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通法治到基层“最后一公里”
九江司法所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建设,着力做好村(居)公共法律服务

■律师进村居宣讲民法典。通讯员供图
日前,九江驻村律师蓝相胤等人被南海区司法局评为2020年度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工作先进个人。据统计,自2014年起,蓝相胤驻点九江镇的村居,共提供法律服务实践总长约1600多小时,代写文书、出具法律意见、审查村规民约和各种合同等约200多份。
这背后是九江司法所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建设,按照镇党委政府提出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的工作要求,自2014年起开展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工作,建设镇、村(居)两级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在镇设置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在村(居)设置公共法律服务站,进驻和整合各类公共法律服务项目,为基层群众提供窗口化、综合性、一站式服务,进一步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向村居延伸。
其中,村(居)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提供包括人民调解、法律援助、一村(居)一法律顾问、社矫安帮等法律服务,以一村(居)一法律顾问为主要途径,由驻村律师为村民提供法律援助服务、宣传普及法律常识、调解乡邻矛盾等。2020年,九江镇驻村居律师共提供1262次法律服务,其中,承办法援案件5件、代写诉讼文书及法律意见24件,参与直联369次,完成法制讲座100次,受益人数达3000人次。
入户宣传率达100%群众法律意识增强
“上午好,今天法制课主题是‘消费维权及民法典’。”2020年8月25日,在敦根社区居委会,蓝相胤结合时下热点,开展新一期普法讲座,是驻村以来的第29个普法讲座。
蓝相胤结合案例,通俗易懂地向村民讲解如何维权,在座的村民不时拿出手机拍下知识点。“蓝律师将复杂的法律条文讲得明明白白,以后遇到什么纠纷可以用法律保护自己。”村民郭先生说,每次蓝律师开讲座他都会参加。
“村(居)相当部分的村委干部及群众对‘三官一师’及法律法规等法律常识缺乏基础认知。”在初始的驻村工作调查中,蓝相胤发现村民对法律常识还是欠缺,于是秉承着“普法先行”的理念,结合村(居)法律意识现状,制定了“六七普法”规划,即用六年时间按照七大法律体系路径解读中国法律制度。
另外,蓝相胤还通过走访入户,派发宣传单张等形式,提高普法受众覆盖面,法治服务宣传单册入户宣传率高达100%,村居法律意识显著提升,斗殴、盗窃等违法行为逐年下降,综合社会治理长期排名全镇前列,敦根社区被评为“法治建设优秀社区”。
服务时长约1600小时矛盾纠纷化解成效显
在九江镇敦根社区居委会的一间办公室,驻村律师蓝相胤几乎每隔一周就会准时报到,帮助村民解决工作、生活中的矛盾与问题。
随着法律意识的提升,村民逐步实现了从“有困难,找政府”到“有纠纷,找律师”的思路转变。敦根社区三名创业者在蓝相胤律师主持下签订了涉及金额14.44万元的调解协议书;调处涉及金额200万元的扶贫工程纠纷处理;无偿代理诉讼办理李某夫妇与儿子的赡养纠纷案件和邓女士的交通事故赔偿纠纷等。
蓝相胤在担任村居法律顾问期间,积极妥善解决村居遇到的法律事务,以防范、调解、诉讼“一条龙”跟踪法律服务,有机衔接多种机制化解矛盾纠纷,调处重大矛盾纠纷及代理诉讼案件十多件,涉及金额超千万元。
自2014年开始驻点九江镇的村居,蓝相胤提供法律服务实践总长约1600多小时,代写文书、出具法律意见、审查村规民约和各种合同等大约200多份,接受咨询约千人次,办理非诉及诉讼案件32件。“蓝相胤律师很认真,村民有问题都找他,而且几乎都是义务服务村民。”九江司法所工作人员说。
受益群众达3000人次法治成乡村振兴基石
在九江镇,像蓝相胤这样的驻村律师还有数十人,分布在九江27个村(社区)。他们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为当地群众提供法律援助,是基层法治建设的耕耘者。
据统计,全镇驻村居律师与镇领导及办局一起开展直联工作,驻村居律师共参与直联369次,参与矛盾排查调处及重点工作研讨,出具法律处理意见,做好村居委法律好帮手,助力基层社会稳定与发展。
驻村居律师还积极开展“污染防治”“疫情防控”“消费维权及民法典”等主题法制讲座100次,从立法变化、制定背景、适用要点、新旧对比等多角度进行普法及解读,受益人数达3000人次。
“为加快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切实提升村(居)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水平,按照党委政府的工作部署,九江司法所聘请以蓝相胤等为代表的‘接地气、敢担当、有作为’驻村律师的法律服务得到了村(居)的广泛认可和称颂。”九江司法所相关负责人表示,驻村律师在完善乡村法治体系、法治基础强化、惠民服务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文/珠江时报记者沈芝强通讯员潘伟玲徐绍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