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村里的咖啡店为你冲一杯乡愁
桂城以文化点缀城市空间,让人更好感受乡村振兴


▲位于叠滘二小旁边的遇甜小院。

■遇甜小院古旧建筑与法式装修风格碰撞遇甜小院古旧建筑与法式装修风格碰撞,,给人一种惊喜的感觉给人一种惊喜的感觉。。

客人在哩乐咖啡屋消费。
文化底蕴彰显一座城市的气质和品位,凝聚一座城市的发展活力。千年古郡南海是岭南文化的重要发源地,而桂城作为南海中心城区,文化资源丰富,有祠堂、书院、古建筑,也有大量的龙舟队、醒狮队、非遗项目等分布在城乡各处。
“这些都是我们赓续历史文脉最鲜明的标识、最宝贵的财富,我们要充分保护好、挖掘好、利用好,把丰富的文化资源转变为城市发展的动力源泉。”在3月2日召开的2022年南海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上,区委书记顾耀辉表示,今年南海要大力实施本土文化振兴行动,充分发挥文化的社会治理功能,着力提升全民审美素养,以整体思维保护利用好传统文化资源。
在桂城,文化振兴也在一步步推进中,散落在多个古村落里的以旧建筑为载体的咖啡店或者茶饮店就是最好的佐证。它们呈现着美好的乡村生活,也体现了都市文化的高度融合,让大家在这里读懂韵味,找到乡愁。
遇甜小院
美好生活空间让人“找到童年”
城市一隅,古木参天,街前河畔,蔚然森秀。这里是桂城叠滘,从熙熙攘攘的海八路驶入,不用几分钟就到达这里,可以欣赏从数百年前延续至今的无限风光。最近,这个古老的村落悄然发生着改变,不仅仅有传统文化,还增加了不少时尚文化,在蜿蜒曲折的河涌边多了不少网红打卡点。在叠滘二小旁边的遇甜小院便是其中一个,店主通过活化古建筑打造年轻人喜欢的文化空间,让更多人“遇见乡愁”和“找到童年”。
古村里辟出一片时尚空间
“您好,要一杯咖啡和奶茶。”每到周末,遇甜小院就会迎来很多穿着时尚潮流的年轻人,他们会叫上饮品和小吃,在这里度过惬意的午后时光。
青砖砌墙、瓦片屋顶、石板铺地、趟栊门……走进遇甜小院,扑面而来的是清新的文艺气息。法式的装修风格与传统的岭南建筑结合,让人仿如走进了一个童话世界,谁也不曾想过这里此前是一间破旧不堪的老房子。
“我最喜欢这里的小天井,这里有养眼的绿植和沉淀的岭南文化。”桂城新市民黄佩蓉说,她热衷各种探店,来到这里她产生了“来了不想走,来了又想来”的想法。按照她的话说就是,她喜欢这里的旧物,喜欢这里传递出来的文化气息。
店里的一物一件,多数是店主邱艳美从外地淘回来的,有的是家里亲戚的旧书柜,有的是精心挑选的餐具,从这些物件可以看出店主对生活的热爱,更感受到一种人情味。
这里不仅仅受到年轻人欢迎,也成为了周边居民聚会的“落脚点”。由于店铺门口就对着叠滘的河涌,透过大大的玻璃窗,可以看到叠滘龙船,这些文化符号让这里的人更加热爱这片土地。“在店里喝着甜饮,看着书本,感受我们自己的传统文化,何其不是一件美事。”叠滘居民何先生说。
让古建筑迸发新活力
在桂城,叠滘被大家称为“城市里的桃花源”,村里有古色古香的祠堂和古建筑,也有龙船、舞狮等文化资源,河涌水系、大小街巷串联贯通,呈现出浓浓的水乡气息。
邱艳美是叠滘媳妇,丈夫是土生土长的叠滘人。受到身边人的影响,邱艳美也越来越喜欢这里的文化,因此两年前她暗暗做了一个决定——对老屋进行保留活化。
“遇甜小院是我们的老祖屋,有近百年历史,由于年久失修,看起来非常破败。”邱艳美说,偶尔一次机会走进这间青砖瓦屋,看到屋顶那对依然挺立的镬耳和大厅那大扇趟栊门保存得还非常完好,她甚是感动,感觉它们是时间的见证者,于是萌生活化这间屋子的想法。
如何活化老房子,成为了她思考的重点。经过与专业人士的商讨,她很快拿出了改造方案,并且发动家人一起参与。“对老屋进行活化,能让更多年轻一辈认识这些传统的岭南特色民居,让更多人知道我们祖先的智慧。”邱艳美介绍,结合现代人生活压力大的特点,她希望把老房子改造成一个休闲的减压场所。
除了让老房子活起来,邱艳美还希望它履行更多的使命,因此,去年遇甜小院携手叠北小候鸟开展了一场以“生态踏秋行”为主题的公益活动,让大小朋友近距离认识岭南特色建筑文化,让大家体验和认识身边的美好。
《桂城街道关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方案》中提到,桂城的文化振兴要利用古村落升级活化的契机,结合茶基村“佛山十番”、叠滘“弯道龙舟”等民俗文化,开发集古村落保护、非遗文化传承、文化旅游于一体的特色文化品牌。
很显然,作为普通市民的邱艳美做到了,成为了文化振兴的践行者。她还有个朴素的愿望,就是希望未来这里能被更多的年轻一代发现和喜欢,让传统文化一代又一代传承下去。
哩乐咖啡屋
