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白衣天使 感恩“医”路有你
5月12日国际护士节来临之际,一起聆听桂城护士们的故事

■护士赵蜜在集中隔离医学观察点为隔离人员送去饭餐。

■护士曾敏路遇受伤的外卖小哥上前救助。

■护士黄杏子为患者测量血糖。
三分治疗,七分护理。在与疾病斗争的“战场”上,我们都会看到护士们坚守、执着的身影。她们不施粉黛,也无华丽的衣服,手起手落间,传递着爱心和希望。她们细心、耐心、善解人意;她们专业、严谨、救死扶伤。5月12日是国际护士节,让我们一起来聆听桂城医院护士们的故事,一起致敬白衣天使吧!
桂城医院妇产科主管护师赵蜜:离家近三个月坚守集中隔离医学观察点
赵蜜是桂城医院一名妇产科主管护师,十七年的护理工作让她尝到了病人感谢时的甜、愧对家人时的酸、工作繁忙时的苦、被病人责怪时的辣,唯一不变的是对护理工作的热爱、为更多患者服务的坚持。这些年来,赵蜜在工作岗位上坚持以病人为中心的临床服务理念,善于总结工作经验教训,踏踏实实做好医疗护理工作。
去年在防控境外疫情输入的关键时期,赵蜜和同事们收到通知,她们被分配到南海区集中隔离医学观察点,负责对入境人员实施14天集中隔离医学观察工作。这一去就意味着要长时间离开家庭,作为一名妈妈,赵蜜在“母亲”与“护士”的角色权衡之间,毫不犹豫地将自己更多的角色分配给了后者。
“疫情就是命令,我们不能等!只有做好疫情防控工作,才能确保市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才能真正守护家人,我义不容辞。”赵蜜回忆道,收到通知时她心怀感恩,虽然不舍得离开刚学会走路的小女儿,但她毅然选择尽自己最大力量作出贡献。
在集中隔离医学观察点,赵蜜和同事不仅要肩负起每日繁重的核酸检测采样工作,还必须细心观察和照顾每位隔离人员的心情。得知一位隔离人员在隔离期间迎来23岁生日,为了让他感受到关爱和温暖,赵蜜和同事们策划了一个特殊的生日惊喜。“我们有负责写贺词和制作贺卡,有准备蛋糕和鲜花,有负责按门铃送上祝福……当隔离人员打开房门看到惊喜那一刻,他感动得眼眶湿润,对我们连连表达感谢。”赵蜜说,人生无常但人间有爱,这一幕温暖的记忆让她至今想起来都觉得正能量满满。
离家近三个月,回家后她热泪盈眶地拥抱家人。“回家那天,我小女儿都差点认不出我了,虽然很心酸,但最终这些辛勤的付出也让我得到了认可,获得了‘桂城街道优秀抗疫青年’的称号,我倍感自豪!”赵蜜说,如果还有下次,她依然会毫不犹疑地选择“上前线”,把南丁格尔精神践行在平凡的岗位中。
桂城医院门诊部护士曾敏:
遇外卖小哥摔倒上前暖心施救
“太感谢你们,没有你们,我都不知怎么办才好。”5月7日上午,一名外卖小哥在海三路因雨天路滑摔倒在地。桂城医院门诊部护士曾敏正好赶去给社区居家隔离人员上门核酸采样,路过刚好看到这一幕,她上前表明护士身份后,立即为小哥处理伤口。
由于小哥的伤口较大,血流不止,他痛苦地坐在路边。曾敏根据自己十多年的护理经验,为小哥止血、消毒、包扎。处理完伤口后反复叮嘱小哥及时到医院处置,指导他对伤口的日常护理方法,外卖小哥连连道谢。
“你不用谢我,碰到这种紧急情况,不管什么时候,我们都会帮忙。”曾敏说,病人的安危始终是首位的,自己只是做了应该做的事,换作其他医护人员,也一样会伸出援手,毫不犹豫。
在曾敏看来,新冠疫情之下,很多人是逆行者,也是平凡英雄,外卖小哥和医护人员都是其中一员,希望大家平时多些支持和理解,能在他人需要的时候伸出援手。
护士,阳光下平淡又伟大的职业,她们普通却不平凡,她们用逆行的身影给患者带去温暖和关爱,在平凡琐碎中传递爱的力量,赋危者以希望,予患者以生机。在5月12日国际护士节来临之际,让我们一起向白衣天使致敬,感恩“医”路有你!
桂城医院急诊科护士黄杏子:
开展应急救护培训提高市民急救能力
黄杏子是桂城医院急诊科护士,从业12年多,她见过太多的意外,一直坚守着“生命至上,预防为主”的准则,在工作和日常生活中,利用自己的专业技术把“人人学急救、急救为人人”的急救知识和理念送入千家万户。每年,黄杏子都会积极参与社区应急救护培训工作,至今已完成应急救护员培训约600人次。
去年,桂城医院急诊科在一次院前出诊时接诊了一位六十多岁的伯伯。“他是突发心梗导致心脏骤停,所幸现场有热心人士第一时间为他进行心肺复苏术,为老伯争取来了一线生机。”黄杏子回忆道,当时她的同事现场紧急为老伯处理后,就马上把老伯转送至上级医院进行手术治疗。后来老伯康复出院找到她们科室表示感激,并表示一定要学会这项急救技能,去帮助像他一样需要帮助的人。
后来,黄杏子到社区开展应急救护培训时,碰巧来到老伯生活的小区。老伯也来到了现场,认真学习心肺复苏术,还跟其他学员主动说起自己的经历,引导大家认真学习。老伯的言行,更坚定了黄杏子开展应急救护培训的初心。
她在急救培训时总说,希望大家永远都不会用到这门技能,但希望大家都能掌握这门技能,在他人需要时能勇敢伸出援手,挽救他人生命,撑起生的希望,因为大家救的不仅仅是一个人,而是一个家庭。
文/珠江时报记者邹韵斯通讯员钟恬通讯员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