼佼者,在佛山、香港、上海等地都开有支店。清咸丰六年(1856年)在十三行开设批发所,专营陈李济药产品出口和洋药进口业务。随着出洋谋生的华侨越来越多,陈李济的产品在新加坡、马来西亚、越南、泰国、缅甸、印尼等国家,也逐渐广为人知。

    文/珠江时报记者何万里通讯员刘颖君(部分素材来自《南海市九江镇志》)

珠江时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rnh222@126.com 举报电话:0757-81212540

地址:佛山市南海区桂城街道南海大道北57号 邮编:528200 电话:0757-81212540 传真:0757-83873205

互联网新闻登载服务许可证:粤ICP备17097190号-1 粤公网安备 44060502000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