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城“五星文明家庭”命名,上万户星级文明家庭挂牌,带动精神文明建设
敲锣打鼓“贺文明” 助推乡村振兴

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黎妍和桂城街道党工委书记麦绍强来到桂城石石肯社区,向荣获桂城“五星文明标兵家庭”代表伦翠琼颁发牌匾。

工作人员为石石肯社区伦翠琼挂上“五星文明标兵家庭”标识。

狮队敲锣打鼓上门祝贺挂牌的家庭。

何汉镐家庭。

梁炳权家庭。
锣鼓咚咚,醒狮起舞。在2019年最后一天,桂城“五星文明家庭”命名活动迎来挂牌仪式。南海区、桂城街道两级领导带领街道驻点团队和社区干部上门“贺文明”,为桂城22个农村社区获得“五星文明标兵家庭”和“五星级文明家庭”荣誉称号的家庭代表颁发荣誉牌匾、荣誉证书、光荣册和奖励手册。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以及“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家庭在乡村建设、社会治理中充当着重要作用。”南海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黎妍认为,让每个家庭参与进来,有利于形成社会文明风尚,推动社会共建共治共享。桂城以“五星文明家庭”命名为抓手,带动家庭参与精神文明建设、乡村振兴建设的做法值得肯定和推广。
现场
敲锣打鼓为“星级文明家庭”挂牌匾
伴随着“咚咚锵”的锣鼓声,醒狮神采飞扬,来到村民家里送牌匾,吸引了众多街坊围观。在石石肯社区,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黎妍和桂城街道党工委书记麦绍强来到居民家中“贺文明”,为其中“五星文明标兵家庭”伦翠琼家庭和“五星级文明家庭”彭林发家庭挂上荣誉牌匾。
“好开心,能评上五星标兵文明家庭,我把这个好消息告诉在外工作和读书的儿子。”伦翠琼激动地说。伦翠琼之所以获得此殊荣,源于她在社区里发光发热,主动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比如利用周末时间,清理村里卫生死角、河涌,帮助整理共享单车,防止乱摆乱放,以实际行动助力乡村振兴。“自己把房子周边的环境弄干净了,同时也带动邻居加入环境整治。”她说,日后将按照指引,接受大家的监督,把工作做得更好。
麦绍强表示,挂牌仅仅是一个开始,接下来会兑现“五星文明家庭”扶持政策的奖励。他特别提到,“五星文明家庭”命名,两年评一次,每年都会有复选。如果评比不达标,要取消资格。
“文明素质、公共道德素养的培养,需要一代人甚至几代人共同努力和持续努力。希望通过五星文明家庭标兵、五星文明家庭,可以带动更多人参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带动提升乡风文明。”麦绍强表示,通过“五星文明家庭”带动社会公益、带动遵纪守法、带动村民遵守村规民约。
福利
星级文明家庭可享36项福利
桂城街道“五星文明家庭”命名活动,是面向桂城22个农村社区户籍家庭开展的星级文明家庭命名活动。活动重点围绕乡村振兴“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三大板块,“家居整洁”“爱护环境”“家风淳厚”“正风守法”“治理有效”五个维度,引领广大村民创建新时代文明家庭,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不同于以往的文明家庭命名,获评的星级文明家庭除了收获荣誉称号的精神奖励以外,还将享受到一系列“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奖励。根据奖励办法,获评三星级及以上的文明家庭至少可享受7大类、36项福利,涵盖就业创业、培训教育、文化活动、生活服务、旅游优惠、银行金融和网络宽带等优惠服务。
其中,获评“五星文明标兵家庭”的福利多达10大类64项。比如最高1000万元创业贷款、最高60万元无抵押消费贷款、家庭成员每人享受价值550元免费体检、获赠200元“书香文明”购书卡等。除了街道奖励制度外,社区还根据实际情况对星级文明家庭实施奖励。比如夏东社区制定了获命名的家庭垃圾费减免、社区工作人员招聘同等条件优先录用等奖励措施。
据悉,命名活动于2019年7月正式启动,历时半年,分为宣传启动、达标创建、组织评议、命名推广四个阶段,采取五星标准、三级评议、一票否决制度,并实行动态长效管理。命名活动开展以来,在全社会引发热烈反响,各农村社区广大家庭掀起了积极创建星级文明家庭的热潮,涌现出一大批敬老爱亲、教子有方、绿色节俭、廉洁齐家、和睦邻里、勤劳致富、热心乡梓、建言献策的优秀文明家庭。经过社区初评推荐、街道复评审核、社会公示监督,何汉镐等109户家庭被命名为“五星文明标兵家庭”,陈浩添等938户家庭被命名为“五星级文明家庭”,周乃杨等3746户家庭被命名为“四星级文明家庭”,霍嘉成等5579户家庭被命名为“三星级文明家庭”,桂城共10372户星级文明家庭获得命名表彰。
创新
“五星文明家庭”命名
助推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是桂城街道2019年重点工作之一,而乡风文明建设既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推动力量和软件基础,对促进社会治理的“德治”有决定性作用。麦绍强认为,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核心和灵魂,抓住乡风文明建设,就抓住了乡村振兴的关键。
