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兆玲:民警变身和事佬退而不休解民忧
他拥有32年警龄,退休后利用丰富基层工作经验和群众基础化解各类矛盾纠纷

个人档案 黄兆玲,男,67岁,1981年参加公安工作,2013年退休,现任九江镇黄兆玲调解工作室调解员。

■黄兆玲开展调解工作。 受访者供图
从退休民警变身人民调解员,对于拥有32年工龄的“老警察”黄兆玲来说得心应手。“派出所工作就是做老百姓的群众工作,当了这么多年的警察,大家都是老熟人,给我这个‘面子’,做起工作来也方便。”
2019年9月,黄兆玲就被返聘为九江派出所“驻所调解室”调解员。他利用其丰富的社区工作经验和群众基础,充分发挥余热,以人民调解的柔性优势有效化解各类矛盾纠纷,既实现了矛盾纠纷的就地化解,也有效缓解了一线民警工作的压力,释放了警力资源。
案件圆满结束后,当事人都十分感激他。人人都亲切地唤他“三叔”。说起群众对其的信赖,黄兆玲朴素地说:“我是退伍军人,也是党员,还是一名老警察。政府和老百姓有需要,只要自己还能动,就一定会继续发挥自己的余热。”三叔秉持着“矛盾纠纷无小事,为民解忧促和谐”的工作理念,以一颗为民解忧的初心,巧妙地将一件件纠纷大而化小、小而化无,在短短半年时间内,共化解36宗纠纷,成功率达九成。
记者了解到,为深入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按照南海区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机制建设,九江镇结合本地实际,因地制宜,创新推动“三调联动”到“三调入所”模式转变,为南海基层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探索实践积累了更多有益经验。
“四心”调解热情化解纠纷
平常三叔的调解工作室接到最多的求助就是群众之间的各类纠纷,既有邻里矛盾、家庭婚姻纠纷,也有买卖纠纷一类的棘手难题。工作经验中,三叔总结出“四心”调解方法,并运用于工作实践中,“调解工作最关键要诚心、要细心、有恒心、有耐心,要不厌其烦,性急不得的。”
今年1月17日,三叔接了一起因购买汽车引发的矛盾纠纷案例,这起纠纷起因于2年前。2018年7月29日,贵州一名群众小谢花了32万元向南海九江的黎某购买了一辆轿车,不料汽车被拖走,心急如焚的小谢夫妻俩连夜赶到九江找黎某赔偿,双方谈不拢矛盾激化,小谢妻子情绪过于激动做出自残行为。小谢无奈之下到相关部门求助,也咨询了很多专业人士。听街坊们说,本地有一位“三叔”,他帮助老百姓解决了很多难题,就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找了过去。
“当时双方来到调解工作室,情绪都比较激动。”三叔回忆道,“我就先稳定他们情绪,先让一方陈述事情经过,说完后,另外一方再接着说。”三叔表示,要进行调解时前一方陈述,另外一方不要插嘴,也不要反驳,等对方说完,有不同意见再说。当事双方唇枪舌剑,三叔在一边摆事实、讲道理,进行了大约两个半小时的调解。“当天双方火气还没消,也是第一次调解,没有达成协议。我们还做第二、第三次调解,直到双方都能心平气和来解决问题。”
三叔进行了4次调解,最终成功促成调解协议,黎某答应以现时的车价28万元分期退还给小谢。
以情动人解邻里事
九江海寿的李文(化名)和邻居李明(化名),因建围墙引发矛盾。这在传统观念中都是于法无据的老大难问题,纠纷双方也因此大动干戈,当地村委会也是束手无策,找到三叔帮忙协调。
三叔在详细了解这一情况后,先后三次到当事人家中开展调解,分别找李文和李明劝说。经过两个月来连续多次沟通,双方当事人之间水火不容之势有所缓和,停止互相谩骂攻击,转而坐下来静心协商,虽然还未完全达成一致,但三叔表示,双方是一辈子的邻里,只要他们都有心解决,他便有信心调解成功。
三叔说:“农村宅基地纠纷占多半,虽然这其中牵涉的土地不多,但村民把土地当宝,争的是一口气,界线定准了纠纷也就解决了。”他顶着烈日到当事人家,与村干部一道,亲自丈量土地。当双方满意地站在新界线前时,三叔还不忘叮嘱两家“远亲不如近邻,邻里和睦互相照应是多好的事啊,一直闹矛盾还带累年轻的一辈结怨恨,想想划不来啊!”三叔由情入理地劝说,双方均表示愿意各退一步、互谅互让,握手言和,双方就宅基地纠纷达成一致协议,消除多年积怨,矛盾彻底解决,避免了小纠纷引发大案件的发生。
文/图珠江时报记者朱明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