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 HIV病毒等于患艾滋病吗?
一起了解关于艾滋病的知识和认知误区
12月1日是第33个世界艾滋病日。艾滋病是一种危害性极大的传染病,由感染艾滋病病毒(HIV)引起。HIV是一种能攻击人体免疫系统的病毒,至今仍未研制出根治艾滋病的特效药物,也还没有可用于预防的有效疫苗。关于艾滋病,你知道多少?一起来了解。
什么是艾滋病?
艾滋病,又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是由于机体感染了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简称HIV)而引发的全身性疾病。HIV病毒可使人体免疫功能遭受破坏,从而易于并发各种感染甚至发生恶性肿瘤,是一种危害性极大的传染病。
HIV病毒是怎么传播的呢?
HIV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是本病的传染源,HIV病毒主要存在于传染源的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脑脊液、胸腹水、羊水和乳汁等体液中,因此HIV病毒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式传播:
1、经性传播:包括不安全的同性、异性和双性性接触。
2、经血液及血制品传播:包括共用针具进行静脉注射,在不规范的机构进行文身、拔牙,共用剃刀等。
3、经母婴传播:包括宫内感染、分娩时和哺乳传播。
感染了HIV病毒后,马上就能检测出来吗?
感染了HIV病毒后并非马上就能检出是否感染,存在检测的窗口期,即从HIV病毒感染人体到血液中能检出抗体或核酸存在一段时间间隔。抗体检测的窗口期一般为4~12周,核酸检测的窗口期一般为1~4周,窗口期间检测出来阴性并不能排除HIV感染。
感染HIV病毒后,马上就会发病吗?
感染HIV病毒后,会经历短至数月、长达数年(平均7~10年)的潜伏期后才进入发病期。其潜伏期长短与感染病毒的数量、型别,感染途径,机体免疫状况,营养条件及生活习惯等因素有关。
处于潜伏期的无症状感染者需要接受治疗吗?
发现HIV感染后应尽快开始抗病毒治疗。病毒进入人体后,会持续不断地对机体的免疫功能进行损害,越早开始抗病毒治疗,可以越早地保护自己的免疫功能,从而延长疾病的潜伏期,避免疾病很快进展到艾滋病期,也能避免或减少出现艾滋病相关疾病。另外,抗病毒治疗以后,感染者体内的病毒会越来越少,传染性降低。
国家有免费抗病毒治疗药物,HIV感染者可在居住所在地定点医疗机构进行免费的抗病毒治疗。
什么是艾滋病期?
艾滋病期是HIV感染的最终阶段,病人HIV血浆病毒载量明显升高,此期主要临床表现为HIV相关症状(持续一个月以上的发热、盗汗、腹泻;体重减轻10%以上;淋巴结肿大;部分病人表现为神经精神症状,如记忆力减退、精神淡漠、性格改变、头痛等),各种机会性感染(可累及呼吸系统、中枢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口腔、皮肤、淋巴结、眼部等全身各个脏器和系统)及恶性肿瘤等。
HIV病毒对人体危害这么大,应该怎么预防呢?
目前尚无有效的HIV疫苗可以预防HIV感染。切断传播途径,是预防和控制艾滋病的最重要方式。切断传播途径的方式主要有:
1、洁身自爱,避免高危性行为。
2、拒绝毒品,不与他人共用针具。
3、预防输血传播:减少不必要的输血;使用有正规来源的血液和血制品。
4、不与他人共用剃须刀、刮脸刀、牙刷等个人用品。
5、正确使用安全套是性生活中最有效的预防艾滋病的措施之一。
6、阻断HIV的母婴传播途径:孕妇在产检中发现HIV感染,应配合医生应用抗病毒药物阻断传播和安全助产,产后避免对新生儿进行母乳喂养。
关于艾滋病的认知误区
●感染HIV病毒=患艾滋病?
HIV:本质上是一种能攻击人体免疫系统的病毒,是导致艾滋病的病原体,一般可在人体内潜伏8~9年,潜伏期无症状。
艾滋病:HIV病毒发展到晚期(常常大于10年),产生各种临床症状和体征的表现,是一种危害性极大的传染病,又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也就是说,感染了HIV病毒并不代表就一定是已经患上艾滋病。
●感染HIV病毒=绝症?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艾滋病早已经从致死性的疾病变成可以治疗并长期存活,按照慢病管理的慢性疾病。在确诊被艾滋病病毒感染后,及时接受抗病毒治疗并维持良好的依从性,很多艾滋病病毒携带者都不会发展为艾滋病,其生活质量也有一定的保证。
所以,即使感染了HIV病毒也不要自暴自弃,只要接受正规系统的治疗,是可以控制住病情的,工作和生活不受影响。
整理/珠江时报记者刘浩华来源/澎湃新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