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潮起来百年粤韵再出圈
讲述桂城粤剧百年发展的广东粤剧人文纪录片《百年粤韵》登上央视
■2018年粤剧前辈名剧名曲传承专场上,精彩节目接连上演。
▲2017年桂城粤剧艺术节上,桂城中心小学的“小戏骨”们带来精彩表演。
▲2020年桂城粤剧艺术节闭幕式上,演员以粤剧的形式演绎全国人民众志成城抗疫情、并肩携手奔小康的感人故事。。
“东湖里,春花放艳柳抽条,树上鸟,吱吱叫,晨阳满湖波光照……”屏幕里,熟悉的声音响起,一曲歌颂新中国的粤曲《东湖春晓》不知勾起了多少老剧迷的珍贵回忆。
连日来,一条粤剧纪录片的视频在桂城人的朋友圈刷屏,这是此前在3月19日登上中央广播电视台农业农村频道(CCTV-17)进行首播、并在央视频同步直播的广东粤剧人文纪录片——《百年粤韵》。这是首部从国际视野讲述桂城平洲粤剧百年发展的纪录片,让全国乃至全世界的观众再一次感受到粤剧的魅力,也让桂城人的文化自信在本土文化一次次“出圈”中愈发坚定。
回望来时路
百年沉淀塑造精神文化内核
城市是一个民族文化和情感记忆的载体,历史文化是城市魅力之关键。而粤剧,正是桂城文化脉络中不可替代的一个分支。
佛山素有“粤剧之乡”的美誉,明清以来,广东戏曲活动的中心首先在佛山形成,数百年来,粤韵芬芳。南海桂城平洲更被称为近代“粤剧摇篮”。1917年,以平洲粤剧人金山和为首的一批有识之士,在当时南海县平洲江表村一间祠堂内创立了“乐群英”童子班,此举为珠江三角洲地区农村开办童子班的历史先河。童子班广招学徒,培养了大批优秀的粤剧艺人,自此粤剧名家辈出,群星璀璨。
《百年粤韵》便是从“乐群英”童子班的起源出发,以“故乡情感之根”“文化之根”为主线,讲述百年间桂城平洲粤剧人对粤剧艺术的执着追求、坚守和传承故事。
“粤剧纪录片登上央视平台,对进一步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传统文化,诠释乡村振兴战略中文化振兴的意义和作用具有重要意义。”桂城街道文化发展中心主任江国强表示,《百年粤韵》的播出,更好地传递桂城“粤剧之乡”蕴藏的精神内涵,推动桂城粤剧文化传播。
一代代粤剧名伶从平洲童子班出发,用坚韧不拔的精神和对艺术的至高追求,将粤剧带到海外,唱响“粤剧”名片,唱响根植在桂城人记忆中的文化共鸣。
粤剧文化历经百年沉淀的美,有着穿越时空的感染力,有更深层的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此次粤剧登上央视平台的背后,正是这片土地上桂城人文化自信的回归。
粤剧扎根于岭南乡土,始终弥漫着人情世故、人间烟火,为留住乡愁提供了有形载体。多少年来,桂城平洲这片粤剧沃土,默默滋养着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百年沉淀让粤剧融入桂城人的文化基因,为桂城人坚定文化自信提供了有力的动力支撑,也成为了桂城人心中割舍不掉的“乡愁”。
乡愁是文化自信之根,更是每一个桂城人的根,让远在他乡的游子离家多年后仍不忘回到家乡存根。一百多年来,众多传承自平洲乐群英童子班的童子班后裔虽已相继成名离开故土,足迹遍布世界各地,但在桂城文化部门的倡导和乡愁的牵引下,也不忘回到家乡,助力家乡粤剧文化发展。
几代人的传承与逐梦、包容兼蓄的开放精神,让粤剧几经浮沉依然拥有旺盛的生命力,在多元文化发展的今天依旧以满满的吸引力和创造力,踏着时代的脉搏起舞,为推动乡村振兴注入文化的力量。
薪火永相传
深耕细作播撒粤剧传承种子
《百年粤韵》在央视平台播出,让全国乃至全世界观众领略到粤剧艺术的风骨雅韵,感受桂城平洲粤剧人对艺术、对家国的热忱之心,也让桂城人在文化认同中进一步坚定了文化自信。
此次粤剧“出圈”,并不是偶然,而是粤剧艺术家和桂城文化部门多年来努力的必然。
从2017年出台《“悠历桂城文化悦民”——桂城街道文化体育旅游三年行动计划》提出建设“粤剧之乡”文化品牌,到2021年发布《桂城街道文化体育旅游发展工作五年计划(2021—2025年)》提出树立优秀传统文化品牌,多年来,桂城一直紧密围绕佛山市建设高质量文化导向型名城的决策部署,深耕细作、笃行致远。
建设粤剧粤曲艺术馆、拍摄粤剧纪录片、开设粤剧传习所和培训基地、编写粤剧资料图书、举办粤剧艺术节……桂城街道通过一系列举措,不断挖掘和培养新一代粤剧文化传承人,扩大桂城粤剧影响力,赋予粤剧这一传统艺术新时代的发展动力,收获累累硕果。
