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常见骗局学生需警惕
南海警方提醒:暑期来临,广大学生和家长要警惕“查分改分”“内部指标”“奖助学金”等常见骗局

识破7所特殊的
“野鸡大学”
画/李世鹏
高考结束,不少学生都想利用暑假时间兼职赚钱。在南海西樵,刚结束高考不久的毕业生阿华(化名)就找了份刷单兼职,想赚点零花钱。不过,阿华找的这份兼职没赚到钱,反而让他赔了3万多元。
南海警方提醒,广大学生和家长要警惕“刷单兼职”“查分改分”“内部指标”“奖助学金”等常见骗局,谨防被骗。
案例点击
网上兼职刷单 学生被骗3万元
6月14日,结束了高三生活的阿华在家玩手机。在上网浏览时,阿华看到了一条点赞收佣金的兼职信息,便添加了对方QQ了解情况。经询问,“客服”告诉阿华,这份工作很简单,只需在指定抖音视频点赞便可获得2~5元的佣金,日均收入可达300元。阿华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接了这份兼职。
起初,阿华轻松完成几单点赞任务后,获得了8元佣金。接着,“客服”又称有更高佣金的任务,只需点击链接进行购物刷单,事后会返还全部本金和佣金,问阿华要不要试一试。
此时,阿华已经尝过甜头,不疑有他,马上答应了下来,并按照对方指引垫付购物款进行刷单。然而,在完成了一单任务后,阿华并没有收到返还的本金和佣金,还被要求继续完成“第二组任务”“双重任务”“拼单任务”等,多次任务垫付的购物款已达31550元。
当对方再要求完成下一单任务时,阿华才发现,自己做刷单任务以来,一直没有收到过垫付的本金和所谓的佣金,顿时醒悟自己遇到骗局。阿华马上将情况告知父母,并到西樵派出所报警求助。目前,该案件正在侦办中。
●警方提醒
通过网络平台找兼职时,不要相信“高酬劳”“高佣金”的兼职刷单信息,刷单都是诈骗。此外,高考结束,考生和家长还要警惕“查分改分”“内部指标”“奖助学金”等常见高考骗局。
三个“不能信”
不能信﹃意外之喜﹄
●案例
在录取工作尚未开始前,考生家长宋
先生就收到一所著名大学H校的“录取通知书”,该校从内部渠道得知其子在高考及多次高中考试中英语成绩突出,故提前录取到本校外语专业。宋先生立即按通知书上留的电话与对方联系,并向指定账户 转了两万元的入学占位费。直至后期考生被N校录取并在当地教育考试院网站查询确认后,宋先生一家才大梦初醒。
●提醒
考生要注意保护好个人信息、保管好自己的各类证件,不要向陌生人及无关人员透露个人或家庭信息。考生只需关注所在省份招生考试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微信公众号等渠道),按照公布的 工作进程和查询办法,便可查询与本人录取相关的信息,切不可 听信非官方信息。
不能信﹃特殊渠道﹄
●案例
2018年,考生小陈报考省外某中央部门高校,因成绩离该校投档线差10分没有被录取。小陈的父亲经人介绍认识了中间人方某。方某自称认识省招办领导,可以花钱录取到该中央部门高校。在小陈父亲送给方某5万元活动费后,方某隔三差五反馈一些所谓“内部消息”,但最终答复称省招办已经重新投档但由于学校没计划而办不了,答应退小陈父亲1万元。之后,小陈父亲向省考试院咨询投档工作流程,才知方某所说的情况根本不可能实现。
●提醒
高校招生录取有严格的工作流程。高校招生计划由省级招生考试机构统一向社会公布。未经有关省(区、市)公布的招生计划一律不得安排招生。高校在招生省份未完成的招生计划,须通过公开征集志愿录取。高考录取过程中不存在所谓的“内部指标”。考生及家长要高度警惕此类“花钱能买大学名额”的诈骗信息,应从正规渠道了解、确认考试招生政策和信息。
不能信﹃野鸡大学﹄
●案例
2016年2月,广东美术考生小何参加了一所自称为“中国民族大学”的“本科院校”的美术科目单招考试。高考成绩出来后,小何文化科只考了250多分,按照广东省的分数线,她只能报考专科院校。但“中国民族大学”的招生人员却打电话说小何的成绩已经符合要求可以被录取,还发来了学校毕业证书的样本。小何虽然没有在《广东省普通高校报考指南》上查到该校,但还是心存侥幸的去报到了,交费后才发现是一所假学校。
●提醒
教育部每年会在官方网站公布当年全国高等学校名单,即当年具有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高等学校名单。通过高考录取的考生,按要求报到入学后具有学籍,可在学信网查询。未在名单内的为非学历教育培训机构或虚假学校,考生和家长要认真核实,明辨真假,遇有疑问可与所在地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核实。
常见骗局
骗局一
查分诈骗
不法分子会伪造查分网址(实则钓鱼网站)通过发送短信或网络传播等方式引诱考生、家长点击,一旦输入考生姓名、考号、手机号、银行账号等个人信息,骗子就能在后台同步获取相关信息并进行精准诈骗。
警方提醒:查询成绩,请通过教育部门公布的官方途径进行。
骗局二
伪造录取通知书诈骗
不法分子通过非法途径获取考生信息后寄送伪造的录取通知书实施精准诈骗,骗子往往会附上陌生银行账号让考生将学费等各种名目费用提前转入指定账号。
警方提醒:考生如收到录取通知书,请通过教育部门公布的官方途径查询核实录取信息,明辨真伪。
骗局五
“助学金、奖学金”类诈骗
不法分子冒充教育部门工作人员通过电话、短信等方式主动联系考生或家长,以可领取“助学金”或“奖学金”等为说辞实施诈骗。
警方提醒:凡是接到陌生电话或信息提及钱财、转账,务必提高警惕。如遇诈骗,请立即报警。
文/珠江时报记者 杨慧 通讯员 南公宣