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新春第一会”吹响全面深化改革冲锋号角
三年 26项改革 加速实验区建设

扫码一图读懂三年行动计划
2月8日,南海召开“新春第一会”——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加快广东省城乡融合发展改革创新实验区建设会议,以深化改革的实际行动开启虎年新局。会上透露,未来3年,南海将聚焦九个方面26项改革任务,加速推进实验区建设。
为什么改?
以改革的率先赢得发展的领先
“新春第一会”,是南海以实际行动学习贯彻落实市委十三届二次全会精神的体现,也是南海站在实验区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的新起点上,吹响以深化改革开启新一轮攻坚的嘹亮号角。
为什么改?南海今天的地位来自改革。如果没有当年的“六个轮子一起转”,南海不可能有今天这样的实力与地位。如今,面对不进则退的区域竞争,不改革必然落后,改革不全面、不深入也要落后。
南海发展的活力来自改革。南海区第十四次党代会分析了南海面临的管理体制之困等四大困境,如何在困境中突围?必须首先解决体制机制问题,而解决体制机制问题必须依靠改革“关键一招”。
改什么?
“四个重塑”改出新格局
南海的改革任务进一步聚焦,即以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为抓手,重塑城乡空间格局;以“两高四新”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为抓手,重塑经济发展动力;以社会治理改革为抓手,重塑基层治理体系;以营商环境改革为抓手,重塑高效南海品牌。
其中,深化土地制度改革、破解土地碎片化问题是省委省政府为南海区推进实验区建设点的“题”。两年多来,南海把“上半篇”文章做出了一定成绩和影响力。如今,省批准南海以县域为单元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标志着南海深化土地制度改革进入“下半篇”。
如何改?
三年行动计划作出系统安排
会前,区委深改委印发了《佛山市南海区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加快广东省城乡融合发展改革创新实验区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年)》。
《三年行动计划》围绕全力提升城市功能品质、全域实施土地综合整治、全面提高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全覆盖推进乡村振兴,对今后三年乃至更长一段时间的全面深化改革工作作出系统细致的安排,为推进高质量发展、打造现代化活力新南海提供有力的制度支撑。这意味着,南海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工作的“路线图”已经明确。
释放什么红利?
建设实验区形成改革“共振”效应
2022年,南海明确聚焦“抓改革、促转型”工作主线,以产业转型带动经济社会全面转型,加快广东省城乡融合发展改革创新实验区建设,全面打造现代化活力新南海。
如何深化实验区建设,更好发挥这项改革试点的撬动效应、平台作用,最大限度释放改革红利?这次改革方案把全面深化改革与加快实验区建设一体推进,就是把各项改革任务都放进实验区的大盘子里综合考虑、统筹谋划,使各项改革系统集成推进,形成改革的“共振”效应。
区委书记顾耀辉:
南海正站在高质量转型发展的重要关口,能不能延续昨天的优势、创造明天的辉煌,除了全面深化改革,没有任何其他选项、任何路径。
新的一年,全区上下要留住牛年的勤劳干劲,再添虎年的生机活力,坚定不移推进改革攻坚,干出无愧于火热改革时代、无愧于三百多万南海群众的新业绩,为加快建设现代化活力新南海作出更大贡献。
三年行动计划解读
》总体要求是什么?
围绕全力提升城市功能品质、全域推进土地综合整治、全面提高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和全覆盖推进
乡村振兴,突出重点、系统发力,推进9方面26项改革,集中资源建设“七湖三湾一站一园”。
》有哪些关键节点?
2022年底
全面完成《佛山市南海区建设广东省城乡融合发展改革创新实验区实施方案》部署的重点任务。
2024年底
“七湖三湾一站一园”带动能力迈上新台阶,经济社会发展活力明显增强,实验区建设成果进一步巩固拓展。
》重点工作有哪些?
1 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推进空间合理分区、相对集聚、协调发展
健全城乡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政策体系。完善“地券”管理,创新物业可持续收益的“房券”政策和探索提升城市生态品质的“绿券”制度。
构建空间腾挪集聚机制。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全面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格局。
优化城市更新(“三旧”改造)制度。推进村改攻坚,坚持“工改工”主攻方向,打造一批千亩万亩产业集聚区。
2
优化营商环境,打造比肩一线城市的高质量营商服务
提升政务服务和行政监管效能。推动政务服务“网上办、指尖办”“免证办”。
深化工程建设、招投标等重点领域改革。持续深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改革,优化审批服务,推进各项改革措施落地。
3
完善产业转型升级体制机制,加速构建“两高四新”现代产业体系
推进产业集群转型。制定实施产业转型升级引领经济社会高质量转型发展专项政策,完善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构建政策支撑体系。
完善开放发展体制。推进招商引资机制改革,加快粤港澳合作高端服务示范区建设。
健全“两业”深度融合发展政策。推进佛山西站枢纽新城试点先导区建设。
4
加快国资国企体制机制改革,强化国有资本战略保障能力
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力争2022年实现区属国有资产超1500亿元,打造不少于5家资产超100亿元的企业集团,2026年前区属国有资产达3000亿元。
5
开展投融资体制机制改革,提升公共财政支撑高质量发展能力
深化投融资体制机制改革。做大做强国资平台,促进国资平台融资,探索开发性PPP模式解决片区综合开发资金,用好专项融资政策措施。
6
完善乡村振兴体制机制,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
健全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机制。推进5个万亩农业示范片区建设。
推进农村社区转型发展。打造农村新型社区,实施区内精准帮扶,促进乡村共同富裕。
7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激发基层改革发展活力
完善行政权责和政务资源分配体制。一类事项由一个部门统筹负责,优化部门职能设置。
强化基层执法效能。稳步下放执法事权,严格做到“应放尽放”。
8
深化社会治理体制机制改革,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完善党建引领多元共治体系。高质量深化三级党建网格,推动“三社联动”。
提升社会治理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打造区镇村三级智慧城市运行中心,推广“空天地”智能治理模式。
9
深化公共服务体制机制改革,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扩大优质公办学位供给,构建区主导的区镇校三级教育评价机制。
完善卫生健康服务体系。推进“三医联动”和医养和康养结合。
整理/珠江时报记者 程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