桂城粤剧艺术节从2017年举办首届开始,至今已成功举办了五届,今年将迎来第六届盛典。一年一度的桂城粤剧艺术节已经成为广大粤剧艺术家和爱好者的艺术盛会,深受群众好评,社会反响强烈,让“粤剧之乡”文化品牌深入人心。
每届桂城粤剧艺术节都会持续数月,期间除了举办“粤韵飘古祠”“艺苑剧场”“粤剧进校园”等品牌活动外,还会开展社区文化专干培训、粤剧知识讲座、私伙局表演、音乐伴奏以及化妆技巧等各种粤剧粤曲艺术培训活动,内容丰富多彩、好戏连台,观众年龄段覆盖老、中、青、少等,进一步推广了粤剧的普及度。其中,“粤剧进校园”的举措再度延续了乐群英童子班让粤剧文化从娃娃抓起的优良传统,让粤韵在桂城校园里处处飘香。
“活动让我感受到十分浓厚的粤剧氛围,我也很开心看到政府如此重视桂城的粤剧文化发展。”桂城平北社区市民郭慧群因社区的曲艺社表演而爱上粤剧,并身体力行传播桂城粤剧文化,她的小侄女也在她的感染下从两岁半就开始接触粤剧,到喜欢粤剧、演唱粤剧,再到如今立志要成为粤剧表演艺术家,粤剧传承的种子就在耳濡目染中播种在年轻一代的传承者的心中。
一百多年前平洲乐群英童子班播下的粤剧种子早已开枝散叶、枝繁叶茂。如今,在众多前辈艺术家和桂城文化部门的不懈努力下,粤剧在一个个万众瞩目的舞台上“活”过来、“火”起来,而粤剧传承的星星之火,已在岭南大地悄然燃起,静待燎原。
潮平两岸阔
展翅高飞唱响新时代好故事
在3月2日南海召开的2022年全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上,南海区委书记顾耀辉提出,要充分保护好、挖掘好、利用好传统文化,把丰富的文化资源转变为城市发展的动力源泉。会上,桂城街道党工委书记岑灼雄亦表示,要转变文化建设思维,将粤潮文化融入城市建设,让文化内涵“潮”起来。
在本土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上,桂城从未停止探索的脚步。从大型数字文旅剧《千灯谣》在千灯湖中央水幕、环湖楼宇上映,到叠滘龙船“漂”进千灯湖,夜光狮子在夜间舞动,再到城市涂鸦让传统文化的风采跃然于大街小巷,一次次的创新形式让桂城本土传统文化不断焕发新活力。
粤剧作为岭南人的共同记忆,在传承与发展的过程中,不乏优秀的案例。例如由广东粤剧院联合时下最热门的网游之一《剑网3》打造的《决战天策府》,是粤剧与网游的首次跨界结合。这一项“打破次元壁”的大胆创新,从2015年首演便吸粉无数,并获得年度“中国传统戏曲票房”及“中国新创传统戏曲票房”双料年度冠军,之后走向全国各地的巡演更是一票难求,深受年轻观众的追捧。
此外,同样有广东粤剧院参与,于去年5月上映的戏曲电影《白蛇传路情》,在当时疫情和国外大片的冲击下,依然能获得上映半月全国累计票房破千万的好成绩,打破了中国戏曲电影最高票房纪录,为“戏曲电影”这种类型片开创商业化的发展路径。在4K前沿技术和顶尖电影特效的加持下,电影成功得到年轻观众的青睐,让传统粤剧成功“出圈”。
这些成功的案例证明,经典对于年轻人而言永不过时,传统文化在年轻人群体里依旧有无限的吸引力。如何才能加速“破圈”,持续激发粤剧文化的活力与价值,让桂城粤剧的热度不断延续下去,让粤剧IP进一步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关键在于创新与传承兼顾,科技与文化共融,打造出属于桂城自己的、可持续发展的网红粤剧文化IP,让以粤剧为代表的本土传统文化在数字化发展轨道上行稳致远,推动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
“粤剧是有前途的,年轻人只要真的认识到,我们要将民族的、自己的东西学习下来,就完全可以有接班人。”著名乐师、陈卓莹之子陈仲琰说。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正如纪录片里陈仲琰所说的那样,随着传统文化的持续火爆出圈,根植于人们心中的文化自信不断觉醒,国潮已经成为一种时尚。当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与传统文化同向奔赴,传统文化复兴的形式日渐趋好,桂城粤剧文化正迎来发展的新局面,粤剧将扬帆起航,在新的赶考之路上唱响新时代好故事。
文/珠江时报记者刘杭通讯员张嘉丽图由通讯员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