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结石竟“捞”出一团肝吸虫
广东省人民医院南海医院开展ERCP巧取“结石”

■省医南海医院消化团队开展ERCP。
胆总管结石是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之一,取结石的方法也趋于微创化。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ER-CP)从以往的消化系统疾病检查方式,日渐转变为治疗胆管、胰腺疾病的“流行方式”。但由于这项技术难度较大,能常规开展ERCP的医院在佛山地区“屈指可数”。
为提升医疗服务水平,让市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医疗服务,广东省人民医院南海医院(下称“省医南海医院”)通过派医生“走出去”进修,成功攻克了该技术难关,目前已经能“常态化”顺利开展ERCP。
引进“消化道微创诊治小组”理念
“ERCP是指将十二指肠镜插至十二指肠降部,找到十二指肠乳头,从中插入造影导管至乳头开口部,注入造影剂后X线摄片,以显示胰胆管的技术。以前这项技术主要用于疾病检查,随着技术的进步与成熟,ERCP技术目前已基本替代了传统外科手术,成为当前肝外胆管结石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省医南海医院消化内镜副主任何浩然表示,ERCP完全通过人体的自然腔道来完成手术,从口腔,经过胃、十二指肠进行操作、造影、取石,在腹部皮肤没有切口,真正实现了“微创”,因此具有手术时间短、并发症较外科手术少、住院时间大大缩短、治疗风险低等优点,更有利于患者的恢复,深受患者欢迎。
近日,一向“贪吃”的黄先生总是提不起食欲,伴有右上腹闷胀痛,遂到省医南海医院门诊就医,经检查其肝功能及黄疸指标均异常,上腹CT提示胆总管“结石”并梗阻。该院马上组织相关专家会诊,在充分了解病史及检查结果后,医生们一致认为黄先生的“结石”并不寻常,医院普外科联同消化内镜中心决定用ER-CP手术对黄先生进行治疗。果然,ERCP过程中,医生发现堵塞患者胆总管的原来是大量肝吸虫!
“正因为堵塞黄先生胆总管的是寄生虫,所以为他进行ER-CP才是最正确的选择,因为我们可以扩张他的十二指肠乳头,便于后期‘杜虫’治疗时肝吸虫尸体的排出,减少二次胆总管堵塞的风险。”何浩然说。
疑似“结石”竟然是一团肝吸虫
同样,年轻漂亮的小丽(化名)近日也因突发腹痛被诊断为“胆总管结石并急性化脓性胆管炎、胆囊多发结石并胆囊炎”,曾辗转数家医院求医,医生均建议其进行外科手术。年轻未婚的她不想在腹部留下疤痕,经熟人介绍来到省医南海医院就诊。医院普外科与消化内镜中心组织小组讨论后,决定用ERCP解决其胆总管结石后,再帮小丽进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这种“双镜联合”的微创手段治疗,术后小丽满意地康复出院。
这样的微创治疗近一年来经常由省医南海医院消化团队有序开展。该院在省医专家指导下,在区内率先引进“消化道微创诊治小组”的特色理念,尽可能地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服务,ERCP便是其中一个重要组成。
ERCP也被誉为“内镜手术皇
冠上的明珠”,因其操作难度大,手术风险高而一直没有在基层医院得到广泛开展。何浩然告诉记者,十二指肠镜与胃镜不一样,它的镜头在侧方,因此深入过程无疑如同人“扭着头”走路。只有对前方路况了然于心,并且熟悉每个环境的人才不会碰壁。所以ERCP是一项高难度手术,十分考验内镜医生的控镜能力、解剖知识和临床经验。
省医南海医院消化团队近年在省医支持下,重点扶持ERCP的发展,至今已开展50多例ERCP,患者既有20来岁的小姑娘,也有80多岁的老人家,更有肥胖者等,均顺利完成并没有一例手术并发症发生。今后,省医南海医院还会开展如ESD(经内镜黏膜剥离术),POEM(经口内镜下食管括约肌切开术)等高难度的镜下四级手术,造福佛山本地患者。
文/珠江时报记者邹韵斯通讯员陈倩莹图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