处处是美好的“乡愁”模样
爷爷奶奶在咖啡屋里捧着拿铁畅饮,年轻人品尝烤番薯、艾糍饼等传统味道……在夏北社区宝华村里,“低调”的哩乐咖啡屋给人处处惊喜。这家开在“拆迁村”里的独栋咖啡屋,在一众老旧村屋中显得很特别,不仅改变了村里人的生活方式,也引来不少游客打卡,让人在乡村振兴中找到新旧融合的感觉。
做一家“低调”的情怀店
走进哩乐咖啡屋,来往的客人不只有年轻面孔,还有不少中年人,甚至上了年纪的长者。“我开这家店铺的初心,就是希望让咖啡平民化,让村里的爷爷奶奶也会选择咖啡作为日常饮品。”哩乐咖啡创始人静姐表示,她店里的咖啡定价也不高,吸引不少回头客、老粉丝。
静姐今年43岁,是咖啡爱好者。“年轻时看咖啡,是一种时尚的玩意,年长了看咖啡,更觉得是一种生活态度。咖啡本质虽苦,但搭配不同成分,苦也能变得甘甜。”静姐说,店铺取名“哩乐咖啡”,也是寓意“让你快乐”,希望来这里消费的客人,也可以从中消除烦恼。
哩乐咖啡主打“人情味”,静姐与客人不仅仅是商业关系,更是交流分享人生经历的朋友关系。小伙子阿良就是哩乐咖啡的忠实粉丝,作为每周都要喝四五天咖啡的咖啡爱好者,阿良几乎喝遍了佛山所有咖啡店。“其他咖啡店的老板虽然也热情,但不会像静姐一样,主动分享待人接物的道理,来这里真是让我受益匪浅。”阿良说,现在他几乎每天都会从大沥来桂城,只为找静姐喝杯咖啡、聊天请教、思考人生。
面对大众点评中“NO.1”的地位,静姐笑言:“其实我并不想打造什么网红店,我只想做好自己,低调踏实地干事,客人的认可只是锦上
添花的事情。”她说,开店4个多月,她拒绝了所有互联网平台的“邀约”,希望哩乐咖啡能在成长中沉淀,在沉淀中成长。
让咖啡屋散发“乡村味”
情怀,是哩乐咖啡屋的独特之处。静姐对老旧红砖房的情怀,促使哩乐咖啡屋开在了乡村里。“当年我就见证了广州珠江新城从乡村农田变CBD的拆迁过程,回想过去特别感慨。所以得知夏北这里也即将整村改造后,我立马就约上好友来这里看看,留住回忆。”静姐说,两年多前她看见宝华村一整片年代感十足的红砖房就特别感触,灵机一动就打算在这里做自己喜欢的咖啡事业。
哩乐咖啡屋作为“拆迁村”里的独栋咖啡屋,在一众等拆迁的村屋中显得很特别。远远望去,一面刷了白漆、画着显眼“L”标识的砖墙十分醒目。走进屋内,新旧元素巧妙搭配,让人有种“回老家”的感觉。屋主培哥告诉记者,这里本来是他家的祖屋,已经有50多年历史,地方很小但处处都是回忆,“你抬头看,这些雕龙刻凤的绘画就是我们这里的风俗,都是很久以前画下的,现在基本找不到了。”
乡愁是中国人对家乡的特有感情。因此,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坚守“迭代”而非“换代”十分重要,即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改造,尽可能多地保持当地特有的原生态格局、原乡土风貌、原民俗韵味。正是基于这种想法,静姐和她年轻的生意伙伴决定最大限度地保留房子的格局,加固房子后主要在软装方面下功夫。门口的几顶帐篷、过道的几张坐垫,露台的几张桌椅、楼梯的几盆鲜花,还有二楼明暗对比的休息空间,处处是现代人在乡村里惬意生活的模样。
文化视点
桂城乡村振兴渐入佳境
打造城市客厅典范,是南海区第十四次党代会对桂城明确提出的定位要求。一直以来,桂城致力于营造一个优质、多元、全龄共享的公共文化环境,近年先后发布“公园城市”战略、社区体育公园建设发展规划、“湾区之桂文化倾城”文体旅发展五年计划等,提出“至2025年建设成为粤港澳大湾区镇街中文化高质量发展的领头羊”,以更高站位看现在、谋发展,大力推进公共文化供给,塑造倾城文化魅力。
因此,桂城按照“一切皆文化、无处不艺术”的建设思路,着重在环境中广布“文艺彩蛋”,让公共建筑、生活场景处处透着文化气息,如第二届南海公共艺术展聚焦“共生的景观”主题,在千灯湖活水公园引入22件(组)艺术大家作品,增强艺术的在地性。
也如上述坐落在村落里的美好生活空间,它们是乡村振兴背景下村居环境优化的产物,是“乡村游”大热背景下桂城人追求美好生活的产物,更是有乡村情结的人们在城市化进程中为城乡融合探寻的另一种出路。
在改革开放初期,南海以“六个轮子一起转”创造了经济腾飞的传奇,但也留下了“城不像城,乡不像乡”的城乡面貌。让我们欣喜的是,如今在南海中心城区桂城的村居,涌现越来越多网红打卡点,说明桂城乡村振兴在几年的推进之后渐入佳境。此外,桂城还推动平东、叠、虫雷岗等片区实施乡村文化振兴工程,增加一大批岭南民俗文化特色墙绘等。未来,桂城将依托城市空间,串联打造精品特色旅游线路10条,让文化惊喜无处不在。
文/图珠江时报记者李冬冬邹韵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