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区环境变好 停车也不再难

■东区综合楼小区内的车辆停放有序。
桂花社区
东区综合楼小区培育自治小组,化解小区真空管理难题
居民开车回到小区,在出入口,车辆管理系统自动识别,一车一杆有序通过。车辆进入小区,有序停放在车位上。这一幕整齐有序的画面每天都出现在桂城桂花社区东区综合楼小区。
在此之前,东区综合楼小区内车辆乱停放、环境卫生等问题比较严重。而改变缘于自治小组的出现,带领小区居民“扮靓”自己的小区。这也是桂城基层善治的一个缩影,桂城的很多无物业旧小区因为有了自治小组和楼长,有效改善了人居环境。
老旧小区:居民自发整治小区环境
走进桂城桂花社区东区综合楼,映入眼帘的是有序停放的车辆、干净整洁的地面和有条不紊的电线,丝毫看不出这个有近30年楼龄的老旧小区露出半点“倦态”。由于老旧小区一改以往的容貌,提升了小区居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桂花社区东区综合楼始建于上世纪90年代,有3栋楼7条楼梯,共有70户人家居住。由于地处桂城中心城区,一楼二楼均是商铺,没有改造前经常有不少人进来乱停放,一些宿醉的人甚至还在楼梯下过夜,居民家里的垃圾也总是往小区的公共地方投放,使得这里的治安环境和卫生环境成为了最令人头痛的事情。
看着自己的小区管理混乱成这样,老街坊曾叔和钱姨坐不住了,必须要站出来为小区做点事情,于是东区综合楼自治小组在2018年11月应运而生,他们两个都是自治小组的成员。成立自治小组后,他们开始商量如何让小区变好、变美。首先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停车位规划出来,由于经费不足,包括出入口的电子识别设备都是居民合力出资设置的,如今在东区综合楼,共有35个固定车位和22个流动车位,光是收取停车费用就有近8万元。
有了这些费用,东区综合楼自治小组聘请了一名安保人员,并对部分楼梯扶手和平台进行了翻新。“受到疫情的影响,仅是这些收入也是不够的,目前有些楼层还没有翻新。”曾叔语重心长地说,待费用充足后,下一步计划就是翻新外墙、做好消防水管和单车房遮阳棚等。
看着自己所在的小区发生了喜人的变化,不少居民心中乐开了花。“真是没想到,我们竟然可以告别从前那个脏乱的环境。”居民芬姨说,如今卫生变好了,停车规范了,环境变美观了。”
治理探索:推动小区自治志愿服务
桂花社区东区综合楼自治小组从无到有,老旧小区从脏乱到洁净,无一不体现了桂城基层善治的有力步伐——培育自治小组,化解小区真空管理难题。
桂城作为南海的中心城区,商业住宅项目进驻早,类型多,更新快。随着单位制的解体,早期发展起来的单位福利房、房改房、小规模商业住宅楼盘等未能及时适应“物业服务市场化”发展趋势,居民仍抱有“希望政府或社区代办”的旁观心态,小区普遍面临着的物业真空管理难题,公共设施老旧、居住环境“脏、乱、差”等更加剧居住群体之间的矛盾。
如何破解这个问题,自2014年始创建熟人社区将“塑造邻里情怀,创新社会治理”作为推动城市现代化治理的关键,通过深化邻里情、培育自治小组、搭建议事平台、从街道层面表彰年度好邻里及优秀自治小组等系列工作,在500户以下的无物业小区成功推动了小区自治志愿管理模式,有效破解了无物业管理真空问题,桂华丽景感恩石的树立正是五年来创熟破解无物业小区治理矛盾所获得群众口碑的见证。
据统计,自2014年至今,在72个无物业小区推行居民小组自治管理模式,共359名自治小组成员(含党员79名),通过成立自治小组的形式,让小区居民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实现矛盾的自我化解;让无物业管理小区从当初的重点监巡不稳定治安区域变为环境整洁、运作有序的宜居家园。其中,3个无物业小区因自治基础扎实先后列为市级旧小区改造工程范围,使得“创熟,让物业增值”成为小区居民参与治理和调解的共识。
值得一提的是,桂城以自治小组志愿管理及楼长制为基础,桂华教师村、桂华丽景、七街区、桂南小区、机床厂宿舍、物资局大院、御景苑7个无物业小区(约2000户)实现升级改造;有效推动90多条楼道成功加装电梯,且在桂雅社区翠云苑实现首个旧小区百分百加装电梯的突破,在桂花社区十七街区以“创熟+创安”方式实现首例“电梯加装+楼顶修缮工程”相结合的楼道改造等,有效改善了人居环境。
社区治理最大的问题是碎片化和陌生化。桂城在建设“熟人社区”的大背景下,在社区推动自治小组和楼长制,因地制宜地开展各项活动,引导居民走出家门,加入兴趣社团,融入社区环境,提供适切服务用,实际行动走出一条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的新路子。文/图珠江时报记者李冬冬通讯员王小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