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优秀农民工朱丽平:车间“抗疫”班长的速度与激情

■朱丽平在车间维护设备。
3月1日,几经约访,终于在必得福无纺布公司大堂见到了该公司设备部设施管理班长朱丽平。自从获评“全国优秀农民工”后,之前没有接触过媒体记者的他,陆陆续续接到不少采访请求,也就是在接受采访的时候,忙碌的他才有空闲。
“一下子就20年了,真的过得很快。”朱丽平感叹道。从业20年,这样密集紧凑的节奏,已成为朱丽平的工作常态。他18岁进厂,先后在水电维修、缝纫操作、设备装配等多个岗位工作。凭借踏实苦干、乐于奉献的精神,以及在抗疫中的突出表现,近日,朱丽平获评2020年“全国优秀农民工”。
在他看来,这个荣誉的获得彰显了对农民工的关爱,“佛山人社部门为一线工人提供了优质的就业机会与丰富的技能培训,这让许多和我一样普通但努力的农民工看到了希望。”
勤学好问为成功打下基础
朱丽平说话如蹦豆,走路带阵风,干事就一个字:快!他说,这是多年在公司工作一点点练出来的。
每天早上7时到达公司,朱丽平总会第一时间检查车间电器、消防设施是否存在安全隐患,“这个习惯是师傅们传授给我的”。
朱丽平的职业道路上有着许多师傅。2000年,他入职必得福无纺布公司。刚进公司,他跟随一位电工师傅做起了水电维修。“师傅经常告诫我‘耐下心,认真干’。”这句话深深埋进朱丽平的心中,成为人生道路上的座右铭。
没多久,他又被分配到车间从事缝纫操作,认识了第二个师傅。当时,车间室温高、环境严苛,工作量也大,但师傅从没有喊过累。这种认真负责的态度触动了朱丽平。他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做出一番成绩。为了学到更多知识,朱丽平每天围着前辈们转。有时候为了解决生产过程中出现的技术问题,他饭都顾不上吃。
朱丽平勤学好问的态度,为他日后的成功打下了基础。2001年,他刚到设备组就接手装配第一条非织造布生产线。没有经验的他一次次反复装卸,打电话向工程师们请教。反复尝试、不惧失败,他接手的生产线终于成功投产,公司第一次自主生产出非织造布。
从水电工、缝纫工到装配工,历练过多个岗位历练的朱丽平逐渐成长为公司的业务骨干。如今,他已从学徒变成老师傅,手下带出了十几个徒弟。对于新跟班的学徒,他总会重复着当年师傅对自己的告诫,“耐下心,认真干”。
调试设备每天睡眠不足5个小时
速度就是生命,每条生产线就是战疫前线输送子弹的阵地!战疫期间,朱丽平经历着一次次“生死时速”。
2020年春节让朱丽平终生难忘。春节前一周,还在公司值守的他,偶然听新闻说口罩、防护服等防疫物资出现紧缺。曾经参与过2003年抗击非典的朱丽平意识到,可能要放弃回家过年的计划,全力准备防疫物资的生产。他一边向公司反映情况,一边联系班组成员尽快完成设备复产。
很快,口罩和防护服的生产设备实现了复产,但原材料紧缺成为“拦路虎”。生产口罩的原材料主要是熔喷布。与一般产品不同,生产熔喷布的机器设备零部件多,检修调试是否完善直接决定了机器故障率和良品率等核心性能。为了保证产品符合医用材料标准,朱丽平调整机器设备工艺,推动原材料尽快恢复生产。
恢复生产的每一天,朱丽平都像在打仗,这是他从未有过的感觉。“多少双眼睛都在盯着我们,既要保质,又要保量,设备复产检修得越快,就意味着口罩等防疫物资越能早一点生产出来。”他说。
“只用了一周,我们就完成了第一条非织造/熔喷布生产线的复工投产。”朱丽平说,为了和疫情赛跑,大家都付出了超常的努力。作为班长,这一个星期,他每天睡眠不足5个小时。
从未停下踏实钻研脚步
虽然第一条生产线顺利投产,朱丽平却没有休息,而是立马投入了生产设备的增添改造工作。“当时医疗物资那么紧缺,根本顾不上休息,就希望能为抗疫作点贡献。”他说。
当时生产设备经常是半夜拉到车间,朱丽平与同事必须等到设备拼装完成后才去睡觉。在短短两个月内,他带领攻坚小队与各设备生产厂家成功改造符合医用材料生产的车间2个、安装并投入生产一次性医用外科口罩机和KN95口罩机60余台。
在外人眼中,朱丽平是爱岗敬业、奋勇拼搏的“拼命三郎”。其实,他的内心非常柔软。“我家就在佛山,但这两个月从来没回去过。”朱丽平感慨道,那段时间妻子刚生完二胎,还要独自辅导大女儿上网课,“多亏她的支持与谅解,才有我今天的成绩”。
2020年10月,必得福无纺布公司被广东省授予抗疫先进集体称号。这份沉甸甸荣誉背后,离不开朱丽平及其团队的无私付出。
如今,随着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朱丽平的工作节奏已经恢复正常。但他闲不住,依旧利用空闲时间学习考证,不断提升技能水平。
从一位“电工学徒”到“全国优秀农民工”,20年来,朱丽平从未停下踏实钻研的脚步。谈及下一步工作设想,他用了师傅常说的那句话,“耐下心,认真干”。
文/图珠江时报记者何万里通讯员陈国杰朱丽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