如何实现乡风文明?南海早有探索。20世纪90年代初,南海正是以农村开展创建文明村、文明户活动为抓手,扭转“室内现代化、室外脏乱差”的局面。时隔三十年再次启动“文明家庭”命名,既是传承也是创新。
“通过‘五星文明家庭’命名活动,再造往昔全民看齐文明家庭、争当文明家庭的良好风尚,这是传承;向文明家庭提供实实在在的福利,让文明家庭享有获得感,成为当今社会新时尚,这是创新。”麦绍强表示,“五星文明家庭”命名作为一项柔性措施,动员广大群众自觉美化周边环境,主动参与乡村振兴起到促进作用。
事实上,“五星文明家庭”命名活动只是桂城打好“以文化人”牌、加速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此外,桂城还通过生态宜居、城市更新、组织建设三个维度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工作。“四项工作齐头并进,桂城的乡村面貌正逐步发生变化。”麦绍强表示,比如困扰叠滘水乡的河涌淤泥问题,目前桂城正全力开展清淤工作,2020年端午节有望实现“水清岸绿,鱼翔浅底”的河涌水环境。接下来,桂城还将持续做好乡村振兴工作,助力桂城高质量发展。
故事
“五星文明标兵家庭”何汉镐家庭
儿媳传承非遗 孙子从戎报国
桂城叠南社区何汉镐家庭被村民称为“文化传承一家人”,在这一家人中,何汉镐与儿媳庞活玲不仅热心公益,主动担起茶基十番的宣传传承和对叠南古村的宣传,还以好家风培育出一名优秀义务兵。在桂城街道“星级文明家庭”命名活动中,他们以集“善治之星”“和睦之星”“法纪之星”的出色组合,获得“五星文明标兵家庭”荣誉称号。
用心传承创新茶基十番
何汉镐是叠南社区茶基十番的市级非遗传承人,86岁高龄的他从不懈怠,继续做好茶基十番传承的幕后工作。“前些年就只有我们几个老人会演奏,现在参与的人越来越多,男女老少都学,局面挺好的。”何汉镐说。
从2017年起,庞活玲在何汉镐的引导下投入十番的练习。如今,她已熟练掌握十番的飞钹演奏,并时常参与佛山秋色巡游、央视非遗拍摄、高校推广表演等十番传承推广交流活动。
“十番推广传承的工作繁琐又充满挑战,2019年从年头的祖庙春祭,到端午非遗月、年终的古村活化验收,再到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快闪拍摄等,几乎每天都在排练、表演和安排细节。曾经凌晨2时起床带领表演队到千灯湖广场进行快闪拍摄。”庞活玲说,这样的生活忙但快乐着。
忙碌之余,庞活玲通过培训成为叠南古村导赏员之一,并被挑选为国家语委科研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广东汉语方言”南海课题发音人。她用叠滘方言把十番故事和自小对家乡情怀说成的故事,被评为省级优秀项目。
良好家风助孩子成长成才
作为母亲,庞活玲也被视为家庭中的“和睦之星”。她积极乐观的心态和对家乡文化推广传承的责任感,感染儿子何绍燊。在她的带动下,何绍燊本科毕业后投身军旅,服役期间被评为优秀义务兵,还在执行十九大安保任务等工作中获得嘉奖。
被命名为桂城街道“五星文明标兵家庭”,何汉镐一家认为既是荣誉也是责任。作为乡村文化振兴的“文化使者”,庞活玲表示,他们将继续坚定文化自信和文化使命感,多了解叠滘历史,学习导赏技巧,大力传承社区的传统文化,发挥优良家风,做社区乡村振兴的好帮手,做邻里们的好榜样。
“五星文明标兵家庭”梁炳权家庭
退休不褪色 传承传统文化
村民心中声望极高的“老书记”、夏东好丈夫、夏东幸福院院长、夏东龙舟协会荣誉会长、夏东村史编撰者……夏东社区五房沙村梁炳权的每一个荣誉都是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见证。他的家庭获得了2019年桂城街道“五星文明标兵家庭”荣誉称号。
甘当幸福院“开荒牛”
梁炳权75岁了,妻子长期患病,多年来梁炳权对妻子悉心照料,关怀备至,并鼓励妻子战胜病魔,积极面对生活,是夫妻和睦、敬老爱亲的“和睦之星”典范,曾荣获夏东“最美家庭”称号。
虽然梁炳权现已退休,但他希望继续实现自我价值。两年前,热心于社区事务的梁炳权受夏东居委会“委派”,负责筹办幸福院。为了不出现差错,在筹备过程中小至幸福院购置的每一张桌椅,大至和社工讨论开展的各种活动,梁炳权都参与其中。
刚开始很多老友来了一两次之后就不来了,觉得活动单一,梁炳权主动找社工沟通,在原来的健身、乒乓球、打麻将等活动基础上,根据社区长者的喜好和特长,成立了曲艺社、讲师团,并不定期开展乒乓球比赛、扑克比赛等活动,以此吸引社区长者到幸福院活动。在梁炳权的努力下,越来越多的社区长者迈出家门,在这个幸福的大家庭中一起安享晚年。
作为积极参与社区治理的“善治之星”,现在梁炳权每天都巡视幸福院每个场室的使用情况、在老友们发生小摩擦时调和气氛、协助社工们开展幸福院的各项工作等。
弘扬社区传统文化
梁炳权年轻时就以“书记”的身份带领社区发展经济、文化,退休后他仍不遗余力地弘扬社区文化,促进社区发展和乡村文化振兴。
2005年,梁炳权和其他热心居民发动成立了社区龙舟协会,办起了社区龙舟比赛,填补了夏东没有龙舟赛的空白。当时村里没有人会扒龙舟,梁炳权还请了老师傅教村民扒龙舟的技术。14年的坚持,夏东参赛龙舟从5条发展至30多条,打响了夏东龙舟的品牌。
为了让年轻一代更了解夏东,梁炳权在社区党委的牵头下组织乡贤撰写村史,深入挖掘、继承、创新优秀传统乡土文化,对推动新时代乡村文化振兴,筑牢文化自信之基起到了重要作用。
统筹/李冬冬撰文/李冬冬 邹韵斯 供稿 杨剑琴
摄影/方智恒 李冬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